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链条上的青岛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前言
  在深度探寻城市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城市的华丽转身,都不是一个轻易完成的180度。看似华丽的背后,实则有着太多的辗转腾挪,甚至艰难的探索和抉择。同样,关于青岛工业发展的思考和疑问,也从来没有终止过。
  以轻纺行业为代表的轻工业,是青岛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并最终塑造了这座城市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脉络。青岛工业在前行,量能在放大,但似乎又总缺少一些闪光的亮点。甚至也有人在问:青岛为什么没有再出现世界知名的品牌企业?青岛的纺织辉煌还能重塑吗?那个喊了多年的“汽车梦”还能圆吗?为什么我们在城市GDP的排名中近几年会一再被成都、武汉和南京等城市超越?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产业基础、历史传承和独特优势,没有哪一种选择是一成不变的。“苏南模式”过时了,但苏州经济并没有因此衰落;“温州模式”不再发挥效应时,“新温州模式”开始取而代之;在重庆、成都等城市,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带动着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和西南地区经济的由弱到强。
  而对于青岛而言,不论是前几年提出的“7+6”产业规划,还是打造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这座城市其实一直都在致力于解决多年来存在的经济总量不够大、产品层级不够高、产业集聚不够强、产业本地配套率不够高等问题,寻求工业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一座城有一座城的工业历史。
  2012年8月,青岛市档案馆展览中心曾举办过一场《青岛制造之路》的大型展览,以260余幅照片和影像资料展示了青岛工业布局和发展演变的清晰脉络。在青岛建置后120多年变革激荡的时间洪流里,这个较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大致走过了五段工业历程:1897年一1914年,产业肇兴;1914年一1949年,轻纺崛起;1949年一1978年,体系形成;1978年一20lO年,工业腾飞;2011年至今,蓝色畅想。
  事实上,青岛工业畅想的未来,绝不止一种颜色。至少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的打造,就已在向我们展示城市工业发展的多样色彩。
  来龙与去脉
  进入本世纪,青岛“上青天”的荣耀早已不复辉煌,那个“百万人口之城,十几万纺织工人”的时代盛景也成为一代人不会忘却的回忆。那时候,纺织工人是比空姐和教师都让人羡慕的职业,如今越来越少的人还愿意从事这个职业,招工难甚至让部分纺织企业选择了外迁。
  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和转型,让这座昔日的纺织名城感受到了一丝寂寥和落寞。要知道当年日本之所以要在青岛发展纺织业,除了自身的产业转移,还因为周边劳动力和棉花资源充足,就连青岛北纬35度的纬度坐标都决定了,这里的温度和湿度能够让纺织机器的设备损耗最小。
  与纺织境遇相似的,还有面临“去产能”的钢铁等产业。如今,产业基础犹在,发展条件也在,这些传统支柱产业还能再重塑吗,青岛的工业经济又该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多年来,青岛经济存在着经济总量不够大、产品层级不够高、产业集聚不够强、产业本地配套率不够高等问题。
  2010年底,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是我国第9个工业经济过万亿的城市。与此同时,2010年青岛在城市GDP的排名中还排在第10位。2011年退后1位,被成都超过。2012年再退后1位,被武汉超过。之后,又被南京超过。
  此后,相关政策陆续出台。2012年5月3日,《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印发,提出“7+6”产业规划,重点发展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七大传统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个新兴产业。同年9月,青岛市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青岛市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在“7+6”的产业规划基础上,提出打造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这既是为了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也是为了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上都实现跨越发展。
  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规划与园区处处长王舒云告诉本刊记者,之所以选择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这十大产业,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比如家电电子、纺织服装和机械钢铁等;二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2011年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这五条产业链的工业总产值都已经超过了千亿元;三是看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新能源产业之所以未被列入其中,是因为当时只有50多亿元的产值,很难在几年之后达到千亿级的规模。”
  这几年里,电子信息产业中软件产业的发展就超出了当时的预期。2009年,青岛软件业务收入只有113亿元。2015年青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收入已超过1300亿元,实现了真正的几何式增长。
  龙头的集聚效应
  在我国,有一座城市一直想复制底特律的辉煌,却不曾想到,迎接它的却是跟底特律近似相同的结局。
  长春,是中国的汽车城,汽车产业曾占到这座城市经济总量的70%。但同样是因为那场金融危机,长春汽车产业高速增长背后的产业结构单一和产业链等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在捷达、新宝来、迈腾、速腾等汽车企业或停产或减产之后,长春的汽车产业走向了下坡路。
  与此同时,西部城市重庆却开始了其在汽车产业领域的突飞猛进。2015年,重庆汽车年产量突破300万台,超越上海、广州、武汉、吉林和长春,成为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
  重庆汽车产业的崛起,得益于以长安集团为龙头的一系列知名车企的带动,以及一条从研发、测试到零部件制造、总装、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12家国内知名厂商和上千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集聚优势,让更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愿意到这里来。
  相似的城市还有成都。在美国英特尔、德州仪器、摩托罗拉、IBM等一批世界级企业进驻后,成都很快就成为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我国第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4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制造业和软件服务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就达5446亿元,预计2020年将形成万亿级产业。   在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产业集聚往往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当年英特尔的落户,也许大连的软件产业不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没有阿里巴巴,杭州也许还不是现在的“电子商务之都”;如果没有华为、中兴、腾讯,深圳又是否还会是今天的“创新之城”?你很难说,到底是谁成就了谁。但不可否认的是,龙头企业带来的集聚效应。所以,当几年前,韩国三星电子考虑选址时,西安、北京、苏州、青岛等城市之间就上演了一场争夺的暗战。
  王舒云也认为,“招商引资一定是招大商,招产业链的龙头,龙头来了,配套企业自然就进来了。”
  所以,在打造汽车这条千亿级产业链上,青岛也在极力引进龙头企业。2014年11月,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落户青岛,这也是一汽大众继长春基地、西南基地和华南基地之后建设的第四个产业基地,它填补了青岛乃至山东大规模生产高品质轿车的空白。紧接着20多家知名零部件配套企业就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预计,后期将会有80多家配套企业进驻进来。据悉,2018年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千亿元。
  一汽大众来了,比亚迪新能源客车来了,上汽清洁能源汽车和北汽新能源汽车项目也来了,在一条逐步完善的产业链背后,那个遥望了多年的“汽车梦”似乎正渐行渐近。
  说回到青岛的软件产业,我们总是被拿来跟大连对比。我们承认起步晚了,载体是短板,最初只有一个市南软件园,规模太小,软件人才也缺乏。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虽然青岛软件产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几何式增长,超过了西安、武汉和厦门,但与深圳、大连,甚至是济南等城市相比,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我们在这两年引进浪潮和惠普大数据之前,一直没有“重量级”的软件企业。
  2012年5月,笔者曾去大连软件园采访过,在一座座办公楼前竖立的指示牌上,你会看到埃森哲、甲骨文、NEC、Panasonic、AVAYA等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的标识。那时,大连软件园就已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在青岛软件业量能爆发的同时,大连的软件业已经开始了新的转型。
  要知道,一个处长是敲不开一个国际公司的大门的,我们总不能依靠政府一家家去谈判引资。招商引资只有引进了龙头企业,才能更好地形成集聚效应,并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青岛城阳有一个“动车小镇”,这里生产制造了全国60%的高速动车和25%的城轨地铁,集聚了中车四方股份、庞巴迪、中车四方有限、威奥集团等100多家整车装备及零部件配套企业,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虽然青岛轨道交通的产业规模尚不足千亿,但其在十条产业链中的增速却是最快的,它的本地配套率也由过去的20%提升到了30%。
  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中,食品产业的本地配套率仍然是最高的,超过90%;服装产业的配套率也超过了70%;汽车产业由2012年的不足25%提高到了40%;机械装备产业的配套率也达到了30%-50%。青岛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的配套率,已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
  产业链不在数量,在质量
  2012年,《关于加快发展青岛市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发布时,曾对十条千亿级产业链提出了一个“8521”的目标。计划到2016年,十条千亿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力争达到80%;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五条产业链工业总产值达到或接近千亿元;十条千亿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十条千亿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数新增1000户。
  当初的规划目标已接近完成。2015年,青岛实现工业总产值17349.8亿元,工业经济总量继续在深圳和广州之后,排名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其中,千亿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13010.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
  虽然离当初设定的80%的目标还有一点距离,但很多人也都认为,占比并不是越大越好,反而越小越好。该占比小了,就意味着新兴产业的占比提高了。这也是青岛市社科院研究员隋映辉一直强调的,“青岛的工业应该轻型化,去重型化。”
  轻工业曾长期占据青岛工业的主导地位,带动工业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2005年,青岛的重工业占比才首次超过轻工业达到50.6%,但直到今天也没超过60%。其实,这样的结构占比是非常适合这个城市的,因为青岛毕竟不是资源性城市。
  所以我国在2009年提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时,青岛并没有一窝蜂地上一批重化工业项目,而是仍选择以轻纺工业为主。因为轻纺工业的弹性大,不论经济上行还是下行,它的波动都会非常小,是产业和就业的稳定器。
  事实上,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就是从轻纺工业开始的,其后经历了重化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过程;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也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在90年代基本完成了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向服务业升级的转化,进入了技术立国的工业化后期。
  纺织服装等轻纺工业和传统产业,是青岛工业经济的存量。这些年,青岛工业的转方式、调结构就注重抓好“三量”: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技术含量。为了立足存量,青岛每年要抓400多个工业转型的项目。
  在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步入下行空间的今天,青岛的同类城市大连,就因为较高的重工业占比,经济出现降幅。东北三省的经济集体下滑,有些资源依赖的西部省市,工业经济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转型已迫在眉睫。
  仅就数据而言,2015年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都出现负增长的时候,青岛的规模以上工业却实现利润710.4亿元,增长17.1%。所以,王舒云觉得,青岛抓十大千亿级产业链的思路是对的。“抓工业,关键是抓产业;抓产业,关键是抓项目和企业;抓项目和企业的关键是服务。存量一旦滑下去就会非常危险,得需要多少增量才能补上来。”
  目前,十条产业链中,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等四条产业链尚未达到千亿级。橡胶和轨道交通都已有700多亿的规模,汽车未来几年甚至可能达到2000多亿,到2020年,除船舶海工外,九条产业链也都将达到千亿级。
  得益于工业量级的提升,青岛与广州和深圳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在2015年的城市GDP排名中,青岛也终于超过了多年来一直排在前面的无锡,又向前进了一位。但王舒云觉得,“青岛工业的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不光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结构优化才是最重要的。”
  对此,隋映辉也认为,数量只是一个方面,不是来了100家企业就可以形成一条产业链。产业链也不在于多少条,而在于链上有没有核心企业。“江苏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什么走得远?主要是产业链的完善、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园的打造。有了链,才有集群。有了集群,才有园。”
  目前,青岛有50个工业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度接近60%,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2%。家电电子、船舶海工、软件和信息服务、轨道交通装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6个行业,也都培育起了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包括美国在内,全球制造业都在回归。对于青岛而言,工业是这个城市的命脉,更是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在“十三五”规划里,也许服务业的增加值还需要继续提升,但发展服务业并不等于就放弃了制造业。而制造业的发展,也不应紧盯规模和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效益和结构的优化。
  当有的城市因为资源枯竭而繁荣不再,有的因为过度依赖单一的产业结构而没落,青岛选择的这条多个千亿级产业发展的前行之路,并不失为一个工业发展的明智之举。但如何能引进更多的龙头企业,让高端产业形成规模,让产业链条中断裂和缺失的部分能够补齐,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更强的集聚效应,让企业愿意来,让来到青岛的企业愿意留下来,依然会是青岛工业发展的永恒课题。
其他文献
据有关报道,世界人口中有10%的夫妇不会生育,而其中由男性原因造成的不育占30%~40%。男性不育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今年来关于缺锌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研
一副黑边眼镜,微胖。First solar中国区新任总经理张少为,与其前任容伯强皆透露着一股儒雅气。不过,张多年来坚持写诗和练习书法,并出版了他的处女作《远方》,这本集结了他少
肾病综合征(NS)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大量白蛋白自尿中丢失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临床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统计占肾脏病住院病人的21%,本征病程长且多反复发作,患儿和家长的用药依从性难以保证.为了了解对本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我院10年来收治的NS患儿的用药依从性及病情进展进行随访,现总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