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羽熙小的时候喜欢画画,但数学却差得一溜屁,爱才的人大附中校长破格录取了他。学校给了他足够自由的舞台,让他尽情挥洒才华。用王羽熙的话来讲就是:“高中三年,我玩了两年《魔戒》。”
尽管王羽熙上高一时,在一次满分为150分的数学测验中,仅得了3分,但他英语好,老师依然没有看扁他。他们开办了一个学习英语的“英语角”,为了督促同学们练好口语,王羽熙想到排一出英语剧。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的赞同,高一下半学期,王羽熙开始在班里策划和执导英语剧《魔戒》。学期末时,在全校师生面前演出,不经意间,王羽熙就开创了人大附中的“第一”——将简单的英语会话,变成正规的有故事情节、好看又有味的英语剧。演出特别受欢迎,在全校引起了轰动。但王羽熙还是觉得作品不够完美,有一些细节由于时间太仓促来不及仔细推敲,所以他想再排演一次。
本来能够完成任务并成功演出就已经很不错了,再演一次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首先,同学们不干了,说:“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了,不能再耽误了。”二来家长不干了,王羽熙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够专心学习,本来儿子就偏科,应该抓紧时间补上,这样才有希望考上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再说,个别老师也不干了:“排演节目,这得耽误多少补课的时间呀。”
可王羽熙最崇拜的人是《魔戒》中的灰衣刚多尔夫,并且熟记他的一句台词:“一旦灾难发生了,不要怨恨,也不要恐惧,努力去面对,去战斗!”他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坚持重新再来一遍。他首先做自己母亲的工作,说:“只要让我再排一遍,高三我一定把所有落下的功课都补上。”母亲知道这孩子,特犟,特别逆反,只好答应了他。此后,王羽熙又先后做通了各位演员的工作,紧跟着做通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工作,并安排好了演出时间、场地,最终搞定了所有事情。
就这样,王羽熙又开始彩排了。《魔戒》成了王羽熙和同学们自由发挥的舞台,他们不像一个随随便便的草台班子。文笔好、英语又不错的他,写出的台词非常经典,组织能力还特强,再加上妙笔生花的绘画功底,于是身兼了数职。可是排戏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再排一部更好的,就得用更精细的道具。做道具很困难,为了做刚多尔夫的那根法杖,他把煤气灶打开,拿着木棍放在火上面,边看书边学着烤,就这样烤了一晚上,直到颜色合适为止。后来,同学们最爱干的事,就是去地下一层他们做道具的地方参观。各种各样的道具,特别像那么回事,喷漆、锯木头、贴纸条、勾花……费尽心思编剧本、录台词、做道具、排演出,大家不亦乐乎地忙了一学期。
每一个人的戏服,都是按照电影里的服装来做的。大家一点都不马虎了事,不仅每位扮演角色的同学都全身心投入,还动员各自的家庭成员都加入了进来。在准备道具时,王羽熙动员母亲“入伙”,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压力,只得再次妥协。比如,有一块布需要染成深色的,还要准备几双高筒靴,都是妈妈帮的忙。王羽熙还动员八十多岁的姥姥帮助自己,让她反复观看《魔戒》的电影,研究戏里人物的性格和造型,再来指导他们。同学高超的奶奶则帮忙做戏服,剧务李翔同学要做50个面具,而他母亲几乎天天要来当模特帮着试戴,他爸爸则帮助印宣传画。为了孩子们能成功地完成演出,家长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经过一学期的精心准备,第二次演出的《魔戒》非常成功,迅速风靡校园。从此之后,英语剧成了人大附中的保留活动,再后来,这个保留活动演变成了现在一年一度精彩纷呈的校园电影节。
之后的事实证明,学生们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折腾”《魔戒》,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最终在那一年的高考中,人大附中第一次超过了北京四中,成为全北京市考上清华、北大人数最多的学校。
在策划执导《魔戒》的过程中,王羽熙找到了电影美术这样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高中毕业后,王羽熙凭自己卓越的绘画功底和不错的文化课成绩,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大学还没毕业,他就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部分动画制作,此后又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参加了法国电影节。
尽管王羽熙上高一时,在一次满分为150分的数学测验中,仅得了3分,但他英语好,老师依然没有看扁他。他们开办了一个学习英语的“英语角”,为了督促同学们练好口语,王羽熙想到排一出英语剧。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的赞同,高一下半学期,王羽熙开始在班里策划和执导英语剧《魔戒》。学期末时,在全校师生面前演出,不经意间,王羽熙就开创了人大附中的“第一”——将简单的英语会话,变成正规的有故事情节、好看又有味的英语剧。演出特别受欢迎,在全校引起了轰动。但王羽熙还是觉得作品不够完美,有一些细节由于时间太仓促来不及仔细推敲,所以他想再排演一次。
本来能够完成任务并成功演出就已经很不错了,再演一次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首先,同学们不干了,说:“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了,不能再耽误了。”二来家长不干了,王羽熙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够专心学习,本来儿子就偏科,应该抓紧时间补上,这样才有希望考上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再说,个别老师也不干了:“排演节目,这得耽误多少补课的时间呀。”
可王羽熙最崇拜的人是《魔戒》中的灰衣刚多尔夫,并且熟记他的一句台词:“一旦灾难发生了,不要怨恨,也不要恐惧,努力去面对,去战斗!”他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坚持重新再来一遍。他首先做自己母亲的工作,说:“只要让我再排一遍,高三我一定把所有落下的功课都补上。”母亲知道这孩子,特犟,特别逆反,只好答应了他。此后,王羽熙又先后做通了各位演员的工作,紧跟着做通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工作,并安排好了演出时间、场地,最终搞定了所有事情。
就这样,王羽熙又开始彩排了。《魔戒》成了王羽熙和同学们自由发挥的舞台,他们不像一个随随便便的草台班子。文笔好、英语又不错的他,写出的台词非常经典,组织能力还特强,再加上妙笔生花的绘画功底,于是身兼了数职。可是排戏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再排一部更好的,就得用更精细的道具。做道具很困难,为了做刚多尔夫的那根法杖,他把煤气灶打开,拿着木棍放在火上面,边看书边学着烤,就这样烤了一晚上,直到颜色合适为止。后来,同学们最爱干的事,就是去地下一层他们做道具的地方参观。各种各样的道具,特别像那么回事,喷漆、锯木头、贴纸条、勾花……费尽心思编剧本、录台词、做道具、排演出,大家不亦乐乎地忙了一学期。
每一个人的戏服,都是按照电影里的服装来做的。大家一点都不马虎了事,不仅每位扮演角色的同学都全身心投入,还动员各自的家庭成员都加入了进来。在准备道具时,王羽熙动员母亲“入伙”,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压力,只得再次妥协。比如,有一块布需要染成深色的,还要准备几双高筒靴,都是妈妈帮的忙。王羽熙还动员八十多岁的姥姥帮助自己,让她反复观看《魔戒》的电影,研究戏里人物的性格和造型,再来指导他们。同学高超的奶奶则帮忙做戏服,剧务李翔同学要做50个面具,而他母亲几乎天天要来当模特帮着试戴,他爸爸则帮助印宣传画。为了孩子们能成功地完成演出,家长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经过一学期的精心准备,第二次演出的《魔戒》非常成功,迅速风靡校园。从此之后,英语剧成了人大附中的保留活动,再后来,这个保留活动演变成了现在一年一度精彩纷呈的校园电影节。
之后的事实证明,学生们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折腾”《魔戒》,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最终在那一年的高考中,人大附中第一次超过了北京四中,成为全北京市考上清华、北大人数最多的学校。
在策划执导《魔戒》的过程中,王羽熙找到了电影美术这样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高中毕业后,王羽熙凭自己卓越的绘画功底和不错的文化课成绩,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大学还没毕业,他就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部分动画制作,此后又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参加了法国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