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出的教育对策,对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整个中等职业德育工作具有参考价值,从而达到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合格建设者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6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健康教育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许多误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关系心理、自我认识心理、性心理、情绪情感心理及择业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渴望独立,渴望摆脱对成人的依附,他们面对学习、升学、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问题时,容易出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
自信心不足。由于社会上对中职学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自控力差。在中职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人际交往缺陷。青春期的中职学生社会交往更加突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他们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因此他们往往会排斥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树立自己的自我认同,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会出现困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交往障碍。
厌学。研究表明,三分之一以上的中职学生有厌学现象。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同龄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们自身的原因。
由于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一些中职学生长期受社会上、影视、网络等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如吸烟、酗酒、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甚至泡吧、吸食毒品等不良行为习惯。
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取了不恰当的方式方法,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自信心从而自暴自弃。
有的学生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学生缺少家庭温暖和家庭关爱,从而使学生性格扭曲;有的家长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家长和孩子关系极不和谐;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宠爱,养成了他们飞扬跋扈、自私偏狭等不良心理特征;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给学生造成自卑心理……当然,父母生活不检点、家庭责任意识淡薄、法律意识缺失、没日没夜流连于酒桌和麻将桌等也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为可怕的负面影响。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逆反、戒备、对抗、自暴自弃等心理。这些心理有的是由于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上职业学校出于无奈而不愿意学习;不喜欢所学专业;认为前途渺茫;缺乏信仰和追求;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和求职择业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等,由此出现许多心理困惑或问题。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积极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最早由玛丽·贾赫德在《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一书中提出,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或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维度,把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改善学习力、培养创新能力、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完善积极人格等方面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的校风校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以及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而是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四)改变评价方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 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五)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成才极为重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 0 03年
[3]《教育文摘周报》 2 0 03年
[4]张世富主编《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5]郑维康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6]邱炳武主编《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科学出版社
[7]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6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健康教育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许多误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关系心理、自我认识心理、性心理、情绪情感心理及择业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渴望独立,渴望摆脱对成人的依附,他们面对学习、升学、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问题时,容易出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
自信心不足。由于社会上对中职学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自控力差。在中职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人际交往缺陷。青春期的中职学生社会交往更加突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他们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因此他们往往会排斥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树立自己的自我认同,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会出现困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交往障碍。
厌学。研究表明,三分之一以上的中职学生有厌学现象。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同龄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们自身的原因。
由于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一些中职学生长期受社会上、影视、网络等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如吸烟、酗酒、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甚至泡吧、吸食毒品等不良行为习惯。
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取了不恰当的方式方法,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自信心从而自暴自弃。
有的学生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学生缺少家庭温暖和家庭关爱,从而使学生性格扭曲;有的家长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家长和孩子关系极不和谐;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宠爱,养成了他们飞扬跋扈、自私偏狭等不良心理特征;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给学生造成自卑心理……当然,父母生活不检点、家庭责任意识淡薄、法律意识缺失、没日没夜流连于酒桌和麻将桌等也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为可怕的负面影响。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逆反、戒备、对抗、自暴自弃等心理。这些心理有的是由于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上职业学校出于无奈而不愿意学习;不喜欢所学专业;认为前途渺茫;缺乏信仰和追求;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和求职择业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等,由此出现许多心理困惑或问题。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积极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最早由玛丽·贾赫德在《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一书中提出,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或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维度,把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改善学习力、培养创新能力、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完善积极人格等方面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的校风校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以及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而是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四)改变评价方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 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五)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成才极为重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 0 03年
[3]《教育文摘周报》 2 0 03年
[4]张世富主编《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5]郑维康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6]邱炳武主编《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科学出版社
[7]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