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对某小学5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统计,有48%的学生不喜欢数学。兴趣可以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学习动力,也可以使其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要想使小学数学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导入时抓住学生胃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找到小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切入点,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聚焦于课堂。因此,教师需要认真思考教学思路,精心准备教学设计,通过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和激发思维的问题来引入新课,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新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地主分饼”的故事情景:从前,一位地主的几个儿子要出远门,地主为几个儿子的远行做了很多准备。出门前地主说:“孩子们,你们要出远门了,今天为你们准备了喜欢吃的大饼。”地主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两份,把其中的一块给了老大。老二说:“我要比老大的多点,想要两块饼。”于是地主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两块给了老二。老三说:“我要比老大老二都多,想要三块饼。”地主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六份,把其中的三块给了老三。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最多呢?正当学生认真听完故事,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准备了一张纸代表地主的大饼,并用地主的方法进行分割,让学生自己比较三个兄弟谁分得最多。为什么分得的块数越多,反而越少?然后,才开始新课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情况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知识的学习也比较扎实。
二、重点处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疑能促思,疑能激趣。”一部好的侦查片,总能用一个个疑问引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时,只要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使学生如同观看侦查片一样,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一步步深入探究下去,变被动枯燥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例如,在“循环小数”的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5÷7的商中,小数点后第53位上的数是几?”让学生自己运用除法进行运算,让他们发现这个商是循环出现,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再如,在“圆锥体积公式”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设疑提问:“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锥体有类似的底面积×高这样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从而把圆锥体和圆柱体联系起来,然后再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子的实验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设疑提问,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之间的联系。
三、巧妙利用练习来强化学生的兴趣
“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有及时进行练习才能巩固新学习的知识。练习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一个巧妙的练习设计更是尤为重要。巧妙的练习设计,能够把学生比较讨厌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游戏”,从而乐于其中。巧用练习来强化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课堂中要设计巧妙的练习游戏。学生经过新知识学习后,状态有点疲乏,注意力难以集中,此时,巧妙的练习能够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在系统的课后练习中适当加入一两个趣味性的思考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3)在练习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
例如,在教“100以内加减法”课堂新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告诉每组的第一个学生一个数,然后加上5传给后面一位同学,以此类推,直到每组最后计算完毕举手示意,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游戏,对传数最快且计算最准确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达到了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目的,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一举多得。
四、授课时展示数学美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数学家华罗庚曾这样说过。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出一种数学美,“哥德巴赫猜想”更是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多少数学家为之着迷而探索。小学教学中对数学美的挖掘特别重要,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是人类的共性,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中美的存在,可以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轴对称的?它的对称轴在哪里?然后,再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上比较著名的轴对称建筑物。最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再和学生探究事物的对称美,课堂教学反映学生特别积极,教学效果良好。再如:四年级开始学习的“凑整计算法和运用運算定律和性质简算”,注重充分展示运算蕴含的简洁美。可以“高斯问题”来引入新课:1+2+3+…+98+99+100=(1+100)+(2+99)+…+(50+51)=101×50=5050。
总之,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关键,只有从教学导入、问题情境、练习巩固、数学美等方面着手,认真思考,巧妙设计,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陈素萍.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六法[J].安徽教育,2005(1).
编辑 李建军
一、导入时抓住学生胃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找到小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切入点,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聚焦于课堂。因此,教师需要认真思考教学思路,精心准备教学设计,通过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和激发思维的问题来引入新课,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新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地主分饼”的故事情景:从前,一位地主的几个儿子要出远门,地主为几个儿子的远行做了很多准备。出门前地主说:“孩子们,你们要出远门了,今天为你们准备了喜欢吃的大饼。”地主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两份,把其中的一块给了老大。老二说:“我要比老大的多点,想要两块饼。”于是地主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两块给了老二。老三说:“我要比老大老二都多,想要三块饼。”地主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六份,把其中的三块给了老三。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最多呢?正当学生认真听完故事,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准备了一张纸代表地主的大饼,并用地主的方法进行分割,让学生自己比较三个兄弟谁分得最多。为什么分得的块数越多,反而越少?然后,才开始新课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情况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知识的学习也比较扎实。
二、重点处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疑能促思,疑能激趣。”一部好的侦查片,总能用一个个疑问引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时,只要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使学生如同观看侦查片一样,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一步步深入探究下去,变被动枯燥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例如,在“循环小数”的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5÷7的商中,小数点后第53位上的数是几?”让学生自己运用除法进行运算,让他们发现这个商是循环出现,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再如,在“圆锥体积公式”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设疑提问:“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锥体有类似的底面积×高这样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从而把圆锥体和圆柱体联系起来,然后再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子的实验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设疑提问,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之间的联系。
三、巧妙利用练习来强化学生的兴趣
“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有及时进行练习才能巩固新学习的知识。练习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一个巧妙的练习设计更是尤为重要。巧妙的练习设计,能够把学生比较讨厌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游戏”,从而乐于其中。巧用练习来强化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课堂中要设计巧妙的练习游戏。学生经过新知识学习后,状态有点疲乏,注意力难以集中,此时,巧妙的练习能够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在系统的课后练习中适当加入一两个趣味性的思考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3)在练习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
例如,在教“100以内加减法”课堂新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告诉每组的第一个学生一个数,然后加上5传给后面一位同学,以此类推,直到每组最后计算完毕举手示意,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游戏,对传数最快且计算最准确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达到了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目的,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一举多得。
四、授课时展示数学美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数学家华罗庚曾这样说过。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出一种数学美,“哥德巴赫猜想”更是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多少数学家为之着迷而探索。小学教学中对数学美的挖掘特别重要,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是人类的共性,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中美的存在,可以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轴对称的?它的对称轴在哪里?然后,再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上比较著名的轴对称建筑物。最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再和学生探究事物的对称美,课堂教学反映学生特别积极,教学效果良好。再如:四年级开始学习的“凑整计算法和运用運算定律和性质简算”,注重充分展示运算蕴含的简洁美。可以“高斯问题”来引入新课:1+2+3+…+98+99+100=(1+100)+(2+99)+…+(50+51)=101×50=5050。
总之,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关键,只有从教学导入、问题情境、练习巩固、数学美等方面着手,认真思考,巧妙设计,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陈素萍.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六法[J].安徽教育,2005(1).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