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始终成为困扰广大师生的最大难题,通过加强小学生课外读写,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开辟小学生作文课堂训练新通道。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
一、阅读习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优秀作品给人的启示太多,光靠脑记不行,还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做读书笔记。在小学生作文启蒙阶段,我们一方面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典范性作品及小学生优秀作文,一方面有意识让学生定期摘抄好词佳句或片段,完成阅读记录卡,补充学生词汇量,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力,提升应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新课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阅读与写作,吸收与表达,一个是进,一个是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由此可见,阅读应成为作文积蓄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在每天课前三分钟,由全班学生轮流为大家朗读阅读卡片,定期收集阅读卡片,组织全班性、小组内的学习交流,供同学评赏。由教师及时指点,给予鼓励,促进和巩固学生做读书笔记这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阅读过程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一个过程,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中的感知对象和识字中的感知对象不同,它们不是一个个单字和词,而是由有连贯性的词、句子、段落而组成的篇章。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欣賞、评价”。通过反复默读、朗读等形式感受,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及兴趣、注意、情感、意志、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达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从阅读认识过程分析,一般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首先感受的必然是语言文字,先识字,读懂字词,在读懂句子,由句子读懂段落含义,进而读懂全篇;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达到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个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有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结,仅仅是阅读的一半,达到初步理解的水平,要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还必须要提高到另一个过程。
二是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即理解作者写文章的全过程。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思路。从已理解的思想内容为出发点,看看文章的作者为表达思想内容,是如何立意、构思的;又如何选材、组织材料的;怎样布局谋篇,又是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道理是怎样阐述的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如,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搞明白,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就会加深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感情色彩等。这个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总值从从局部到整体,在从整体到局部,然后还要回到整体。从语言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这一全过程体现了读写结合。
1、自命题作文。“生活处处皆文章”。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大胆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自我命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周一篇,长短不限,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题目,交教师挑选,教师综合全班的意见,公布选题,供大家作为自命题作文参考。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让学生放手写,并给予成功激励,是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订自己的习作集;师生间交流沟通等等,树立“重在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体验。
2 、想象作文。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作文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变“变,编一编,想一想,让时光倒流或“预支”,让天地浓缩或扩展。贯穿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八千里,思路八方洞开,一定能写出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妙文佳作来。
现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
其实,阅读与习作是紧密相连的,辩证统一的,阅读中积累,习作中运用。积累不运用,积累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大量灵活的积累,也就不存在运用。所以教者必须树立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教学观。否则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把二者对立起来,或孤立起来,都将学不好语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是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可改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
一、阅读习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优秀作品给人的启示太多,光靠脑记不行,还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做读书笔记。在小学生作文启蒙阶段,我们一方面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典范性作品及小学生优秀作文,一方面有意识让学生定期摘抄好词佳句或片段,完成阅读记录卡,补充学生词汇量,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力,提升应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新课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阅读与写作,吸收与表达,一个是进,一个是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由此可见,阅读应成为作文积蓄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在每天课前三分钟,由全班学生轮流为大家朗读阅读卡片,定期收集阅读卡片,组织全班性、小组内的学习交流,供同学评赏。由教师及时指点,给予鼓励,促进和巩固学生做读书笔记这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阅读过程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一个过程,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中的感知对象和识字中的感知对象不同,它们不是一个个单字和词,而是由有连贯性的词、句子、段落而组成的篇章。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欣賞、评价”。通过反复默读、朗读等形式感受,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及兴趣、注意、情感、意志、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达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从阅读认识过程分析,一般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首先感受的必然是语言文字,先识字,读懂字词,在读懂句子,由句子读懂段落含义,进而读懂全篇;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达到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个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有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结,仅仅是阅读的一半,达到初步理解的水平,要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还必须要提高到另一个过程。
二是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即理解作者写文章的全过程。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思路。从已理解的思想内容为出发点,看看文章的作者为表达思想内容,是如何立意、构思的;又如何选材、组织材料的;怎样布局谋篇,又是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道理是怎样阐述的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如,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搞明白,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就会加深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感情色彩等。这个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总值从从局部到整体,在从整体到局部,然后还要回到整体。从语言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这一全过程体现了读写结合。
1、自命题作文。“生活处处皆文章”。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大胆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自我命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周一篇,长短不限,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题目,交教师挑选,教师综合全班的意见,公布选题,供大家作为自命题作文参考。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让学生放手写,并给予成功激励,是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订自己的习作集;师生间交流沟通等等,树立“重在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体验。
2 、想象作文。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作文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变“变,编一编,想一想,让时光倒流或“预支”,让天地浓缩或扩展。贯穿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八千里,思路八方洞开,一定能写出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妙文佳作来。
现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
其实,阅读与习作是紧密相连的,辩证统一的,阅读中积累,习作中运用。积累不运用,积累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大量灵活的积累,也就不存在运用。所以教者必须树立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教学观。否则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把二者对立起来,或孤立起来,都将学不好语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是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可改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