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聆听了一节题为《平安回家》的小学二年级思品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教师。说实话,这位教师教学语言优美、富有启发性,教学形式也生动活泼,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正当我为她的“精彩”暗自喝彩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同学们,下面是一位同学放学回家的情景,如果大家发现录像中这位同学做得不对的地方,就立即叫‘停’”。紧接着,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位本校的小学生(从校服、画面背景判断)背着书包走在马路上的情景。只见他一会儿捧着书走过车辆疾驶的斑马线,一会儿攀过防护栏横穿马路,一会儿把石子投向马路中央行驶的车辆……
录像在孩子们一声声叫“停”中断断续续,而我原本轻松的心却随着一幕幕行走的画面渐渐绷紧了——在对执教者设计感到疑惑的同时,我更为录像中的生命担忧!
曾看过这样的一段访谈: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帝企鹅日记》的导演吕克·雅盖和女儿一起看这部纪录片,只见画面上一群企鹅,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巨大的飞鸟正将一只小企鹅活活撕碎、吃掉。士儿哭了,质问当时正在拍摄现场的爸爸为什么不去救那只可怜的小企鹅。吕克·雅盖对女儿说,这是自然之道,我们人类无权去破坏。的确,对于小企鹅,我们人类只能作为客观事件的观察者,可是对于录像中的那个孩子,我们要做的仅仅是道德观察、价值评判吗?
如果。录像中的内容是这个孩子回家途中真实生活场景的捕捉,拍摄者的道德水准无疑会遭到人们的质疑:明明看到一个孩子捧着书走过亮着红灯、车辆穿棱的斑马线,为什么不去提醒一下?记录画面和拯救生命,到底孰轻孰重?看着孩子将石子投向路边的车辆,作为成年人,怎么不去制止?留下画面和车毁人亡的悲剧。孰轻孰重?类似的讨论在当下的媒体上很多,但是对于最后的结论,人们却有共同的指向——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远远超越新闻的本身!
如果,录像中的内容是为了这堂课特地去模拟的,那么我们的教学选择是不道德的,甚而至于是残忍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可以让一个幼小的生命身临险境,以身试法。由此类推。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用电安全的知识,是否要让孩子去体验一下“触电”的感觉呢?
形成道德认知,获得道德体验的方式很多:可以搜集大量已经发生的事实,譬如交通事故案例,或者相关的新闻报道;也可以运用FLASH动画来模拟。为什么非要让一个活生生的儿童去真实而危险的情境中演示呢?要知道,这种做法潜在的负面效应极大:一方面,教师让儿童有意违反交通法规,这与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是相悖的,同时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有关条例;另一方面,这样的表演一旦在瞬间“假作真时”,酿成血淋淋的事实,一切就会走向教育教学的反面。
《平安回家》一课。旨在教育孩子遵守交通法规,珍爱自己的生命。可是我们的教师却在毫无生命意识的状态下上演了另一幕践踏生命的“活剧”,而且,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寻常的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这是比“活剧”本身更令人不安的。
忧虑之余笔者呼吁:生命教育应当先从我们教师开始启蒙!只有教者精神深处烙上了成熟的生命理念,才能把“生命”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才会将“珍爱生命”作为践行的自觉,才会把“敬畏生命”作为教育的信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
“同学们,下面是一位同学放学回家的情景,如果大家发现录像中这位同学做得不对的地方,就立即叫‘停’”。紧接着,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位本校的小学生(从校服、画面背景判断)背着书包走在马路上的情景。只见他一会儿捧着书走过车辆疾驶的斑马线,一会儿攀过防护栏横穿马路,一会儿把石子投向马路中央行驶的车辆……
录像在孩子们一声声叫“停”中断断续续,而我原本轻松的心却随着一幕幕行走的画面渐渐绷紧了——在对执教者设计感到疑惑的同时,我更为录像中的生命担忧!
曾看过这样的一段访谈: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帝企鹅日记》的导演吕克·雅盖和女儿一起看这部纪录片,只见画面上一群企鹅,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巨大的飞鸟正将一只小企鹅活活撕碎、吃掉。士儿哭了,质问当时正在拍摄现场的爸爸为什么不去救那只可怜的小企鹅。吕克·雅盖对女儿说,这是自然之道,我们人类无权去破坏。的确,对于小企鹅,我们人类只能作为客观事件的观察者,可是对于录像中的那个孩子,我们要做的仅仅是道德观察、价值评判吗?
如果。录像中的内容是这个孩子回家途中真实生活场景的捕捉,拍摄者的道德水准无疑会遭到人们的质疑:明明看到一个孩子捧着书走过亮着红灯、车辆穿棱的斑马线,为什么不去提醒一下?记录画面和拯救生命,到底孰轻孰重?看着孩子将石子投向路边的车辆,作为成年人,怎么不去制止?留下画面和车毁人亡的悲剧。孰轻孰重?类似的讨论在当下的媒体上很多,但是对于最后的结论,人们却有共同的指向——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远远超越新闻的本身!
如果,录像中的内容是为了这堂课特地去模拟的,那么我们的教学选择是不道德的,甚而至于是残忍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可以让一个幼小的生命身临险境,以身试法。由此类推。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用电安全的知识,是否要让孩子去体验一下“触电”的感觉呢?
形成道德认知,获得道德体验的方式很多:可以搜集大量已经发生的事实,譬如交通事故案例,或者相关的新闻报道;也可以运用FLASH动画来模拟。为什么非要让一个活生生的儿童去真实而危险的情境中演示呢?要知道,这种做法潜在的负面效应极大:一方面,教师让儿童有意违反交通法规,这与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是相悖的,同时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有关条例;另一方面,这样的表演一旦在瞬间“假作真时”,酿成血淋淋的事实,一切就会走向教育教学的反面。
《平安回家》一课。旨在教育孩子遵守交通法规,珍爱自己的生命。可是我们的教师却在毫无生命意识的状态下上演了另一幕践踏生命的“活剧”,而且,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寻常的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这是比“活剧”本身更令人不安的。
忧虑之余笔者呼吁:生命教育应当先从我们教师开始启蒙!只有教者精神深处烙上了成熟的生命理念,才能把“生命”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才会将“珍爱生命”作为践行的自觉,才会把“敬畏生命”作为教育的信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