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时期高校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自信是我国在后殖民时代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高校作为社会精英文化的物质载体,高校学生肩负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各种文化杂糅、不同价值观冲击的后殖民时代,对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目前湖南高校学生在文化自信意识的表现上有以下问题:对传统文化高认同、低认知;对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过于被动、对西方文化有两极化表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教师与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政治思想教师、辅导员共同配合,打造文化自信的立体培养环境,多渠道、更具体的进行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关键词:后殖民;文化自信;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7-0087-03
  Abstrac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in the post-colonial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social elite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future and hope of a n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a variety of cultural hybrids era,. At present, the students of Hunan hav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n the performance of cultural self - confidence: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gnorant of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gnition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socialist culture is too passive, and there is polarization in western cultur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humanities quality curriculum teacher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teachers, counselors should work together, and create a multi-channel, more specific educ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ist culture.
  Keywords: postcolonialis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university
  一、后殖民時期高校更需要文化自信教育
  “文化自信”这个概念被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自从2011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被提出来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不同场合反复提及这一概念,且不断加深、加重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理解。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2012年,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点任务,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而加强文化建设,最关键还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为何当今国家如此重视文化自信?这是有时代背景的。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世界已经进入后殖民时代。殖民主义时期西方对东方的军事、经济等侵略和控制,已经被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文化控制取代,军事和经济帝国主义被文化帝国主义代替。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认为,“军事帝国主义谋求军事征服,经济帝国主义谋求对其他民族进行经济剥削,文化帝国主义谋求以另一种文化取代一种文化”[1]。
  正是因为文化殖民已经成为后殖民时代新的殖民方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对内,是抵挡文化殖民的精神堡垒;对外,是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换言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
  高校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物质承载体,是传承与创造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高校学生肩负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承担着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任。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在各种文化杂糅、不同价值观冲击的后殖民时代,对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二、高校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现状
  要开展高校文化自信的培养,首先要掌握高校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现状。为此,我们以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等8所湖南省高校的学生群体为样本,从2017年3月-7月,随机发放调研问卷共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12份,样本有效率为92.5%。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
  除此之外,调查组还针对性地选择了各高校本科生,组织了几十次一对一访谈和一对多座谈,深入了解了当前高校文化自信意识和教育现状。
  通过本次调查,小组总结出湖南省高校学生在文化自信意识上呈现出的主要状态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对传统文化的高认同、低认知
  文化自信,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3]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中国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学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
  在调查中,有94.5%的同学表示认同“传统文化有强大生命力,精华远胜糟粕”,85.8%的学生相信“传统文化未来将会在世界有较大影响力”,90.6%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但在小组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如果要求学生具体谈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大多数学生了解得非常少,了解的面也非常窄,主要集中在《论语》上,仅有28.5%的学生表示读过四大名著(书籍),14.5%的学生表示能背诵十首以上的中国传统诗词,22.3%的学生表示至少拥有一种以上的传统技艺,如书法、太极等。
  这种认同度较高但认知较低的状态并不是湖南高校学生的特点,从研究论文来看,其他地区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从具体实践来看,这一认同和认知不对等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低认知将使得年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停留在空泛的情绪认同阶段,因此在吸收传统文化时往往不能分辨精华与糟粕,在与其他文化的对比中也难以正确地坚持本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一面,低认知将成为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巨大障碍。
  (二)对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认识较被动
  革命精神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独创出来的,是我国人民克服所有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我国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内核。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再到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充满奋斗精神的革命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珍贵的遗产,又是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建立奠定了新时代的基础。
  而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党红色革命精神的发展和继承,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从具体在我国的实践来看,这是一种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換言之,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重要的基础,和传统文化一样,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调查中,根据数据显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仅有24.3%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42.1%的同学认为可以开设,12.7%的同学认为不需要开设。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认知上,能完整回答的同学只有9.4%,且37.4%的同学认为这与自己无关,只有7.6%的同学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主动了解和学习革命精神及社会主义文化,但76.4%的同学承认,如果学校安排相关的课程和讲座,他们也愿意去听。
  从调查看来,总的来说,高校学生对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不够,态度十分被动。
  (三)对西方文化态度有两极化表现
  从现实看来,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马学为体、国学为根、西学为用、综合创新”。其中,“西学为用”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要真正把握中国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就一定要处理好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要坚持以国学为本,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摈弃糟粕,为中华文化增添新血,使西方文化为我所用。
  从调查来看,面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高校学生有一定的警惕性,较大比例的学生有中正平和的心态,但盲目崇拜和盲目拒斥的两极化心态也有一定表现。在调查中,有62.7%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消极的一面”,有15.4%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有更大的优越性,优于本土文化”,另外有17.3%的学生则认为,“西方文化是腐朽的文化,会腐蚀青年的意志”。
  三、培养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探索
  黄秋生认为,在后殖民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二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借鉴,即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扬弃。……三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前景有高度的自信。”[4]鉴于调查的现状,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专业教师与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政治思想教师、辅导员要共同配合,打造文化自信的立体培养环境
  一般来说,以往高校教育中的共同认知是:文化自信等非专业的培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最多现在还加上人文素质课程教师队伍,但专业教师一般被排除在外。
  但这显然是一种粗糙的、表面的、急功近利的培养方式。文化自信首先是要内化于心,然后才能外化于行的。要在高校学生中培养起坚定的、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必然是要全面的、细致的、立体的共同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应该彼此呼应;这三种课程的教师与辅导员、专业教师之间也应该彼此沟通,通力协作。不仅要做到课程协同,还要教师协同;不仅要做到课内培养,还要做到课外巩固。
  这也意味着,专业课,尤其是人文专业的专业课,同样也是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基地。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思想传播有时候比直接的思想政治灌输能起到更深远、细致的影响。只有课内外全方位360度立体的熏陶培养,才能真正让文化自信的培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要多渠道、更具体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高校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认同,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因此,高校应当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素质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增加相关教育课程的分量,为感兴趣的同学提供更多的主动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与兴趣,帮助学生真正鉴别、了解、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多渠道、多方位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平台,如采用定期专题讲座、社团活动、专题座谈、传统节日活动、成果展示、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深入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机会,有具体实践传统文化的舞台,有志同道合、互相影响的同学团体,能亲眼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文化自信树立的坚实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自信从概念下降到践行,文化自信才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浮在面上的“高认同”,而是切实可行的真信念和清晰具体的“高认知”。
  (三)西方文化教育要避免两极化
  文化自信的根源在中华文化,但中华文化并不是闭关锁国的文化。相反,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以传统文化为根源,还有对优秀西方文明的吸收和借鉴。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坚定自身文化价值的信念,实现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使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另一方面,在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殖民中,我们也应该提高警惕,要有選择地吸收,有分寸的借鉴。这都需要高校能培养出学生对西方文明不卑不亢的学习态度,要既不狂妄,又不盲信;要拥有全球化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面对西方文化,没有必要完全西化或是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文化。对两种文化,我们应当同样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在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将自身文化的价值纳入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文素质课程中增设西方文明相关的课程,将西方文化讲座加入每个学期固定的人文素质讲坛,这要求授课教师能够把握分寸,他们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教导学生辨别的能力,理性的精神,平和的心态;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开设相关学习社团,允许教师带队的暑期海外实习、实地考察,帮助学生更直观真实地了解其他文明,反思优劣。
  总的来说,高校身为文化殖民阵地的第一战线,要肩负起塑造新一代文化自信的使命,创设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校园氛围,要教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态度,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何春龙,贾中海,奇峰.文化帝国主义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5):34-36.
  [2]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
  [4]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8-110.
其他文献
摘 要:野外实习是《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但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文章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在分析当前野外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与方法、教材与大纲的编制、学生的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各类教学手段的补充等。最后,对该实践教学模
期刊
摘 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简称CAD/CAM,狭义上是一项使用计算机进行零部件设计及机械加工的实用技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CAD/CAM课程也是机械电子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和需要掌握的核心专业技能。文章基于CAD/CAM课程的教学实践,尝试在课程设计、实施等方面引入研讨式教学方法,并探索使用微信群、课程主页等新型信息交互工具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习空间,使疑难问题得到实时解答。
期刊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措施,而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对案例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以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历史)专业课程《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为例,阐述了学科教学(历史)专业课程案例选择的原则、基本类型和结构,说明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学”、“才”、“养”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育硕士;历史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
期刊
摘 要:学生课堂缺勤是独立学院非常突出的学风问题,文章通过缺勤调查分析认为,通过制定实施学生上课考勤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显性缺勤,但是不能减少隐性缺勤,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是学生课堂隐性缺勤问题。解决学生课堂缺勤问题需要找出影响因素,在完善制度、改进教师教学、强化职工职责,形成学生间监督之风等做出努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隐形缺勤;显性缺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实训教学理念,实现“教就是不教”的教学效果。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内容,还包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潜能等一系列综合能力。对于烹饪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已显得尤为重要,这势必要加快烹饪实训教学模式革新步伐,逐步改变重“学会”轻“会学”的传统的烹饪实训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训教学的“主體”。  关键词:烹饪实训教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开展“两学一做”、“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新媒体时代,高校传统政治学习的方法实效日渐式微,借鉴和利用微议程,应充分把握微议程的特色和原则,充分发挥微议程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议程;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阐述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现状,并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为例,对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试行以来,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博士生教育;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访谈、数据采集等调查方式,对江西省高校教育中三维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现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调研探究。同时,对当前三维软件类课程中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三方面进行问题梳理与分析。在当今行业高度数字化生产的大环境中,高校各类数字化软件课程的教学优劣显得尤为重要。三维软件类课程教学作为高校数字化软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设计、娱乐等众多行业的人才培养基本方式,其教学更是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研究,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四维结构模型,并据此开发出大学生领导力结构量表。随后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领导力结构进行先探索、再验证的因子分析。而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通过构建大学生领导力的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最终验证了大学生领导力四维结构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结构;结构方程模型;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为了完成科技创新而展开的跨界整合资源要素的组织管理模式。现阶段“智慧肇庆”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着问题,运行机制的欠缺制约着“智慧肇庆”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和完善“智慧肇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迫在眉睫。  关键词:智慧肇庆;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