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视野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财政工作的回顾、学理思考与前瞻

来源 :地方财政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从救中国到发展中国,一直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继而也致力于为全人类进步的宏伟蓝图而奋斗。党领导的财政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事业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历经供给型财政、生产建设型财政、改革开放后的分权型财政的演变,又进而明确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和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代财政制度的创新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财政工作的基本经验有在理论层面可总结的“四论”:基于“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人民中心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济—财政系统论”;基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宇宙观的"财政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我国借贷便利工具相关制度设计,从商业银行的视角研究央行的借贷便利对贷款期限结构的影响,便于直观地揭示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借贷便利工具的创设显著增加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央行的借贷便利操作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合格担保品渠道发挥作用,总体而言显著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尤其是向实体经济部门的贷款投放,但对贷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短期贷款方面,商业银行的长期贷款投放反而减少,从而缩短了总体的贷款期限.央行应关注借贷便利期限及其潜在影响,合理搭配不同借贷便利工具的
传统视角更多注重经济制度的形式层面,但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其相关认知难免因落入一元化、单层次、机械化而裹足不前。结合全球疫情暴发的背景,本文试将广泛根植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等的经济人类学之互惠理论引入到经济学制度分析框架中,以多元、多维地解构经济制度,为发展中经济体应对外部冲击并突破后发劣势寻求有效路径。通过对经济制度派生的形式互惠行为和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实在互惠行为的解析,本文提出经济制度“共存结构”的新理念,认为可通过这种多元、多维、包容性的新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制度应对外部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