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中的完美协调”——浅析贝多芬《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p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是贝多芬早期的钢琴作品,该曲目一改传统奏鸣曲套曲的创作模式,曲中的很多角度都突破了奏鸣曲的原有形式,大胆地创造和加入了传统奏鸣曲未使用过的音乐元素。《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以其独有的复杂变奏性格和鲜明地进行曲主题性特色,加之对曲中抒情性、戏剧性元素完美融合的突破,使得该作品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的创作背景及各乐章中的结构特点分析,进一步诠释“矛盾中的完美协调”这一理念。
  关键词:贝多芬;创作背景;结构特点;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63-2
  前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是维也纳古典音乐学派的杰出代表。他以作品中绝对的精致形式和典雅旋律塑造出了为后人所赞叹的一首首经典之作。《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集》中相对特殊的一首曲目,也是贝多芬突破传统之作,该曲创作手法独特,具有划时代的试验意义,体现出贝多芬过渡时期不拘小节、敢于突破的创作风格,越来越受到后人的关注和重视。
  一、贝多芬《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的创作背景
  《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来自于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集》,该奏鸣曲集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每一首都保持了体现时代艺术的极高水准,有着“新约圣经”的美誉,众多钢琴演奏家演绎了许多经典版本。《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是贝多芬作于1800—1801年前后,呈献给卡尔·冯·利希诺夫斯基公爵的。此时贝多芬已创作完成《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与《普罗米修斯的生民》Op.43。在该作品最初的草稿中,贝多芬在一个微缩的第一乐章主题后曾写到“变化很多,接着是小步舞曲或其他性格的乐曲,比如降A小调进行曲,接着是2/4拍降A大调跑动的十六分音符的主题”。在创作初期,该曲目中似乎还没有谐谑曲的痕迹,但却为之后的Op.27提供了创作灵感。在19世纪初,贝多芬将该曲与Op.27的前两部分一起创作,因此,这三首曲目在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1802年,《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正式出版发行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以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最为出名,同时这也是葬礼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应用在奏鸣曲中的首次尝试。
  二、贝多芬《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结构特点分析
  (一)第一乐章
  《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第一乐章为AndanteconVariazioni,即行板与变奏,降A大调,3/8拍。在贝多芬的很多曲目中,都有变奏曲式的出现,在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尤其得心应手。但该曲目却是贝多芬唯一一次用变奏曲担任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该乐章尤其突出了各变奏之间的鲜明性格,增加了变奏间的矛盾性。1—34小节以一个对比中段的单三部曲式呈现,是第一乐章的主题,以前8小节为动机进行扩展。变奏一(35—68小节)在低八度的基础上,将原主题以三十二分音符跑动加重音演奏进行变化,增加了灵巧之感;变奏二(69—102小节)用左右手先后进行的十六分音符加三十二分音符的交替跳动和弦中展开,其节奏紧密流畅,体现出欲行又止的音乐情绪;变奏三(103—136小节)则用降a小调笼罩了相对悲伤沉重的音乐情绪,后8小节力度增加,织体层加厚,形成感情的强烈激荡;变奏四(137—170小节)运用倚音延留的手法一改之前的沉重,用短暂跳进表现乐曲的欢快诙谐;变奏五(171—204小节)的节奏进一步紧缩,用连续三连音和三十二分音符跑动将主题材料弱化,体现抒情与温暖之感,起到升华作用。
  (二)第二乐章
  《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第二乐章为Scherzo(Allegromolto),即极快板的谐谑曲,降A大调,3/4拍。该乐章以贝多芬常用的机械式三拍子为主要节奏,且一反常规的将其作为整个曲目的第二乐章,突破了常规曲目中将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的桎梏,在结构上更加独树一帜。第二乐章将整个曲目由初始的田园性向之后的英雄性做出了合理过渡,为接下来的曲目提供了发展空间。整个第二乐章是由ABA1的形式组成的,1—16小节为A段,用来加强整个曲目的谐谑气氛,17—44小节为B段,为再现做好铺垫,45—67小节为A1再现段,体现了整体性的流动跳跃,将谐谑曲的轻盈、愉悦完整地表现出来。
  (三)第三乐章
  《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第三乐章为Marciafunebresullamorted’unEroe,即葬礼进行曲,降a小调,4/4拍。该乐章是整首奏鸣曲中的灵魂乐章,贝多芬将其标注为“悼念一位英雄之死”。整个乐章的结构是由主歌谣曲式、三声中部以及尾声三部分组成的,起主要表现作用的是主歌谣曲式部分,主歌谣中1—16小节为进行曲主题,17—20小节为极短暂的中段,21—30小节为单一乐段。用情绪沉重的柱式和弦将英雄葬礼的盛大恢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尾声部分又使用高低声反转的手法,体现人们因英雄之死而惋惜、绝望的感情。
  (四)第四乐章
  《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第四乐章为Allegro,即快板,降A大调,2/4拍,为典型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是整曲中节奏感最为强烈、感情最为欢快的乐章。贝多芬使用该乐章作为整首曲目的收尾,尤其体现出生命的不屈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乐章中1—80小节为呈示部,为之后的再现作准备,81—101小节为展开部,表现了整个乐章的思想主体,102—155小节为再现部,作为整个乐章的思想升华,最后155—70小节用结束部代替主题再现,用持续的主和弦坚定主调性,完美收尾。
  三、结论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集》涵盖了贝多芬的音乐人生,每一首都能表现出贝多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情怀与对音乐艺术的感悟,这首《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以其独特、富有突破意义的创作手法和各乐章间不同内涵及情绪的表达,构成了不同性格元素的矛盾性和抒情性,用大胆的音乐构思将各种风格迥异的音乐风格、调性色彩完美地融合,达到完美协调。因此,我们在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要先掌握作者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理论基础,才会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孙赫廷.关于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6)中赋格演奏的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3]瞿枫.钢琴奏鸣曲之慢乐章研究——以19世纪上半叶德奥作曲家的创作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4]张媛.培养人文素质,塑造完美人格——高职高专音乐欣赏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作者简介:
  李春苑,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采用双剪统一屈服准则,分析等厚度薄壁弯管在内压作用下的塑性极限载荷问题,推导出塑性极限载荷统一表达式。在该表达式中,当其系数取不同的值时,就可得到按Tresca屈服准则、
摘要: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结构设计概念,培养其结构基本构件的设计计算能力。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结合教学实践,对大土木专业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及教材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精品教材的编写建议,以期为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土木专业;结构设计原理;精品
摘要:陶艺创作是一个综合的设计与实践系统,它是包含陶艺创作理念与设计构思理念等多个环节的复杂范畴。成型方法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性环节,它对于陶艺的创作是一个外在的体现环节,只有结合陶艺本体设计语言的形式方法才能发挥出成型方法的真正价值。本文通过对陶艺创作与成型方法关系的探讨,来进一步阐述陶艺创作的价值理念与成型方法的关联性与变通性。对现代生活陶艺、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的发展提供更多可延伸的空间。  关键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自2010年以来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每个
文中按照实时响应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以ARM微处理器为基础,结合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设计并实现了新型弹载计算机。文中详细给出了整体方案的设计原则、微处理器的选型以及C
合并升本后,学院在教育教学、学生工作、行政后勤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为此,我们要认真分析思
介绍CMOS图像传感器IBIS5-A-1300在同步快门下采用多斜率积分提高动态范围的方法。及采用有限状态机设计多斜率积分程序的方法、流程,给出实验结果,并对该方法可行性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