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神会文明进程,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引发人们对精神文化进一步的渴求。作为文化的传播重要方式,书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几千年的历史浮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一件件古籍就像秋日指头的果实,散发出令人迷醉的沁香。许多大学建校历史悠久,深受文化熏陶,也流传下来一批批的文化古籍。这些古籍历久弥新,价值无法估量。但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典藏和流通却是一个复杂难解的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 古籍保护与修复 流通 现代管理技术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顽强延续是世界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几千年的日月更替下,留给中华民族的是生生不息,是流光溢彩。勤劳的中国人不仅用双手创造出饱满的生活,更是用智慧发明造纸术,发明印刷术,使得很多著作得以问世流传,尽力留下了那些独具特色的耀眼文化。但是受到生产力的制约、政治经济的影响,能够流传下来的古籍数量有限,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场所,在古籍文献的传承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有大量的馆藏古籍。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了解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开阔了师生的视角;对科研工作者而言,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绝佳渠道,保障了研究的严谨;对整个社会来讲,是保护古文物、文化的优质场所,做到了传承的表率。但是高校的古籍管理工作挑战重重,可谓是任重道远。
一.古籍典藏与流通的特点
高校中的古籍问题属于近些年新开始的内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由于起步晚,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发展低,还有大量的工作急需完成。然而受到重视程度不足和经费欠缺的因素影响,古籍管理修复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古籍的各种文化、收藏价值已经被广泛认知,高校内部环境相对封闭,管理的自主权限较高,所以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在典藏和流通过程中的特点也比较明显、独特[1]。
(一)古籍种类多、价值大
我国许多高校建校历史悠久,图书馆藏书丰富,自然就会有许多古籍,这些以纸质书为主的古籍自然有十分广泛的价值。第一,作为文化载体,书籍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真实、直观的反映,是人们了解不同时代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古籍拥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第二,历史研究、考古研究等学术性研究工作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做支撑,高校的古籍典藏为此提供便利。除了可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还可以为教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服务。所以高校的古籍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第三,古籍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特定时代生产力和印刷术的反映。但是由于保存方式的落后、历经时间长河的洗刷、遭受政治统治的侵害,使得可以流传下来的古籍少之又少。一方面本身作用大,另一方面物以稀为贵,所以独具收藏价值。
(二)流通方式相对固定
由于古籍具有独特的价值,高校非常注重古籍保护,但正是这种过分保护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籍的流通。首先,文化传播、历史传承才是古籍整体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很多高通常太过于看重古籍的典藏价值,对于古籍的管理都有非常严格的借阅制度,虽然有利于古籍保护,却使得读者的借阅程序繁杂,自主选择的余地减少。古籍的流通减少,阅读者对历史文化的了解随之减少,必然影响其学术和历史价值的实现。其次,多数高校的古籍流通对象基本只限于本校师生,对于社会读者而言,无法获取阅读途径,导致受众面非常窄小[2];与普通书籍不同,古籍的阅读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而且阅读起来比较乏味枯燥。如果是非专业的师生群体,阅读困难较大,很难对此产生阅读兴趣。所以古籍所蕴含的巨大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文化传播的效果而言也是微乎其微。
(三)古籍保护工作欠缺
虽然各个高校意识到了古籍的特殊价值和保护意义,但在实际中,古籍保护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一方面,古籍保存的条件不佳。一些高校的图书馆根本没有专用的古籍书库,也就无法在恒温恒湿条件下保存古籍,往往就会造成古籍不可逆转的自然损毁。另一方面,人员与经费配置问题突出。古籍管理专业人员配置不够,很多古籍整理与开发工作无从开展;由于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庞杂的古籍保护工作往往陷入僵局。虽然有的高校图书馆具有高度的古籍保护责任感,具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古籍开发、整理、保护工作的能力,但是这项耗时耗力的工作还需要经济的注入。还有一方面,缺乏与上级古籍保护单位的良性沟通。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与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之间没有高效的沟通渠道,很多古籍无法及时申报,也就无法得到更高層面的保护。
(三)古籍修复工作缺失
很多高校的古籍损毁数量较大,损毁程较高,但是相关的修复工作基本没有开展。第一点,没有具体的古籍破损档案和修复档案。古籍的修复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该项工作往往会被搁置。很多高校对自己究竟有多少损坏的古籍文献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更不用说建立破损档案了。部分有修复能力的高校虽然在古籍修复上做出表率,但是修复过程和修复手段没有进行影像或者文字的记录,为日后的修复工作难以提供技术借鉴[3]。第二点,缺少重要的检测设备。古籍修复是高超手工艺的表现形式,依靠修复者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使无法做到用机械操做修复过程,但依靠科学可以实现检测方法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得到更加详细、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使检测结果更细致、更准确、更科学。
二.古籍典藏与流通建议
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场所,对于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馆藏古籍既是校内的重要资源,更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宝贵财富。所以高校的古籍典藏不仅是荣誉,更是一副沉甸甸的责任。面对各种困难和阻碍,高校既要有信心、有勇气,更要有能力和决心去迎接挑战。不断建立健全制度约束,加大专业人员与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切实为古籍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一)设立标准化管理流程
对古籍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有标准详细的管理流程。由于古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大大高于普通书籍,但是一旦出现损毁情况,损失基本无法逆转。所以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必须上升到制度层面,并严格执行[4]。比如规定:任何古籍不得以任何理由外借,只能在图书馆内特定区域阅读,并由管理人员走动式监管;不允许有任何涂写、更改、折损行为发生;对于一些极为珍贵的古籍,只提供影印本或扫描版本,原版不得出库;非管理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进入库区;出于工作需要,研究者必须经过审批才可进行拍照工作。为了让读者认识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除了必须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以外,还应当对违反者做出限制阅读次数或取消阅读资格的处罚。当然,要为此建立起良好的监督机制,不能让制度成为空谈。
(二)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首先,古籍管理者必须具有基本的古籍知识。一些古籍的原本、拓本与普通书籍不同,没有显著、统一的著录依据。普通图书的著录信息在版权页有明显的标识,但古籍大多只有一些说明性文字,作者的介绍由于字号、官职、籍贯等原因需要利用储备知识进行辨别。古籍有木刻、抄稿和石印等不同版本,涉及的类别较多。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很难做好初步的分类工作[5]。纸质类古籍在装订方式上也比较多样,所以作为古籍管理者,除了具备基本的图书管理知识,更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卓越的古籍整理水平。其次,古籍管理者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首先,图书馆要有完善的防盗系统。古籍的综合价值日益上升,防盗工作必不可少。规范的制度管理中已经做出古籍不外借的规定,那么古籍库和古籍阅览室相应地应当设置多重警报装置。对于特别珍贵的古籍只向读者提供影印版本,对于原版要单独保存;特殊条件下,管理者必须多人同时进行身份认证才可以取出原版古籍。其次,图书馆的防火是日常工作的关注重点。图书馆内,尤其是古籍管理库必须严格控制用电器的使用,老化用电设备及时检修和更新;还要定期检查、维修用电线路。同时除了安装自动灭火系统,还要有敏锐的烟火感应系统,防火无小事,做到防患于未然。再者,图书馆应当严格控制馆内湿度和温度。利用辐照、药物、冷冻等方法做好防虫工作。管理人员还要经常通风,防止古籍发生霉变。还要做好应对光照和灰尘带来的损毁工作[6]。
(四)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大量汇集,资源的高度共享,网络技术完全可以在古籍管理工作中。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网上管理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和整理古籍,并且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古籍扫描,加以编辑整理,对广大读者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古籍的读者较为单一,但知识水平同,层次的差异明显。所以要建立好本地数据库系统,方便广大读者有目的、有选择地了解自己想要获取的内容[7]。同时作为高校,要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特点,及时整合相关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比对,找出高价值的古籍信息资源,加强古籍的开发、整理工作。同时利用现代网络科技建立起古籍借阅管理系统,降低人力成本投入,提高古籍的借阅管理效率。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籍文献制造成抗损耗、低成本的各类文化資料,既方便读者获取知识,又切实保护古籍不受损坏。
参考文献
[1]吕春焕.浅谈高校图书馆古籍的典藏和流通[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3).
[2]矫威.我国高校中的古籍典藏方式和流通特点[J].兰台世界,2014(8).
[3]宋湘敏.高校古籍图书流通典藏特点及方式[J].河南科技,2012(18).
[4]杨芬.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编目组发展略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1).
[5]张涛.浅谈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的发展趋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0).
[6]李善强.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员职责履行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2).
[7]王斌玲.高校图书馆古籍工作刍议[J].价值工程,2012,(5).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 古籍保护与修复 流通 现代管理技术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顽强延续是世界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几千年的日月更替下,留给中华民族的是生生不息,是流光溢彩。勤劳的中国人不仅用双手创造出饱满的生活,更是用智慧发明造纸术,发明印刷术,使得很多著作得以问世流传,尽力留下了那些独具特色的耀眼文化。但是受到生产力的制约、政治经济的影响,能够流传下来的古籍数量有限,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场所,在古籍文献的传承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有大量的馆藏古籍。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了解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开阔了师生的视角;对科研工作者而言,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绝佳渠道,保障了研究的严谨;对整个社会来讲,是保护古文物、文化的优质场所,做到了传承的表率。但是高校的古籍管理工作挑战重重,可谓是任重道远。
一.古籍典藏与流通的特点
高校中的古籍问题属于近些年新开始的内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由于起步晚,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发展低,还有大量的工作急需完成。然而受到重视程度不足和经费欠缺的因素影响,古籍管理修复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古籍的各种文化、收藏价值已经被广泛认知,高校内部环境相对封闭,管理的自主权限较高,所以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在典藏和流通过程中的特点也比较明显、独特[1]。
(一)古籍种类多、价值大
我国许多高校建校历史悠久,图书馆藏书丰富,自然就会有许多古籍,这些以纸质书为主的古籍自然有十分广泛的价值。第一,作为文化载体,书籍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真实、直观的反映,是人们了解不同时代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古籍拥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第二,历史研究、考古研究等学术性研究工作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做支撑,高校的古籍典藏为此提供便利。除了可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还可以为教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服务。所以高校的古籍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第三,古籍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特定时代生产力和印刷术的反映。但是由于保存方式的落后、历经时间长河的洗刷、遭受政治统治的侵害,使得可以流传下来的古籍少之又少。一方面本身作用大,另一方面物以稀为贵,所以独具收藏价值。
(二)流通方式相对固定
由于古籍具有独特的价值,高校非常注重古籍保护,但正是这种过分保护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籍的流通。首先,文化传播、历史传承才是古籍整体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很多高通常太过于看重古籍的典藏价值,对于古籍的管理都有非常严格的借阅制度,虽然有利于古籍保护,却使得读者的借阅程序繁杂,自主选择的余地减少。古籍的流通减少,阅读者对历史文化的了解随之减少,必然影响其学术和历史价值的实现。其次,多数高校的古籍流通对象基本只限于本校师生,对于社会读者而言,无法获取阅读途径,导致受众面非常窄小[2];与普通书籍不同,古籍的阅读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而且阅读起来比较乏味枯燥。如果是非专业的师生群体,阅读困难较大,很难对此产生阅读兴趣。所以古籍所蕴含的巨大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文化传播的效果而言也是微乎其微。
(三)古籍保护工作欠缺
虽然各个高校意识到了古籍的特殊价值和保护意义,但在实际中,古籍保护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一方面,古籍保存的条件不佳。一些高校的图书馆根本没有专用的古籍书库,也就无法在恒温恒湿条件下保存古籍,往往就会造成古籍不可逆转的自然损毁。另一方面,人员与经费配置问题突出。古籍管理专业人员配置不够,很多古籍整理与开发工作无从开展;由于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庞杂的古籍保护工作往往陷入僵局。虽然有的高校图书馆具有高度的古籍保护责任感,具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古籍开发、整理、保护工作的能力,但是这项耗时耗力的工作还需要经济的注入。还有一方面,缺乏与上级古籍保护单位的良性沟通。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与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之间没有高效的沟通渠道,很多古籍无法及时申报,也就无法得到更高層面的保护。
(三)古籍修复工作缺失
很多高校的古籍损毁数量较大,损毁程较高,但是相关的修复工作基本没有开展。第一点,没有具体的古籍破损档案和修复档案。古籍的修复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该项工作往往会被搁置。很多高校对自己究竟有多少损坏的古籍文献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更不用说建立破损档案了。部分有修复能力的高校虽然在古籍修复上做出表率,但是修复过程和修复手段没有进行影像或者文字的记录,为日后的修复工作难以提供技术借鉴[3]。第二点,缺少重要的检测设备。古籍修复是高超手工艺的表现形式,依靠修复者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使无法做到用机械操做修复过程,但依靠科学可以实现检测方法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得到更加详细、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使检测结果更细致、更准确、更科学。
二.古籍典藏与流通建议
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场所,对于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馆藏古籍既是校内的重要资源,更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宝贵财富。所以高校的古籍典藏不仅是荣誉,更是一副沉甸甸的责任。面对各种困难和阻碍,高校既要有信心、有勇气,更要有能力和决心去迎接挑战。不断建立健全制度约束,加大专业人员与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切实为古籍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一)设立标准化管理流程
对古籍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有标准详细的管理流程。由于古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大大高于普通书籍,但是一旦出现损毁情况,损失基本无法逆转。所以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必须上升到制度层面,并严格执行[4]。比如规定:任何古籍不得以任何理由外借,只能在图书馆内特定区域阅读,并由管理人员走动式监管;不允许有任何涂写、更改、折损行为发生;对于一些极为珍贵的古籍,只提供影印本或扫描版本,原版不得出库;非管理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进入库区;出于工作需要,研究者必须经过审批才可进行拍照工作。为了让读者认识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除了必须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以外,还应当对违反者做出限制阅读次数或取消阅读资格的处罚。当然,要为此建立起良好的监督机制,不能让制度成为空谈。
(二)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首先,古籍管理者必须具有基本的古籍知识。一些古籍的原本、拓本与普通书籍不同,没有显著、统一的著录依据。普通图书的著录信息在版权页有明显的标识,但古籍大多只有一些说明性文字,作者的介绍由于字号、官职、籍贯等原因需要利用储备知识进行辨别。古籍有木刻、抄稿和石印等不同版本,涉及的类别较多。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很难做好初步的分类工作[5]。纸质类古籍在装订方式上也比较多样,所以作为古籍管理者,除了具备基本的图书管理知识,更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卓越的古籍整理水平。其次,古籍管理者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首先,图书馆要有完善的防盗系统。古籍的综合价值日益上升,防盗工作必不可少。规范的制度管理中已经做出古籍不外借的规定,那么古籍库和古籍阅览室相应地应当设置多重警报装置。对于特别珍贵的古籍只向读者提供影印版本,对于原版要单独保存;特殊条件下,管理者必须多人同时进行身份认证才可以取出原版古籍。其次,图书馆的防火是日常工作的关注重点。图书馆内,尤其是古籍管理库必须严格控制用电器的使用,老化用电设备及时检修和更新;还要定期检查、维修用电线路。同时除了安装自动灭火系统,还要有敏锐的烟火感应系统,防火无小事,做到防患于未然。再者,图书馆应当严格控制馆内湿度和温度。利用辐照、药物、冷冻等方法做好防虫工作。管理人员还要经常通风,防止古籍发生霉变。还要做好应对光照和灰尘带来的损毁工作[6]。
(四)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大量汇集,资源的高度共享,网络技术完全可以在古籍管理工作中。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网上管理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和整理古籍,并且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古籍扫描,加以编辑整理,对广大读者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古籍的读者较为单一,但知识水平同,层次的差异明显。所以要建立好本地数据库系统,方便广大读者有目的、有选择地了解自己想要获取的内容[7]。同时作为高校,要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特点,及时整合相关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比对,找出高价值的古籍信息资源,加强古籍的开发、整理工作。同时利用现代网络科技建立起古籍借阅管理系统,降低人力成本投入,提高古籍的借阅管理效率。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籍文献制造成抗损耗、低成本的各类文化資料,既方便读者获取知识,又切实保护古籍不受损坏。
参考文献
[1]吕春焕.浅谈高校图书馆古籍的典藏和流通[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3).
[2]矫威.我国高校中的古籍典藏方式和流通特点[J].兰台世界,2014(8).
[3]宋湘敏.高校古籍图书流通典藏特点及方式[J].河南科技,2012(18).
[4]杨芬.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编目组发展略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1).
[5]张涛.浅谈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的发展趋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0).
[6]李善强.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员职责履行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2).
[7]王斌玲.高校图书馆古籍工作刍议[J].价值工程,2012,(5).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