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绛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隋居园池、唐碧落碑、绛州三楼、龙兴宝塔……比比皆是。《绛贴》更是三大名贴之一,集宋以前书法名家之大全,书艺价值颇高。隋代大儒五通,及历代王勃、王之涣、岑参、范仲淹、欧阳修等文坛泰斗为新绛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产。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新绛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技艺居全国之首,“积文斋”笔墨驰名中外。20多年前,积文斋创始人张永福将其制笔技艺传于女儿张喜婷,把墨锭制作技艺传于女婿王壮升,两人一直坚持着这两项工艺的传承。
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文房之名源于南北朝,北宋雍熙三年,翰林学士苏以简以笔墨纸砚“为学所用,不可斯须而阙”,撰《文房四谱》五卷。“文房四宝”流传于今。
据历史记载,秦国大将蒙恬发明了毛笔。后随秦始皇东巡,路过绛州,亲传造笔之术。在其后两千余年间,绛州历代制笔艺人,承先人技艺之精华,不断改革创新,工艺日臻成熟。研发品种若干,尤以胎毛、羊毫、狼毫、兼毫为最。至宋帝赵匡胤时已达鼎盛,风靡一时,绛州毛笔常为历代朝廷贡品,与湖笔齐名,有“南有湖州,北有绛州”之说。
全国著名书法家韩左军用了新绛产的毛笔后吟诗赞道:“只道绛州澄砚好,谁知毛笔更堪豪”。全国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刘丙森、董寿平用过绛州毛笔后也纷纷题词留念,以示赞贺。1996年5月《人民画报》专门对绛州毛笔做了介绍。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曾为绛州毛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新绛经济”。
绛州制笔历史悠久,广博厚爱。元代末期,新绛秀元堂、一品斋就已经远近闻名。在清代,新绛制笔业已非常发达,笔类达20多个品种。全县以中城巷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毛笔制作网络。1934年,新绛县内云集笔墨作坊一百余家,中城巷就有秀元堂、一品斋、文成堂、俊德堂、积金斋、同益书局、晋祥斋、翰兴斋等9家老店,专营制笔,年产毛笔十万支,行销全国和日本、朝鲜等地。1937年侵华日军入侵,这些作坊基本关闭停产。1947年,毛笔制造业发展到10余家,人数也不多。
张永福因家贫生活无着,由舅父介绍,从河南济源来到山西河津,在“翰文斋”制笔名师翰吉贡门下学艺。1935年出师后与邓开千两人倾尽所有购羊毛,开始制笔,取名“积文斋”。解放以后,古绛州多个笔店艺人重操旧业。
新绛县出产的毛笔采用纯手工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品质优良,曾经辉煌一时。张永福有80多年的制笔经验,对传统的技术颇有研究。30多年前,张永福将其制笔技艺传于女儿张喜婷。
关于绛州毛笔,张喜婷讲述了一个传说。当年赵匡胤20多岁时,到绛州投奔父亲的朋友王御史。王御史瞧不起肚子里墨水不多的赵匡胤,留住几天后,遂写了一封信把他推给河南洛阳的一个朋友,走时连路费都没给赵匡胤。
赵匡胤走出王府,摸摸空空的口袋,不觉仰天长叹说:“天下之大,资助一笔何难求也!”这话正好被跳龙门笔庄的老掌柜听见,错认为这个小伙想得一支好毛笔,于是送给赵匡胤两支毛笔。
赵匡胤知道老掌柜错听了他的话,抱拳说:“谢谢老伯美意,来日必定报答。”老掌柜错上加错地说:“两支毛笔,不值几文,望你早日三跳龙门,金榜题名。”
赵匡胤登基后,一天忽然想起老掌柜赠笔一事,便传旨命令开科取士的会考举子都要用绛州“跳龙门笔”。此举将绛州毛笔声誉提高百倍。
传说归传说,绛州毛笔几千年来兴盛不衰,凭借的还是过硬的毛笔质量。
张永福经多年探讨研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纯手工制作的积文斋毛笔,主要有水活和干活两大工序构成。从选原料到笔头做成,基本都是在水中完成。绛州毛笔制作精湛,一批毛笔从原材料到成笔,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中间有多道工序。其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艺人耐心地操作,有些工序甚至必须要屏息凝神连贯完成,否则一不小心,整理好的毛就会被衣襟带起散开,一下子前功尽弃。“制作毛笔,需要十足的耐心,几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人安安静静地操作,一点都不能急,这也是年轻人不愿意学的原因——坐不住。”张喜婷说。
除工艺外,绛州毛笔的选料也很重要。羊毫笔使用的羊毛来自无锡,均以优质羊毛、黄鼠狼尾为主。目前还没有其他地方的羊毛比无锡羊毛更适合做毛笔。积文斋的毛笔用料还有一个非常讲究的地方,就是在毛笔中添加秋麻,秋麻的特点是吸水性特别好,吸墨力特别强。
绛州毛笔还有胎毛笔。民间有给满月的婴儿剔头发的风俗,用剔下的胎毛做原料,制成胎毛笔,非常有纪念意义,因此日渐成为现代人的追求。
绛州毛笔虽已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遺产的称号,制作技术精湛,产品质量上乘,但仍是家庭式小作坊经营,销售主要靠回头客,所制毛笔每月销售除去成本,粗略计算也就余得两三千元,“仅够糊口,勉强度日”。尽管如此,张喜婷依然认认真真地继承着衣钵,严格遵循着祖宗留下来的工艺,手工制作、精工细雕,一支毛笔要多道制作工序才能完成……
现在,积文斋毛笔技艺已传承至第三代,张喜婷的儿媳赵苏梅正传承着绛州制笔的传统技艺。赵苏梅2008年与积文斋毛笔结缘,开始学做毛笔。“刚开始不喜欢做这个,成天闷在家里,不能出门,后来婆婆一个人忙不过来,自己慢慢就开始学起来。”赵苏梅说,一开始觉得做毛笔很简单,一下子就能完成,后来做的时候才知道,几十道工序,哪道工序都马虎不得。10年了,只学会了一半的工序,婆婆说:“不是一下两下就能学会的,得一步一步来,慢慢练,只有把一道工序完全学精了,才可以学下一道。 现在,赵苏梅最大的困惑是,制作毛笔的原材料不好找,找到很多原材料都不能用,達不到想要的效果,但她表示会一直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能够越做越好。
目前,张喜婷和儿媳赵苏梅在制笔技艺方面广泛汲取他人之长,不断革新,既保留了这一文化瑰宝的古朴风格,又赋予其崭新时代气息,形成了自家独特风格。其作品已成为知名品牌,深受社会人士好评。张喜婷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有更多热爱制笔的年轻人,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重现昨日盛景。
张喜婷 1963年出生,1989年下岗后跟随父亲张永福学习制笔技艺,在这30年间广泛汲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在笔杆上由原来的竹杆改为木杆、和景泰蓝杆,在原材料上由单一的羊毛和黄鼠狼毛,又加入了獾毛,及艾鼬做的毛笔。2011年,初评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绛州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有:特制七紫三羊、特制青山挂雪、特制狼毫。
赵苏梅 1982年出生,2008年跟随张喜婷学习制笔技艺。2016年,被评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绛州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代表作特制七紫三羊、特制三紫七羊、特制狼毫大楷、景泰蓝七支装已成为知名品牌,深受书法家和社会人士的好评。
积文斋毛笔所获成就:
2015年“积文斋毛笔系列”被运城市文化局非遗展馆收藏;
2016年在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示中荣获优秀技艺奖;
2017年特制七紫三羊荣获第二届山西运城河东杯传统工艺精品银奖;
2017年积文斋毛笔传统工艺演示荣获第二届山西运城河东杯传统工艺现场演示金奖;
2017年特制狼毫和特制青山挂雪荣获创意运城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优秀奖。
2018年积文斋毛笔参加洛阳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毛笔七支装荣获金奖。
传承谱系:
第一代:高怀茂(1889-1983)河南济源人,流落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第二代:韩吉贡(1898-1959)山西河津人;
第三代:邓开谦(1908-1989)河南济源人,逃荒至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第四代:张永福(1918-2016)河南济源人,逃荒至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第五代:张喜婷(1963-至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人;
第六代:赵苏梅(1982-至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人。
新绛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技艺居全国之首,“积文斋”笔墨驰名中外。20多年前,积文斋创始人张永福将其制笔技艺传于女儿张喜婷,把墨锭制作技艺传于女婿王壮升,两人一直坚持着这两项工艺的传承。
绛州制笔 历史悠久
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文房之名源于南北朝,北宋雍熙三年,翰林学士苏以简以笔墨纸砚“为学所用,不可斯须而阙”,撰《文房四谱》五卷。“文房四宝”流传于今。
据历史记载,秦国大将蒙恬发明了毛笔。后随秦始皇东巡,路过绛州,亲传造笔之术。在其后两千余年间,绛州历代制笔艺人,承先人技艺之精华,不断改革创新,工艺日臻成熟。研发品种若干,尤以胎毛、羊毫、狼毫、兼毫为最。至宋帝赵匡胤时已达鼎盛,风靡一时,绛州毛笔常为历代朝廷贡品,与湖笔齐名,有“南有湖州,北有绛州”之说。
全国著名书法家韩左军用了新绛产的毛笔后吟诗赞道:“只道绛州澄砚好,谁知毛笔更堪豪”。全国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刘丙森、董寿平用过绛州毛笔后也纷纷题词留念,以示赞贺。1996年5月《人民画报》专门对绛州毛笔做了介绍。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曾为绛州毛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新绛经济”。
绛州制笔历史悠久,广博厚爱。元代末期,新绛秀元堂、一品斋就已经远近闻名。在清代,新绛制笔业已非常发达,笔类达20多个品种。全县以中城巷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毛笔制作网络。1934年,新绛县内云集笔墨作坊一百余家,中城巷就有秀元堂、一品斋、文成堂、俊德堂、积金斋、同益书局、晋祥斋、翰兴斋等9家老店,专营制笔,年产毛笔十万支,行销全国和日本、朝鲜等地。1937年侵华日军入侵,这些作坊基本关闭停产。1947年,毛笔制造业发展到10余家,人数也不多。
张永福因家贫生活无着,由舅父介绍,从河南济源来到山西河津,在“翰文斋”制笔名师翰吉贡门下学艺。1935年出师后与邓开千两人倾尽所有购羊毛,开始制笔,取名“积文斋”。解放以后,古绛州多个笔店艺人重操旧业。
工艺繁琐 技艺精湛
新绛县出产的毛笔采用纯手工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品质优良,曾经辉煌一时。张永福有80多年的制笔经验,对传统的技术颇有研究。30多年前,张永福将其制笔技艺传于女儿张喜婷。
关于绛州毛笔,张喜婷讲述了一个传说。当年赵匡胤20多岁时,到绛州投奔父亲的朋友王御史。王御史瞧不起肚子里墨水不多的赵匡胤,留住几天后,遂写了一封信把他推给河南洛阳的一个朋友,走时连路费都没给赵匡胤。
赵匡胤走出王府,摸摸空空的口袋,不觉仰天长叹说:“天下之大,资助一笔何难求也!”这话正好被跳龙门笔庄的老掌柜听见,错认为这个小伙想得一支好毛笔,于是送给赵匡胤两支毛笔。
赵匡胤知道老掌柜错听了他的话,抱拳说:“谢谢老伯美意,来日必定报答。”老掌柜错上加错地说:“两支毛笔,不值几文,望你早日三跳龙门,金榜题名。”
赵匡胤登基后,一天忽然想起老掌柜赠笔一事,便传旨命令开科取士的会考举子都要用绛州“跳龙门笔”。此举将绛州毛笔声誉提高百倍。
传说归传说,绛州毛笔几千年来兴盛不衰,凭借的还是过硬的毛笔质量。
张永福经多年探讨研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纯手工制作的积文斋毛笔,主要有水活和干活两大工序构成。从选原料到笔头做成,基本都是在水中完成。绛州毛笔制作精湛,一批毛笔从原材料到成笔,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中间有多道工序。其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艺人耐心地操作,有些工序甚至必须要屏息凝神连贯完成,否则一不小心,整理好的毛就会被衣襟带起散开,一下子前功尽弃。“制作毛笔,需要十足的耐心,几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人安安静静地操作,一点都不能急,这也是年轻人不愿意学的原因——坐不住。”张喜婷说。
除工艺外,绛州毛笔的选料也很重要。羊毫笔使用的羊毛来自无锡,均以优质羊毛、黄鼠狼尾为主。目前还没有其他地方的羊毛比无锡羊毛更适合做毛笔。积文斋的毛笔用料还有一个非常讲究的地方,就是在毛笔中添加秋麻,秋麻的特点是吸水性特别好,吸墨力特别强。
绛州毛笔还有胎毛笔。民间有给满月的婴儿剔头发的风俗,用剔下的胎毛做原料,制成胎毛笔,非常有纪念意义,因此日渐成为现代人的追求。
潜心凝神 坚持传承
绛州毛笔虽已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遺产的称号,制作技术精湛,产品质量上乘,但仍是家庭式小作坊经营,销售主要靠回头客,所制毛笔每月销售除去成本,粗略计算也就余得两三千元,“仅够糊口,勉强度日”。尽管如此,张喜婷依然认认真真地继承着衣钵,严格遵循着祖宗留下来的工艺,手工制作、精工细雕,一支毛笔要多道制作工序才能完成……
现在,积文斋毛笔技艺已传承至第三代,张喜婷的儿媳赵苏梅正传承着绛州制笔的传统技艺。赵苏梅2008年与积文斋毛笔结缘,开始学做毛笔。“刚开始不喜欢做这个,成天闷在家里,不能出门,后来婆婆一个人忙不过来,自己慢慢就开始学起来。”赵苏梅说,一开始觉得做毛笔很简单,一下子就能完成,后来做的时候才知道,几十道工序,哪道工序都马虎不得。10年了,只学会了一半的工序,婆婆说:“不是一下两下就能学会的,得一步一步来,慢慢练,只有把一道工序完全学精了,才可以学下一道。 现在,赵苏梅最大的困惑是,制作毛笔的原材料不好找,找到很多原材料都不能用,達不到想要的效果,但她表示会一直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能够越做越好。
目前,张喜婷和儿媳赵苏梅在制笔技艺方面广泛汲取他人之长,不断革新,既保留了这一文化瑰宝的古朴风格,又赋予其崭新时代气息,形成了自家独特风格。其作品已成为知名品牌,深受社会人士好评。张喜婷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有更多热爱制笔的年轻人,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重现昨日盛景。
传承人档案:
张喜婷 1963年出生,1989年下岗后跟随父亲张永福学习制笔技艺,在这30年间广泛汲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在笔杆上由原来的竹杆改为木杆、和景泰蓝杆,在原材料上由单一的羊毛和黄鼠狼毛,又加入了獾毛,及艾鼬做的毛笔。2011年,初评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绛州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有:特制七紫三羊、特制青山挂雪、特制狼毫。
赵苏梅 1982年出生,2008年跟随张喜婷学习制笔技艺。2016年,被评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绛州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代表作特制七紫三羊、特制三紫七羊、特制狼毫大楷、景泰蓝七支装已成为知名品牌,深受书法家和社会人士的好评。
积文斋毛笔所获成就:
2015年“积文斋毛笔系列”被运城市文化局非遗展馆收藏;
2016年在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示中荣获优秀技艺奖;
2017年特制七紫三羊荣获第二届山西运城河东杯传统工艺精品银奖;
2017年积文斋毛笔传统工艺演示荣获第二届山西运城河东杯传统工艺现场演示金奖;
2017年特制狼毫和特制青山挂雪荣获创意运城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优秀奖。
2018年积文斋毛笔参加洛阳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毛笔七支装荣获金奖。
传承谱系:
第一代:高怀茂(1889-1983)河南济源人,流落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第二代:韩吉贡(1898-1959)山西河津人;
第三代:邓开谦(1908-1989)河南济源人,逃荒至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第四代:张永福(1918-2016)河南济源人,逃荒至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第五代:张喜婷(1963-至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人;
第六代:赵苏梅(1982-至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