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悉,2012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达到7.89万亿元,同比增速由2011年的2.8%大幅增至19%。这不由令人想起2008年的4万亿投资,4万亿所带来的最明显的效果莫过于使房价如过山车般飞涨。那么,今年7.89万亿基建投资这一重磅炸弹会否重蹈“4万亿”的覆辙?房价又是否会开始新一轮狂奔?
2012年全国基建投资或达7.89万亿增速达19%
二季度基建投资加码全国基建投资将达7.89万亿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武汉调研时表示,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尽快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项目。
事实上,不仅地方政府在反复强调抓住“黄金工期”,国家层面也有放松信号,二季度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加码之势。4月,国家发改委项目通过批准数量328个,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73个,农田水利、道路建设、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等领域较多。
有机构分析说,今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将达7.89万亿元,同比增速由2011年的2.8%大幅增至19%。
温家宝: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投放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资金来源是难题。在多省近期批复建设的项目中,资本金占总投资数额的比例一般不超30%,多数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例如,湖北省刚批复的协合风电荆门子陵铺风电场工程项目,总投资逾4.5亿元,资本金仅占20.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我国的一些工程项目已经铺开,但由于资金问题,开工率低,进度趋缓。因此,加大信贷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就在于对重点工程项目加大信贷支持。
温家宝总理在调研时也指出,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投放,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4万亿投资致房地产业高烧不退
住建部:4万亿投资中32%与房地产业直接相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表示,国家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与房地产业有直接关系的占32%,“可以看出中央对房地产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王珏林表示,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建筑、建材、冶金、化工、轻工、机械、纺织等50多个行业的发展。
王珏林介绍,房地产业在国家GDP的比重接近10%,是我国加大投资、拉动消费和解决就业的最佳行业。对于目前房价水平,王珏林称,目前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热点城市的住房价格仍旧偏高,超出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预期。
4万亿投资是如何推高房价的?
2009年一年房价涨了60%。原因是什么?政府4万亿刺进经济使货币供应量大增是最直接的原因。
2008年11月起,政府推出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资可以说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刺激政策肯定会产生副作用。这4万亿大部分是通过银行房贷投出去的。银行房贷就是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但是市场经济往往是非理性的。在房产方面反映出来的情况用经典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只能用非理性来解释,房产成了投资品之后,供求关系的变化就变成了越长越买,越买越长。
房价之所以居高不下,关键是供需失衡:所谓“衣食住行”,房子的需求不但是刚性需求,而且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房的需求无论是面积还是地理位置、标准等,都会越来越高;而供给呢,在政府垄断土地供给、并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条件下,土地资源是极为有限的,如此势必据推高地价进而推高房价。
再看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即使真的没有直接流入楼市,但势必需要大量的土地、水泥、钢铁,从而推高这类商品的价格,自然也会间接推高同样大量需要土地、钢铁、水泥的住房价格上涨。
7.89万亿基建投资会否重蹈4万亿覆辙?
胡润峰:“4万亿”不会重来
2008年以来,先是“油门踩到底”,抛出“4万亿”计划并释放天量信贷;后来“刹车猛又急”,祭出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并一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历史高位。
即便时机掌握得好,经济刺激政策往往也因其局限性与后遗症招致“兴奋剂”之讥评。“4万亿”之后,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至今尚未化解;房地产市场高烧不退;天量信贷导致的银行不良资产风险成为未来一大隐患。
眼下正在酝酿的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让人期待之余,又颇有几分担忧:会不会重蹈“4万亿”覆从近期消息来看,货币政策逐步放松,铁路建设重获支持,发改委加快审批基建等类别的投资项目——看上去,跟2009年启动的“4万亿”确有几分相似之处。当时,“铁公基”是政策启动的主要领域,天量信贷是政策发力的主要手段。
但对比两次经济下行,背景及约束条件各有异同。相同之处是全球经济动荡加剧、国内实体经济下行显著、中小企业运行困难等。不同之处则在于,如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显、流动性充足而企业贷款需求疲软。因此,显然不应让地方政府再度扩大债务来主导投资,而大举放松银行信贷也无必要。
当前中国经济的下滑,本质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出路在于实现经济转型,股市中长期走向也将取决于此。“4万亿”不会重来,投资者无须等待。
朱大鸣:靠基建拉起来的是增长还是陷阱?
今年基建投资或达7.89万亿规模。全国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同比增速急剧放缓。拉动经济增长,仍需加大投资,但目前制造业投资热情不高,房地产新开工投资也在下滑,基建投资便成为“顶梁柱”。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挤压了本来就非常紧张的信贷,我们应当着力解决信贷结构问题,而不是增加信贷投放。如果那些无效率的投资少一些,那些获得了信贷不干正事的权贵企业少一些,相信中国经济爆发出惊人的实力并非没有现实的基础。在现实中,官员主导的工程建设,有多少豆腐渣工程,有多少信贷被浪费,有多少资源被错配,有多少利益集团吞噬信贷,这些新增信贷和货币,从本质上说就是以货币超发的形式从居民储蓄和消费中转移而来,而不是“创造”出来的。
每到全球化遇到阻力,极端凯恩斯主义的阴影就会笼罩人间。有消息称,多省频推大项目,今年基建投资或达7.89万亿规模。全国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同比增速急剧放缓。拉动经济增长,仍需加大投资,但目前制造业投资热情不高,房地产新开工投资也在下滑,基建投资便成为“顶梁柱”。
在当前背景下,最佳策略不是采取政府投资式的积极财政政策,而是采取减税式的积极财政政策。如果每个省都在放卫星,大肆进行所谓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实在是可悲。原因何在?政府去花钱,钱从何来?要么是印钞票,要么是加税,要么是借债。归根到底,其潜在逻辑就是居民既然不愿意消费,那么,就该让政府从居民和企业家口袋里攫取走,让官员们替代企业家和居民进行消费和投资。
政府不是万能的,执行政策者更不是万能的。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中国经济消费不足,大部分都靠投资拉动,实际上就是货币在增长,税收在增长,数据在增长,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因为货币幻觉只有在通胀极小的情况下才不会被发觉,一旦幻觉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这种策略就不灵了。这些年来,我们都在诉说要转型,改变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但是,一到关键的时候,就忘了信誓旦旦的话。当然,我们反对市场乌托邦主义,同时也反对凯恩斯乌托邦主义。
各地拉起稳增长的大旗,大规模的进行投资,而且速度极快。以湖南为例,该省前4个月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39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4540.19亿元,增长24.3%;其中新开工项目规模3589.84亿元,增长47.2%。湖北省发改委网站仅在5月21日和22日两天,就同意了8个项目的建设,其中不乏亿元大项目。当民间资本被挤压的没有空间的时候,我们的地方政府反而更有了空间,这些空间是以挤压实体经济为代价的。超发货币导致居民和企业的生活成本、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很多资金无利可图。生活成本的提高,挤压了消费空间,掏空了消费者的储蓄。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货币基本不贬值,但是,在现在,货币每年不贬值10%就已经很不错了。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百元钱简直成了零钱。
隐性的转移不仅仅表现在货币购买力贬值上,价格的提高还增加了间接税,居民和企业的消费能力在这里被转移走了。虽然名义上减税,但实际上很多费在增加,隐性的税费在暴涨。总而言之,这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原意,这是曲解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是金汇兑本位制,有一定坚实的货币基础,还有一个根基,当时全球化遇到阻力,殖民地纷纷独立,凯恩斯们只好将注意力转移到开发国内的公共空间,开拓空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我们的投资拉动多少有效的就业呢?更重要的是,凯恩斯是反对斯密自由竞争理论的基础上的,我们连市场竞争一般程度还没达到,就直接进入极端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造成市场混乱是不足为奇的。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挤压了本来就非常紧张的信贷,我们应当着力解决信贷结构问题,而不是增加信贷投放。如果那些无效率的投资少一些,那些获得了信贷不干正事的权贵企业少一些,相信中国经济爆发出惊人的实力并非没有现实的基础。在现实中,官员主导的工程建设,有多少豆腐渣工程,有多少信贷被浪费,有多少资源被错配,有多少利益集团吞噬信贷,这些新增信贷和货币,从本质上说就是以货币超发的形式从居民储蓄和消费中转移而来,而不是“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所谓难题,三分在规律使然,七分是人为所致。不改变畸形信贷形式,不改变政府主导的乱投资现状,企业哪来的转型空间和动力?哪来去开拓新的产业,开拓新需求。民企和个人交税最多,资金链紧张的时候贷不到款,而大量贷款被某些投资霸占,只好坐视资产贬值,财富缩水。
投资本身没有错,为了稳定增长就去大规模的搞重复投资、无效投资,甚至建的是豆腐渣工程,养活了一大批蛀虫,这样的投资还是少一点好。促进民间资本投资36条,出台了好几年,新的旧的都没有改变中小企业遇到现实问题,玻璃门到处都是,权力寻租层层揩油盘剥,明暗两套规则,中央政策被架空,本意被曲解。好的政策不去实施,出台一百个政策都没用。还有,一些地方专找增加自己权力的投资去拉动所谓经济数字增长的游戏,那不是增长,而是自己给自己挖陷阱,没骗到别人反倒自己佯作陷进去了。
谨防再现“4万亿”
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4万亿投资带动经济走出低迷的同时,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后遗症”。对于近期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市场人士担忧,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场经济减速。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李义平看来,我国已经进入“后4万亿”时代,所带来的通货膨胀等正在被逐步消化。
有观点称,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不仅是2012年国内经济增长的重点,也是未来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头所在。在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及外贸形势不乐观的大前提下,内需将成为2012年经济的增长点。
“不能再有4万亿的思路,试图花钱买速度。而应当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李义平说。
2012年全国基建投资或达7.89万亿增速达19%
二季度基建投资加码全国基建投资将达7.89万亿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武汉调研时表示,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尽快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项目。
事实上,不仅地方政府在反复强调抓住“黄金工期”,国家层面也有放松信号,二季度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加码之势。4月,国家发改委项目通过批准数量328个,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73个,农田水利、道路建设、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等领域较多。
有机构分析说,今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将达7.89万亿元,同比增速由2011年的2.8%大幅增至19%。
温家宝: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投放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资金来源是难题。在多省近期批复建设的项目中,资本金占总投资数额的比例一般不超30%,多数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例如,湖北省刚批复的协合风电荆门子陵铺风电场工程项目,总投资逾4.5亿元,资本金仅占20.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我国的一些工程项目已经铺开,但由于资金问题,开工率低,进度趋缓。因此,加大信贷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就在于对重点工程项目加大信贷支持。
温家宝总理在调研时也指出,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投放,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4万亿投资致房地产业高烧不退
住建部:4万亿投资中32%与房地产业直接相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表示,国家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与房地产业有直接关系的占32%,“可以看出中央对房地产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王珏林表示,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建筑、建材、冶金、化工、轻工、机械、纺织等50多个行业的发展。
王珏林介绍,房地产业在国家GDP的比重接近10%,是我国加大投资、拉动消费和解决就业的最佳行业。对于目前房价水平,王珏林称,目前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热点城市的住房价格仍旧偏高,超出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预期。
4万亿投资是如何推高房价的?
2009年一年房价涨了60%。原因是什么?政府4万亿刺进经济使货币供应量大增是最直接的原因。
2008年11月起,政府推出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资可以说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刺激政策肯定会产生副作用。这4万亿大部分是通过银行房贷投出去的。银行房贷就是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但是市场经济往往是非理性的。在房产方面反映出来的情况用经典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只能用非理性来解释,房产成了投资品之后,供求关系的变化就变成了越长越买,越买越长。
房价之所以居高不下,关键是供需失衡:所谓“衣食住行”,房子的需求不但是刚性需求,而且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房的需求无论是面积还是地理位置、标准等,都会越来越高;而供给呢,在政府垄断土地供给、并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条件下,土地资源是极为有限的,如此势必据推高地价进而推高房价。
再看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即使真的没有直接流入楼市,但势必需要大量的土地、水泥、钢铁,从而推高这类商品的价格,自然也会间接推高同样大量需要土地、钢铁、水泥的住房价格上涨。
7.89万亿基建投资会否重蹈4万亿覆辙?
胡润峰:“4万亿”不会重来
2008年以来,先是“油门踩到底”,抛出“4万亿”计划并释放天量信贷;后来“刹车猛又急”,祭出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并一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历史高位。
即便时机掌握得好,经济刺激政策往往也因其局限性与后遗症招致“兴奋剂”之讥评。“4万亿”之后,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至今尚未化解;房地产市场高烧不退;天量信贷导致的银行不良资产风险成为未来一大隐患。
眼下正在酝酿的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让人期待之余,又颇有几分担忧:会不会重蹈“4万亿”覆从近期消息来看,货币政策逐步放松,铁路建设重获支持,发改委加快审批基建等类别的投资项目——看上去,跟2009年启动的“4万亿”确有几分相似之处。当时,“铁公基”是政策启动的主要领域,天量信贷是政策发力的主要手段。
但对比两次经济下行,背景及约束条件各有异同。相同之处是全球经济动荡加剧、国内实体经济下行显著、中小企业运行困难等。不同之处则在于,如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显、流动性充足而企业贷款需求疲软。因此,显然不应让地方政府再度扩大债务来主导投资,而大举放松银行信贷也无必要。
当前中国经济的下滑,本质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出路在于实现经济转型,股市中长期走向也将取决于此。“4万亿”不会重来,投资者无须等待。
朱大鸣:靠基建拉起来的是增长还是陷阱?
今年基建投资或达7.89万亿规模。全国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同比增速急剧放缓。拉动经济增长,仍需加大投资,但目前制造业投资热情不高,房地产新开工投资也在下滑,基建投资便成为“顶梁柱”。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挤压了本来就非常紧张的信贷,我们应当着力解决信贷结构问题,而不是增加信贷投放。如果那些无效率的投资少一些,那些获得了信贷不干正事的权贵企业少一些,相信中国经济爆发出惊人的实力并非没有现实的基础。在现实中,官员主导的工程建设,有多少豆腐渣工程,有多少信贷被浪费,有多少资源被错配,有多少利益集团吞噬信贷,这些新增信贷和货币,从本质上说就是以货币超发的形式从居民储蓄和消费中转移而来,而不是“创造”出来的。
每到全球化遇到阻力,极端凯恩斯主义的阴影就会笼罩人间。有消息称,多省频推大项目,今年基建投资或达7.89万亿规模。全国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同比增速急剧放缓。拉动经济增长,仍需加大投资,但目前制造业投资热情不高,房地产新开工投资也在下滑,基建投资便成为“顶梁柱”。
在当前背景下,最佳策略不是采取政府投资式的积极财政政策,而是采取减税式的积极财政政策。如果每个省都在放卫星,大肆进行所谓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实在是可悲。原因何在?政府去花钱,钱从何来?要么是印钞票,要么是加税,要么是借债。归根到底,其潜在逻辑就是居民既然不愿意消费,那么,就该让政府从居民和企业家口袋里攫取走,让官员们替代企业家和居民进行消费和投资。
政府不是万能的,执行政策者更不是万能的。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中国经济消费不足,大部分都靠投资拉动,实际上就是货币在增长,税收在增长,数据在增长,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因为货币幻觉只有在通胀极小的情况下才不会被发觉,一旦幻觉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这种策略就不灵了。这些年来,我们都在诉说要转型,改变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但是,一到关键的时候,就忘了信誓旦旦的话。当然,我们反对市场乌托邦主义,同时也反对凯恩斯乌托邦主义。
各地拉起稳增长的大旗,大规模的进行投资,而且速度极快。以湖南为例,该省前4个月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39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4540.19亿元,增长24.3%;其中新开工项目规模3589.84亿元,增长47.2%。湖北省发改委网站仅在5月21日和22日两天,就同意了8个项目的建设,其中不乏亿元大项目。当民间资本被挤压的没有空间的时候,我们的地方政府反而更有了空间,这些空间是以挤压实体经济为代价的。超发货币导致居民和企业的生活成本、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很多资金无利可图。生活成本的提高,挤压了消费空间,掏空了消费者的储蓄。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货币基本不贬值,但是,在现在,货币每年不贬值10%就已经很不错了。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百元钱简直成了零钱。
隐性的转移不仅仅表现在货币购买力贬值上,价格的提高还增加了间接税,居民和企业的消费能力在这里被转移走了。虽然名义上减税,但实际上很多费在增加,隐性的税费在暴涨。总而言之,这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原意,这是曲解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是金汇兑本位制,有一定坚实的货币基础,还有一个根基,当时全球化遇到阻力,殖民地纷纷独立,凯恩斯们只好将注意力转移到开发国内的公共空间,开拓空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我们的投资拉动多少有效的就业呢?更重要的是,凯恩斯是反对斯密自由竞争理论的基础上的,我们连市场竞争一般程度还没达到,就直接进入极端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造成市场混乱是不足为奇的。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挤压了本来就非常紧张的信贷,我们应当着力解决信贷结构问题,而不是增加信贷投放。如果那些无效率的投资少一些,那些获得了信贷不干正事的权贵企业少一些,相信中国经济爆发出惊人的实力并非没有现实的基础。在现实中,官员主导的工程建设,有多少豆腐渣工程,有多少信贷被浪费,有多少资源被错配,有多少利益集团吞噬信贷,这些新增信贷和货币,从本质上说就是以货币超发的形式从居民储蓄和消费中转移而来,而不是“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所谓难题,三分在规律使然,七分是人为所致。不改变畸形信贷形式,不改变政府主导的乱投资现状,企业哪来的转型空间和动力?哪来去开拓新的产业,开拓新需求。民企和个人交税最多,资金链紧张的时候贷不到款,而大量贷款被某些投资霸占,只好坐视资产贬值,财富缩水。
投资本身没有错,为了稳定增长就去大规模的搞重复投资、无效投资,甚至建的是豆腐渣工程,养活了一大批蛀虫,这样的投资还是少一点好。促进民间资本投资36条,出台了好几年,新的旧的都没有改变中小企业遇到现实问题,玻璃门到处都是,权力寻租层层揩油盘剥,明暗两套规则,中央政策被架空,本意被曲解。好的政策不去实施,出台一百个政策都没用。还有,一些地方专找增加自己权力的投资去拉动所谓经济数字增长的游戏,那不是增长,而是自己给自己挖陷阱,没骗到别人反倒自己佯作陷进去了。
谨防再现“4万亿”
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4万亿投资带动经济走出低迷的同时,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后遗症”。对于近期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市场人士担忧,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场经济减速。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李义平看来,我国已经进入“后4万亿”时代,所带来的通货膨胀等正在被逐步消化。
有观点称,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不仅是2012年国内经济增长的重点,也是未来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头所在。在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及外贸形势不乐观的大前提下,内需将成为2012年经济的增长点。
“不能再有4万亿的思路,试图花钱买速度。而应当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李义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