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问题式导学法作为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式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文章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问题式导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式导学法;高中历史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式导学法就是立足于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内容、学情提出一定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历史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问题式导学法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问题式导学法内涵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等制订教学计划,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究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问题式导学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问题式导学法主要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经验、学习能力等,科学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分析、解决中,进而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1]。
问题式导学法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新颖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知识型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知识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与“新课标”下的“能力型”教学模式相适应。2.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通过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分析、探究学习中,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从追求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在问题式导学法模式下,教学的重点从传统的结果性教学逐渐转变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过程中,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目标相适应[2]。
(二)问题式导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问题式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引导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以实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传统的观点、思维进行质疑,进而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3.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问题式导学模式下,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激活了高中历史课堂氛围,全面提升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3]。
二、高中历史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适当的条件下,个体所具有的学习、发展、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愿望和潜能是能够被激发出来的。因此,教师在开展问题式导学法的教学中,必须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并借助问题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学习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
1.确保设计的问题没有歧义。在具体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要不断精练提问的言辞,确保其准确、不会产生任何歧义,以免误导学生。2.具有啟发性。在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保证问题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能够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所思考,并有所收获,最终借助问题的探究,完成知识的学习。3.具有层次性。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水平不一,教师必须确保所设置的问题具有极强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推动下,最终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4.具有趣味性。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要保证所设置的问题能够触及学生的兴趣点,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究学习中[4]。
(二)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在问题式导学模式下,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借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两种途径,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一方面,教师可以紧紧围绕问题情境,并借助书本中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并借助语言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最终得到完整的答案。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解决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必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保证问题式导学法的顺利开展。
(三)归纳并反思
在问题式导学教学模式下,当学生解决完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将知识点完善、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完成知识点的总结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促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深化和巩固知识,并促使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问题式导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问题式导学法在预习中的应用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预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有效的预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并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的时候,会更加具有针对性。但是在传统的预习模式下,学生基本上都是阅读教材,预习效果不佳,并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的时候,就可以借助问题式导学法这一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定一定的预习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积极参与到知识的预习中。在问题式导学法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中,明确教学重难点,并对其展开思考。如此一来,极大地提升了课堂预习的效果。
(二)问题式导学法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新课程讲解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式导学法这一教学模式,在新课开展之初,结合课程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依据教材上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史料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完成这一知识的深度学习。可以说,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彻底颠覆了传统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主动认知能力构建的目的,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相适应。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指明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方向,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与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问题式导学法在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受高中历史学科特点的影响,在复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以往,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章节、单元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識复习。这种复习模式仅仅是对知识点的罗列,不仅效率不高,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据此,教师可以充分借助问题式导学法,以某一历史材料作为切入点,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借助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合作探究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复习。尤其是针对高三的学生来说,问题式导学法更加适合于阶段复习、专题复习中。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专题复习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将历史文字资料、图片等,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创设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探究学习中,完成专题内所有知识点的复习。
综上所述,问题式导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实现了“能力型”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将其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问题式导学法的内涵,立足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并及时归纳和反思,也可以将其应用到预习、教学和复习中,以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莹.“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67.
[2]严复才.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56.
[3]刘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18.
[4]杜文星.论“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210.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式导学法;高中历史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式导学法就是立足于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内容、学情提出一定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历史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问题式导学法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问题式导学法内涵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等制订教学计划,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究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问题式导学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问题式导学法主要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经验、学习能力等,科学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分析、解决中,进而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1]。
问题式导学法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新颖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知识型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知识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与“新课标”下的“能力型”教学模式相适应。2.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通过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分析、探究学习中,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从追求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在问题式导学法模式下,教学的重点从传统的结果性教学逐渐转变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过程中,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目标相适应[2]。
(二)问题式导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问题式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引导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以实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传统的观点、思维进行质疑,进而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3.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问题式导学模式下,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激活了高中历史课堂氛围,全面提升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3]。
二、高中历史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适当的条件下,个体所具有的学习、发展、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愿望和潜能是能够被激发出来的。因此,教师在开展问题式导学法的教学中,必须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并借助问题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学习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
1.确保设计的问题没有歧义。在具体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要不断精练提问的言辞,确保其准确、不会产生任何歧义,以免误导学生。2.具有啟发性。在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保证问题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能够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所思考,并有所收获,最终借助问题的探究,完成知识的学习。3.具有层次性。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水平不一,教师必须确保所设置的问题具有极强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推动下,最终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4.具有趣味性。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要保证所设置的问题能够触及学生的兴趣点,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究学习中[4]。
(二)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在问题式导学模式下,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借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两种途径,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一方面,教师可以紧紧围绕问题情境,并借助书本中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并借助语言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最终得到完整的答案。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解决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必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保证问题式导学法的顺利开展。
(三)归纳并反思
在问题式导学教学模式下,当学生解决完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将知识点完善、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完成知识点的总结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促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深化和巩固知识,并促使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问题式导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问题式导学法在预习中的应用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预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有效的预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并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的时候,会更加具有针对性。但是在传统的预习模式下,学生基本上都是阅读教材,预习效果不佳,并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的时候,就可以借助问题式导学法这一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定一定的预习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积极参与到知识的预习中。在问题式导学法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中,明确教学重难点,并对其展开思考。如此一来,极大地提升了课堂预习的效果。
(二)问题式导学法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新课程讲解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式导学法这一教学模式,在新课开展之初,结合课程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依据教材上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史料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完成这一知识的深度学习。可以说,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彻底颠覆了传统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主动认知能力构建的目的,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相适应。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指明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方向,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与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问题式导学法在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受高中历史学科特点的影响,在复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以往,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章节、单元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識复习。这种复习模式仅仅是对知识点的罗列,不仅效率不高,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据此,教师可以充分借助问题式导学法,以某一历史材料作为切入点,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借助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合作探究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复习。尤其是针对高三的学生来说,问题式导学法更加适合于阶段复习、专题复习中。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专题复习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将历史文字资料、图片等,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创设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探究学习中,完成专题内所有知识点的复习。
综上所述,问题式导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实现了“能力型”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将其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问题式导学法的内涵,立足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并及时归纳和反思,也可以将其应用到预习、教学和复习中,以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莹.“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67.
[2]严复才.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56.
[3]刘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18.
[4]杜文星.论“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