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课堂训练思维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8169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1:课堂上,老师提问:“雪融化了成什么?”一个学生答“春天”,结果被老师判定是错的,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水。
  案例2:还是课堂上,老师提问:“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什么?”一个学生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结果,又错了,因为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实,这两个学生的答案都是对的,当然老师的答案也是对的。只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方式不同,认识就不一致了。借这两个案例反省一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课堂上只满足于学生“依葫芦画瓢”式的正确答案,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不但砍断了思维的触角,更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空间。要想冲破思维惰性的束缚,就要从多方面去观察,去思考,引导学生从普遍的事物中发现其独特之处,从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去寻找陌生的一面,要学会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求同存异,训练思维的扩散性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吴中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不停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参考》只是参考,语文是一门多样性的学科,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没有唯一的所谓标准的答案,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读文本,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与众不同,那么做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首先走出求同的圆圈,在自己解读文本,领会教材的基础之上,以自己创新的理解来引领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以点到面,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多更新的设想或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如我在教学《蒲公英》一文时,抓住契机,尝试着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懂得:蒲公英的种子不能落在金光闪闪的沙漠里,也不能落在银花朵朵的湖泊里,只能落在黑黝黝的泥土里就戛然而止。这样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本课的学习目的也已经达到,但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在了一个固定的圆圈内。倘若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落在湖泊与沙漠里的两颗蒲公英的种子在想些什么呢?它们为什么不听太阳公公说的话呢?经过老师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已被打开,纷纷打开了话匣了:“泥土那么黑,一点也不好看,我才不要去呢!”“泥土那么脏,我才不想让自己浑身都变成黑色的呢!”“哇,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可以让我玩得很尽兴。”“我最喜欢金色了,那里一定可以让我变得更好看!”“哈哈,我要变成百万富翁了,嘿嘿!”“我想去那银花朵朵的湖泊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我要去波光粼粼的湖面与小鱼一起游戏。”“我要……”此时,我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两颗蒲公英的种子没有听从太阳公公的话,去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结果怎样了呢?在这样层层引导下,学生由因导果,从事情的发展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显然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孩子在思维的碰撞中,智慧的火花中辨析了道理,有了更多创造性的理解。
  二、勤思善问,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创造性思维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小孩子,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与成人完全不能的思维方式。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超出书本,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文本中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他们懂得了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观察现象,仅仅是换了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发现了苹果里五角星的秘密。这个秘密诱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都说:“老师,那么别的水果我从横切面看也会有其它神秘的图案吗?”也许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只出现在简单的复制,但最起码,已引起了他们思考、观察的兴趣。并适时再引导学生读读《橡皮头铅笔的发明》这一小故事,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实创造很简单,来自课堂,源自生活。只要勤思考,多提问,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补白想象,拓展思维的多样性
  要培养发散性思维,也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是幻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文本中所提供的某一关键点,空白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思考,在想象中辨别真善美。如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时,抓住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启发想象他们想象“不知道”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课后要经常思考问题;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让学生说说这些云雾美不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启发学生的联想。而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抓住王维一人远在它乡,看到人们一家团聚时的情景,自己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引发学生想象:人们常说“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假如时光已经过了三十年、四十年,还是这么一家子,还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是在这样的森林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在学习《祁黄羊》一文时,启发学生想象说话:当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听说他举荐是杀父仇人解狐时,纷纷登门,他们会说些什么?解狐去世后,他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消息一传出,有些卑鄙小人就开始说坏话了,他们会怎么说?祁黄羊又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在多样的想象空间里,学生的奇思秒想层出不穷,学生们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地体现。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对文本的解读。语文课堂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巧借课堂,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寻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路径!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