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混合学习主张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基于混合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宏观课程开发、中观内容设计到微观教学组织,需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更要注意三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学生、资源建设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混合学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15-05
美国学者Elliott Masie讲到:“人类不是单方法的学习者……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是混合的学习者。”[1]传统课堂的面对面教学与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各自弊端引起深刻反思,我们在其集合处找到新的学习方式,即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将混合学习列为知识传播产业中涌现的最重要的十大趋势之一。在2009年,美国教育部通过对1997年到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实证研究数据进行元分析认为,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课堂教学到网络在线学习,再到对混合学习的思考,我们对教与学的认识逐步深化与成熟,促进教育教学理论更理性地回归本质。
一、解读混合学习内涵
Curtis J.Bonk在其编著的《混合学习手册》中对混合学习的界定是: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这一定义的宽泛使我们在使用时有较大的灵活性,却也产生一定的模糊性和困惑性,结合如何理解?Rick J.Valdez 的回答颇为精妙,在他的论文《Blended Learning-Maximizing the Impact of an Integrated Solution》(《混合学习:将整合方法的影响最大化》)中指出:“如同化学一样,混合学习是将元素进行化合,产生想得到的反应。但是,这种实践并不是简单的包含这些元素,而是关于这些元素如何在一起结合的。在合适的时间化合合适的元素才能产生想要得到的反应。”黎加厚教授所理解的是,混合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和选择,以达到教学目标。[2]较全面的论述当属Driscoll,他认为,混合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技术的结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这些技术包括主流媒体和文本、协作学习和虚拟课程实况;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或非教学技术的结合,以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面对面的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3]
混合学习是在对E—learning的反思基础上形成的,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体现为它既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又回归学习的传统本源。
(一)以生为本的教师主导
混合学习是师生面对面教学与基于网络学生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点、全面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要注意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这种融合弥补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方式和活动过程中有自主的权利,同时也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对整个课程的把握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混合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自由、个性、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无限的可能,也对教师的整体宏观调控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二)基于不同理论的融合
“每一种理论都有其侧重点,或重行,或重智,或重德,或重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个体经验、情境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发展,综合起来,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学习理论的图景。”[4]较为流行的是美国学者Jared M.Carman对混合学习理论基础的定位,他认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为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5]应用这些理论,混合学习要注重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更为提倡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如我国学者高文所概括的建构主义学习的六大核心特征: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学习、反思性学习。[6]
(三)多种方式的教学优化
混合学习更为关注的根本问题是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效学习。不同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信息传输通道的选择、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混合,取决于是否能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课堂教学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有效促进师生间的交流;网络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调节学习进度,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书本、黑板、投影仪、电视机、网络课程、电子邮件等各种教学设施及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应用,教师可根据各种教学因素综合选择及组合优化;集体教学适合原理、事实等知识传授,小组协作可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中学生自由决定学习,自定步调。
(四)良构知识与非良构知识的组合
斯皮罗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中,知识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良构知识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非良构知识则涉及多个概念,其实例具不规则性,是将良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时所产生的。混合学习强调的是,使学习者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拥有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宏观课程开发
任何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需以学生的需求、学生知识体系为起点,职业院校的课程目标应基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现状的混合,确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为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提供依据,消除课程目标无法反映以学生为中心所带来的连锁影响。这种混合不仅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考虑,而且全面评估课程目标,将学生走入职场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能力等都纳入课程目标进行分析,从而制订课程目标,既保障学生知识的系统性,也培养学生从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混合学习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技术运用,课程的制订要考虑这一因素,以技术的运用为预设前提,而使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组织过程中引入技术融合于教学中成为必须。从教育技术的角度而言,技术的力量使传统授课方式更为丰富多彩,使传统认识中的不可能在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可能,提高了教学效率,且使课程的开设在考虑课程目标时对于课程学习策略有总体的构想,在宏观层面考虑技术影响,促进教师进一步认同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技术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当然这里的技术运用指的是观念意向性的,是基于课程总体把握的对现有技术条件的综合概括。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混合学习的中观内容设计
中观层面的内容设计,是基于宏观层面所形成的课程文本的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模块化的构建,是对课程内容的细化。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知识体系结构,以及社会的需求和其就业需求,对课程内容每一模块,结合赵志群等职教专家所提出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理念,将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个个易于操作的学习任务,将每个学习任务分为多个学习模块,并对任务所需达到的技能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有详细具体的阐述,从而确定采用什么教学模式来达成目标。这一具体分解的意义在于:(1)便于教学模式选择与定位;(2)利于教学顺序的有序组成,再现工作情境,与岗位零距离对接;(3)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使用不同的媒体支持,使教育技术应用价值在这一层面得以呈现。详见下图。
基于具体课程内容的设计,可进一步开发网络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延伸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便于学生更灵活地学习,并考虑到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需求。课程结构仍以模块化形式编排,表现手法上除文字外,多配以图片、录音、视频、动画等,使之更为丰富多彩,网络课程的具体内容以辅助学生学习为主,可划分为四个区域:学习区、练习区、资源区、论坛区。学习区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主,如课程说明、课程标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安排其难易程度。练习区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根据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练习区可以模拟实操为主,而少一些知识性的练习题。资源区为拓展性知识,与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料与网站等。论坛区主要包含学生的在线讨论、教师的答疑等,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无论课前预习、课中实操,或是课外复习,网络课程的开发都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创新,也是未来课程教学的趋势。
四、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观教学组织
混合学习式教学,应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的简单混合,而且是对课程每一模块具体内容进行教学分析,根据不同类型进行不同的教学组织,创设不同学习情境,并提供相关信息资料,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合作中完成教学过程。具体的微观教学设计,应在技术运用及模块的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等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
教学目标的制订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与落脚点,更是教学评价结果的依据。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部分,专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策略;情感价值目标,发展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教学目标是对可以实际操作行为的明确性的描述,针对通过教学所得到的结果的评估标准的细化而确立。
(二)分解教学目标
分解教学目标,对教学具体内容和学习者个性特征进行分析。为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需要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要掌握的方法能力与职业能力等的总和,就是教学内容,它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参考资料和学习手册中。教学内容的分析要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要注意内容选择与安排是否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而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是决定整个混合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分析学习者个体特点是十分有必要的,包括横向的个体心理差异的分析,纵向的心理发展特征分析,全面概括学生的总体特征,从而能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及进行必要的个别化教学。
(三)制订教学策略
制订教学策略,它基于教学目标,根据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对教学顺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应用等的整体把握。制订教学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指向教学内容与行为原则。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要指向特定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情境,决定着教学具体行为。(2)整合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在选择制订教学策略时,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转化为具体行为动作完成,具有可操作性。(3)灵活性与调控性原则。应用与实施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随着情境、具体事实的变化而变化,使教师可以及时调控,调整教学的进程。
(四)设计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策略,采用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的形式,完成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同的学习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如课堂讨论、情境模拟、成果展示等课堂学习活动形式,可以应用混合策略来解决,渗入在线讨论、资源共享、提问答疑等在线学习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策略需要,选取合适的活动形式实施教学,尽可能地满足学习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它应是解决教学重点的重要部分,而对于学习活动中的难点,是否必须于在线学习环境中解决,则需仔细分析设计。
(五)混合学习评价
“新三中心论”指出,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在混合学习的环境下,我们要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客观材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综合量化分析评价,检验混合学习成效,并作为下一次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参考。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学习运用了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应用,且整个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评价方式应采取多维度方式进行,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
五、影响混合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因素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其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能力等对混合学习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教师对自身的角色没有正确的定位,对技术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就会影响教师对网络技术应用的认可采用与混合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对混合学习的认识影响到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改革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对教学设计的思考与课前的充分准备。教师要考虑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两种活动的协调设计与互补,如何更好地设计整个教学流程促进教学优化,促进学习效率。网络技术应用,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是其专业水平、人格魅力、教研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更包括其信息技术能力,他们要参与网络课程设计,作为学校网络资源建设的主干力量。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如果本身对技术不够熟悉,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网络设计和操作课程。虽然教师可以通过技术人员的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但教师自身的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和其效能的发挥,这对教师而言是更深层次的挑战与考验。 要指出的是,为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幕后的策划者与监控者,弱化了存在,但仍然是无形的操纵者,不可或缺,并需要更高素质与能力。正如英国学者纽曼所说:“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学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捕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在发现某种学术上法盖尔式照相法之前,它取消了思维的过程,真理的形式,轮廓,面貌,犹如那个光学仪器,一览无遗,再现了触摸可知的实体,我们应该就教于充满智慧的师长,这样智慧才能学而知之,我们应该远行至源泉之地,酣饮甘露。”[7]
(二)学生因素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影响混合学习的教学实施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针对学生层面应首要关注的问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了教师的面授教学,被动地接受学习,无法适应这种跨时空的学习方式,会导致其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混合学习的开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指导其改变思想和习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并在积极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网络在线学习时,学生在一种完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更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主动性,从“我在学”变为“我要学”和“我会学”,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当缺乏教师的及时关注与指导时,学生要自己设计学习目标与方案,混合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资源建设与技术支持
技术条件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支柱,优质的技术支持能有效促进混合式的教学过程中所有交互活动的效率,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多媒体教学的媒体设备场所、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等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服务支持,拥有优良的混合学习环境。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不适应会影响整个教学改革的进程,机器和网络的故障更会影响到学习的情绪,学校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全方面全过程服务”的支持工作理念。学校应开展好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注意网络技术环境的建设和日常维护,以及信号传输控制等服务系统的完善,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开展,使学生能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满足混合学习的需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统筹规划人力、物力、财力有序完成,以避免在已有资源基础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如Curtis J.Bonk所言,将来所有的课程都将是混合式的课程,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式将越来越多样化,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教学的全球化与国际化,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交流互动,也可以用任何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混合学习为技术融合于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学习的潜能也在不断增长,我们要潜心钻研,不断实践与改进,让它真正成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4]Jared M. Carman. Blended Learning Design: Five Key Ingredients[EB/OL].(2010-04-28)[2013-05-21].http://www.knowledgenet.com/pdf/Blended Learning Design_1028.pdf.
[2]黎加厚.关于Blended learning 的定义和翻译[EB/OL].(2004-04-28)[2013-06-13].http://www.zbedu.Net/jeast/000618.html.
[3]贺再红.基于混合学习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5]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9(1).
[7]杨自伍.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论人文与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Compound Study
FENG Ju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 Guangdong 510450, Guangzhou Province)
Abstract: Compound study proposes breaking space and time limitation by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lassroom education with online study so as to achieve optimum study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compound stud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not only embody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philosophy in macro-leve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dium-level content design and micro-level teaching conduct, but also should emphasize three significant factors, namely teacher, student, an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kill support.
Key words: compound study;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关键词:混合学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15-05
美国学者Elliott Masie讲到:“人类不是单方法的学习者……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是混合的学习者。”[1]传统课堂的面对面教学与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各自弊端引起深刻反思,我们在其集合处找到新的学习方式,即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将混合学习列为知识传播产业中涌现的最重要的十大趋势之一。在2009年,美国教育部通过对1997年到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实证研究数据进行元分析认为,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课堂教学到网络在线学习,再到对混合学习的思考,我们对教与学的认识逐步深化与成熟,促进教育教学理论更理性地回归本质。
一、解读混合学习内涵
Curtis J.Bonk在其编著的《混合学习手册》中对混合学习的界定是: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这一定义的宽泛使我们在使用时有较大的灵活性,却也产生一定的模糊性和困惑性,结合如何理解?Rick J.Valdez 的回答颇为精妙,在他的论文《Blended Learning-Maximizing the Impact of an Integrated Solution》(《混合学习:将整合方法的影响最大化》)中指出:“如同化学一样,混合学习是将元素进行化合,产生想得到的反应。但是,这种实践并不是简单的包含这些元素,而是关于这些元素如何在一起结合的。在合适的时间化合合适的元素才能产生想要得到的反应。”黎加厚教授所理解的是,混合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和选择,以达到教学目标。[2]较全面的论述当属Driscoll,他认为,混合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技术的结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这些技术包括主流媒体和文本、协作学习和虚拟课程实况;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或非教学技术的结合,以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面对面的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3]
混合学习是在对E—learning的反思基础上形成的,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体现为它既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又回归学习的传统本源。
(一)以生为本的教师主导
混合学习是师生面对面教学与基于网络学生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点、全面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要注意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这种融合弥补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方式和活动过程中有自主的权利,同时也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对整个课程的把握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混合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自由、个性、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无限的可能,也对教师的整体宏观调控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二)基于不同理论的融合
“每一种理论都有其侧重点,或重行,或重智,或重德,或重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个体经验、情境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发展,综合起来,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学习理论的图景。”[4]较为流行的是美国学者Jared M.Carman对混合学习理论基础的定位,他认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为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5]应用这些理论,混合学习要注重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更为提倡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如我国学者高文所概括的建构主义学习的六大核心特征: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学习、反思性学习。[6]
(三)多种方式的教学优化
混合学习更为关注的根本问题是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效学习。不同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信息传输通道的选择、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混合,取决于是否能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课堂教学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有效促进师生间的交流;网络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调节学习进度,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书本、黑板、投影仪、电视机、网络课程、电子邮件等各种教学设施及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应用,教师可根据各种教学因素综合选择及组合优化;集体教学适合原理、事实等知识传授,小组协作可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中学生自由决定学习,自定步调。
(四)良构知识与非良构知识的组合
斯皮罗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中,知识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良构知识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非良构知识则涉及多个概念,其实例具不规则性,是将良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时所产生的。混合学习强调的是,使学习者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拥有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宏观课程开发
任何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需以学生的需求、学生知识体系为起点,职业院校的课程目标应基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现状的混合,确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为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提供依据,消除课程目标无法反映以学生为中心所带来的连锁影响。这种混合不仅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考虑,而且全面评估课程目标,将学生走入职场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能力等都纳入课程目标进行分析,从而制订课程目标,既保障学生知识的系统性,也培养学生从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混合学习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技术运用,课程的制订要考虑这一因素,以技术的运用为预设前提,而使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组织过程中引入技术融合于教学中成为必须。从教育技术的角度而言,技术的力量使传统授课方式更为丰富多彩,使传统认识中的不可能在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可能,提高了教学效率,且使课程的开设在考虑课程目标时对于课程学习策略有总体的构想,在宏观层面考虑技术影响,促进教师进一步认同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技术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当然这里的技术运用指的是观念意向性的,是基于课程总体把握的对现有技术条件的综合概括。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混合学习的中观内容设计
中观层面的内容设计,是基于宏观层面所形成的课程文本的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模块化的构建,是对课程内容的细化。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知识体系结构,以及社会的需求和其就业需求,对课程内容每一模块,结合赵志群等职教专家所提出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理念,将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个个易于操作的学习任务,将每个学习任务分为多个学习模块,并对任务所需达到的技能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有详细具体的阐述,从而确定采用什么教学模式来达成目标。这一具体分解的意义在于:(1)便于教学模式选择与定位;(2)利于教学顺序的有序组成,再现工作情境,与岗位零距离对接;(3)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使用不同的媒体支持,使教育技术应用价值在这一层面得以呈现。详见下图。
基于具体课程内容的设计,可进一步开发网络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延伸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便于学生更灵活地学习,并考虑到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需求。课程结构仍以模块化形式编排,表现手法上除文字外,多配以图片、录音、视频、动画等,使之更为丰富多彩,网络课程的具体内容以辅助学生学习为主,可划分为四个区域:学习区、练习区、资源区、论坛区。学习区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主,如课程说明、课程标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安排其难易程度。练习区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根据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练习区可以模拟实操为主,而少一些知识性的练习题。资源区为拓展性知识,与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料与网站等。论坛区主要包含学生的在线讨论、教师的答疑等,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无论课前预习、课中实操,或是课外复习,网络课程的开发都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创新,也是未来课程教学的趋势。
四、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观教学组织
混合学习式教学,应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的简单混合,而且是对课程每一模块具体内容进行教学分析,根据不同类型进行不同的教学组织,创设不同学习情境,并提供相关信息资料,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合作中完成教学过程。具体的微观教学设计,应在技术运用及模块的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等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
教学目标的制订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与落脚点,更是教学评价结果的依据。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部分,专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策略;情感价值目标,发展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教学目标是对可以实际操作行为的明确性的描述,针对通过教学所得到的结果的评估标准的细化而确立。
(二)分解教学目标
分解教学目标,对教学具体内容和学习者个性特征进行分析。为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需要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要掌握的方法能力与职业能力等的总和,就是教学内容,它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参考资料和学习手册中。教学内容的分析要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要注意内容选择与安排是否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而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是决定整个混合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分析学习者个体特点是十分有必要的,包括横向的个体心理差异的分析,纵向的心理发展特征分析,全面概括学生的总体特征,从而能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及进行必要的个别化教学。
(三)制订教学策略
制订教学策略,它基于教学目标,根据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对教学顺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应用等的整体把握。制订教学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指向教学内容与行为原则。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要指向特定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情境,决定着教学具体行为。(2)整合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在选择制订教学策略时,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转化为具体行为动作完成,具有可操作性。(3)灵活性与调控性原则。应用与实施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随着情境、具体事实的变化而变化,使教师可以及时调控,调整教学的进程。
(四)设计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策略,采用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的形式,完成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同的学习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如课堂讨论、情境模拟、成果展示等课堂学习活动形式,可以应用混合策略来解决,渗入在线讨论、资源共享、提问答疑等在线学习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策略需要,选取合适的活动形式实施教学,尽可能地满足学习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它应是解决教学重点的重要部分,而对于学习活动中的难点,是否必须于在线学习环境中解决,则需仔细分析设计。
(五)混合学习评价
“新三中心论”指出,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在混合学习的环境下,我们要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客观材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综合量化分析评价,检验混合学习成效,并作为下一次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参考。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学习运用了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应用,且整个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评价方式应采取多维度方式进行,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
五、影响混合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因素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其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能力等对混合学习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教师对自身的角色没有正确的定位,对技术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就会影响教师对网络技术应用的认可采用与混合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对混合学习的认识影响到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改革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对教学设计的思考与课前的充分准备。教师要考虑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两种活动的协调设计与互补,如何更好地设计整个教学流程促进教学优化,促进学习效率。网络技术应用,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是其专业水平、人格魅力、教研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更包括其信息技术能力,他们要参与网络课程设计,作为学校网络资源建设的主干力量。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如果本身对技术不够熟悉,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网络设计和操作课程。虽然教师可以通过技术人员的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但教师自身的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和其效能的发挥,这对教师而言是更深层次的挑战与考验。 要指出的是,为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幕后的策划者与监控者,弱化了存在,但仍然是无形的操纵者,不可或缺,并需要更高素质与能力。正如英国学者纽曼所说:“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学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捕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在发现某种学术上法盖尔式照相法之前,它取消了思维的过程,真理的形式,轮廓,面貌,犹如那个光学仪器,一览无遗,再现了触摸可知的实体,我们应该就教于充满智慧的师长,这样智慧才能学而知之,我们应该远行至源泉之地,酣饮甘露。”[7]
(二)学生因素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影响混合学习的教学实施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针对学生层面应首要关注的问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了教师的面授教学,被动地接受学习,无法适应这种跨时空的学习方式,会导致其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混合学习的开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指导其改变思想和习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并在积极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网络在线学习时,学生在一种完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更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主动性,从“我在学”变为“我要学”和“我会学”,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当缺乏教师的及时关注与指导时,学生要自己设计学习目标与方案,混合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资源建设与技术支持
技术条件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支柱,优质的技术支持能有效促进混合式的教学过程中所有交互活动的效率,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多媒体教学的媒体设备场所、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等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服务支持,拥有优良的混合学习环境。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不适应会影响整个教学改革的进程,机器和网络的故障更会影响到学习的情绪,学校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全方面全过程服务”的支持工作理念。学校应开展好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注意网络技术环境的建设和日常维护,以及信号传输控制等服务系统的完善,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开展,使学生能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满足混合学习的需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统筹规划人力、物力、财力有序完成,以避免在已有资源基础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如Curtis J.Bonk所言,将来所有的课程都将是混合式的课程,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式将越来越多样化,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教学的全球化与国际化,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交流互动,也可以用任何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混合学习为技术融合于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学习的潜能也在不断增长,我们要潜心钻研,不断实践与改进,让它真正成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4]Jared M. Carman. Blended Learning Design: Five Key Ingredients[EB/OL].(2010-04-28)[2013-05-21].http://www.knowledgenet.com/pdf/Blended Learning Design_1028.pdf.
[2]黎加厚.关于Blended learning 的定义和翻译[EB/OL].(2004-04-28)[2013-06-13].http://www.zbedu.Net/jeast/000618.html.
[3]贺再红.基于混合学习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5]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9(1).
[7]杨自伍.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论人文与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Compound Study
FENG Ju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 Guangdong 510450, Guangzhou Province)
Abstract: Compound study proposes breaking space and time limitation by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lassroom education with online study so as to achieve optimum study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compound stud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not only embody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philosophy in macro-leve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dium-level content design and micro-level teaching conduct, but also should emphasize three significant factors, namely teacher, student, an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kill support.
Key words: compound study;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