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域文化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主要发力点,在正面积极的城市形象传播和形象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昌市作为曹魏故都,在对外城市形象宣传中,无一不从本地出发,将新媒体传播矩阵与曹魏三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增强其历史文化底蕴,提高了城市知名度。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如内容同质化、意义泛化、传播引导力不够等问题。文章以曹魏文化为例,力图从媒介端、内容端以及受众端多主体角度来分析许昌市曹魏文化如何更有利地达到协作性、创造性传播,以此来有效发挥新媒体传播在提高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
关键词 曹魏文化;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110-06
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模式中的以经济、政治为核心的硬实力竞争逐渐转移到了以文化为重心的软实力竞争。特别是对于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開始意识到地域文化及IP的打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李民认为,地域文化通常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1 ]。它包括地区的生态、历史、民俗、习惯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中的文明表现。与此同时,由于它是一定区域和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含有特定文化烙印的产物。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及排他性,同时兼具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如西安的大唐文化、北京的明清故宫、安阳的殷墟文化等,都是以一种物质或者非物质的形式来表现个性鲜艳的地域文化。
现如今地域文化正借助地方新媒体的加持成为建构城市良好形象的重要传播要素。“新媒介创造新环境,重塑人的感官比率,由此,环境、身体、媒介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循环回路,互相形塑,周而复始”[ 2 ]。从地域视角出发去审视新媒体在其传播中所发挥的“重塑”作用,可以发现它确实带来了更多“开放”的可能性。比如地域性历史文化纪录片、城市形象宣传片、旅游资源宣传片等的推介,制作者将“宏观叙事”展现在微观荧幕上,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如短视频、公众号、微博号等,编辑内容再发布信息传达给受众,使得地域性文化和环境深入人心,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加深了受众对地域性文化的理解,产生了后续良好的反馈与链式反应效果。本文以“曹魏文化”为核心的许昌城市形象传播便在此背景下展开叙述。
1.1 重构内容为王:视觉符号搭建的转化与表达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就内容意义的传达方面来说,本地新媒体传播中把曹魏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雅致情趣转换为视觉、听觉等各种符号系统再传达于外,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2018年春节前夕,许昌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微信公众号“许昌日报”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题为《你一定没看过许昌曹魏古城的最新宣传片!美爆了!带你穿越千百年!》的推文,这支由许昌市魏都区出品的短片讲述了一位现代女子穿越至古代魏都的故事,并运用航拍技术,把古城的全中近三景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把故都风貌拍摄的极具特色;同时,由央视纪录片频道带头制作的第一部全面探索三国历史的大型纪录片《三国的世界》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拍摄春秋楼、灞陵桥、曹丞相府、毓秀台等多处三国遗址,从多个角度展现还原了历史真相,链接了浓厚的曹魏历史文化底蕴与许昌本地的城市形象,让受众在观赏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恢宏与壮阔。
除此以外,本地新媒体紧跟短视频传播浪潮,拍打出具有现象级的内容“浪花”。比如许昌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许昌时刻”抖音短视频账号在其抖音话题中创建“跟我打卡许昌地标”合集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共40集的合集内容中,其官方大量展现了具有许昌地域文化色彩的古建筑及现代建筑。不仅内容上注重突出重点,在表现形式上,也足够俘获观众的心:如在抖音“跟我打卡许昌地标”合集中,第9集《卡点来喽!大美许昌,河南第一宜居城市》沿用抖音视频创作的卡点神曲及模板进行创作,迎合了年轻人卡点“有内味儿了”的需求;第10集《曹魏古城的变化你还记得吗?》运用大量航拍及延时摄影展现了古城风貌再现现代的场景;第21集《曹魏古城东城门芳容初露!》多运用空镜加配乐的表现形式来给人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及讨论空间。截至目前,该合集全网播放量已达222万次,抖音号累计收获粉丝量48.4万。这些重要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在视觉内容方面进行符号化的转换和表达的方法,一直是官方传播与扩大宣传的核心所在。
由此可以看出,官方在视觉表达上,通过结合抖音平台的特性,对曹魏故都遗址及景点进行拍摄、剪辑、配乐及配音的工作,最终达到碎片化传播及扩散的目的。这样做相较于以往在电视中看到的较为单调的官方视觉表达,可以有效对许昌市城市形象信息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并借助于短视频平台即时分享与算法推荐等技术功能,将曹魏文化推送至目标核心受众及边缘受众,达到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的传播效果。
1.2 铺设媒介矩阵:立体传播形态的构筑与延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 3 ]。这说明移动端正成为受众日益青睐的上网方式。通过分析发现,许昌市主要媒介机构通过官方网站及账号发布城市形象宣传片、制作以微信推文为核心的图集、发布以平台特点为要义的短视频,构成全方位的媒介传播矩阵。如在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方网站首页,有“文博天地”“非遗保护”“旅游咨询”等多个专题板块,集中阐释其最为核心的曹魏文化。同时,以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为核心的城市形象传播主体也积极转型,铺开一张媒介交织的巨大传播网络。现旗下拥有诸多专业信息分发平台及平台自媒体账号,如许昌日报手机客户端;“许昌头条”“许昌日报”“今日许昌”“许昌时刻”等微信公众号;“精彩许昌”“许昌晨报”“今日魏都”等微博官方账号;“许昌时刻”抖音官方账号等。图1展示出过去一年中,关于涉及“曹魏文化”关键词的媒体活跃度。可以看到,在媒介矩阵的构建上,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三微一端”已初具规模,传播形态较传统媒介时代相比,触达率更高,覆盖面更广,这为曹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立体多元化的扩散机会。
另外,《报告》也显示,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 3 ]。在短视频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依托其碎片化的表现特征及精准化的传播效果,本地新媒体可以将有效信息抵达受众。艾弗雷特·M·罗杰斯认为,创新的扩散是指一项新的观念、事物、技术引入社会体系时的演变过程,而它的扩散就是一种传播[4]。短视频在发展中借助其碎片化、精准化、参与化、便捷化等创新性特征,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如病毒般扩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去观看。同时,由于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吸引着官方媒体机构入驻和分享,使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官方宣传自身的主要阵地。如许昌日报社官方抖音短视频账号“许昌时刻”,在其抖音号上发布作品3 440个,收获4 200余万次点赞数,已获得超过70万的粉丝量,特别是介绍曹魏文化的合集视频,播放量、点赞量及评论量稳居前列,远超其他视频。
另外,“许昌时刻”微信公众号及官方认证为中共许昌市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精彩许昌”,在发布便民信息的同时,也注重对于本地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的研究与宣传。由不同平台之间发布的文化内容可以看出,本地新媒体已经在各平台布阵,把以曹魏文化为主的地域文化推介宣传与便民服务、信息发布、沟通利民等内容整合传播。使之覆盖面对接以社交软件微信和微博为主的中青年群体,在社交网络中进行口碑传播,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1.3 全新话语体系:移动媒体语言的创新与升华
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在如今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关系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5]。他反对孤立及片面化表达,把受众从始至终贯穿创作的全过程,重视强调“交互”的作用。正如当今,话语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叙事的语义是否能够趋于完整,对整个传播过程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频上热搜的“主播说联播”便是一个话语权威下放的典型案例。
在移动媒体的语言表达创新上,微信公众号“许昌时刻”里也能找到一二。在其中一篇推文《许昌,真中!》里可以看到,无论是题目的构思还是在内容的分析上,无不显示出官方正逐渐走下话语权威神坛,这对受众而言,消解了过去由于传播距离和传播隔阂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许昌,真中,全省最宜居,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官方以“河南话”亲民化的口吻叙事表达,并添以市民视角的第一人称对话,略显俏皮。通过这种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相结合的方式,不但亲切地传达出“许昌城市宜居度全省第一”的核心信息,还借以推介曹魏古城、护城河等历史遗址,高效宣传及塑造许昌本地古风文化,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还如《@许昌人,“五一”旅游就这么玩!》的题目表达,用“@(艾特)”这一受众喜闻乐见的标题形式,感受到了歸属感和亲密感。同时,题目并没有准确说明“五一”旅游应该怎么去规划,去哪里玩的问题,这也大大调动起用户点击推文的兴趣,提升了内容中包括“曹魏故都文化游”在内的4条自助精品旅游线路的受众触达率,供游客自主选择。“暮色降临,古城许昌的夜尽态极妍,漫步在护城河畔,长廊,灯火阑珊,一排的灯火像是一胶卷的生活。火光明灭,行人往来穿梭却寂静,隔一条河,像旁观一场电影……”公众号“许昌时刻”在《夜!许昌!宛如一座“天宫”!》一推文中利用极具文笔的措辞勾勒出古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美韵,用图文并茂的流媒体形式展现千百年后仍然熠熠生辉的魏都文化。
除此之外,在语言结构上,其也注重对内容排版的合理调整与设置。如在推文的结构表现上,其多用白底黑字的形式进行内容叙事,字号居中设置偏大。同时,行间距较大,字符间距适中,段前段后距离宽松得当,容易产生美感。在内容表现上,多穿插图片,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形式来展现地域文化风貌,产生了较高的阅读量和“在看”点击。
另外,不可忽视的也有微博新媒体平台。就许昌日报官方微博的话语表达来讲,其在1月26日发布题为《曹魏古城举办新春书画展!做好防护,安全观展》的短消息中,不仅传达出曹魏古城即将开办书画展的主要信息,还显示出曹魏文化与其他百家书画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同时主标题中的第二句话提醒观赏游客要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戴好口罩,测温消毒,做好个人防护。”这一提醒是站在公众利益而不是景区利益下提出的,虽没强制规定但其善意提醒,不仅显示出景区对于游客安全的关心与照顾,而且也显示出曹魏文化中责任与担当的风范。就视觉语言的表现上,抖音账号“许昌时刻”在地域文化短视频制作中,大多采用古典风格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且不像其他社会新闻般用黄色底板加黑色字体醒目的方式展现标题,而是在视频简介中插入简短两行文字,全程不遮盖文化景物本身。这样安排既凸显了视频中曹魏地域文化的主题,也保证了此类视频的严肃性以及规整性。还如在古迹文峰塔的拍摄中,其中大量运用航拍镜头,利用全竖屏的视觉语言表达展现了文峰塔的巍峨和古韵,适应了抖音短视频平台的竖屏展示特点。用简约二字诠释了最美的曹魏文化,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也展现了移动媒体语言传播的新特点。
2.1 本地信息不足,受众覆盖不均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传播及地域文化传播的主体主要有三个,即政府、媒体和社会大众。从现如今的实践情况来看,以政府为主导的传播仍比较偏向传统思维,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反应速度稍慢,偶尔会错失良机,或存在主动性缺失等问题。比如在曹魏古城的修缮以及古城文娱活动的发布上,地方部分媒体曾出现报道延误等问题。笔者通过微博舆情监测系统统计了过去一年内关于“曹魏文化”信息的各区域分布情况,得到表1。 通过数据,可以清晰了解到,信息分布区域主要以河南省本省为主,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分布数据,其关于“曹魏文化”关键词涉及的数据量虽然是最高的,但与第二名北京市之间的信息量相差仅33篇,并不很大。从这个角度看,与报道量位居第二和第三的省市比起来,河南省省内的本地媒体及地市媒体对此地域文化的报道宣传稍显不足,影响力及引导力的力度不够强劲。无论是在报道数量上,还是新闻工作者“四力”的践行上依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地方性官方媒体在传播思维上,仍然局限在以“曹魏古城”为核心的形象上,长此以往,不利于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品牌。如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山西晋中的平遥古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古城等,都是极具特色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古城”为宣传特色的地域。许昌本地新媒体可借“曹魏文化”当作对外推介的响亮名片,但不能物化为一劳永逸、用之不竭的“吸粉”资源。若不及时更新思路,寻觅出许昌市城市自有的且独特的“第二景观”,可能会影响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进一步提升。
从受众覆盖区域方面来看,本地新媒体的粉丝地域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统计可以看到,河南本地的受众超过五成,而其他省份地区的网民综合也不及五成,呈现“断崖式”差别。这说明受众覆盖不均及不平衡是传播效果及后续反馈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受众区域分布不平衡,而且主要以省内受众为主,本地地域文化声音的宣传出现“对内不对外”的情况,难以“走出去”,甚至难以吸纳到外地受众及游客。
2.2 平台发展不均,信源级别不高
在当下全媒体时代,协同创新的传播主体、多元立体的传播渠道和多样化的传播形态已经成为媒体立体传播的刚需。但通过分析发现,许昌市本地新媒体在在不同平台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个别平台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前文提到,通过对许昌本地新媒体在不同平台上的内容分析发现,截至2021年7月31日,“许昌时刻”公众号内所发布的646篇原创推文内容中有50条推文是包含“曹魏古城”的关键词,占总推文量的7.74%;官方认证为中共许昌市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精彩许昌”共发布微博17 313条,其中包含“曹魏古城”关键词的博文仅有176条,只占总发文量的1%;“许昌时刻”抖音号关于城市形象宣传及曹魏文化宣传的作品仅占总作品数的1.5%。由此看来,本地新媒体虽然在各媒介平台都有所宣传,但存在比例极不协调、发展极不充分、结构极不平衡的特点。同时,相较于微信公众号,微博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中关于曹魏文化的互动也非常少。这些情况都从正侧面反映出本地新媒体在传播地域文化的重心不够,存在平台侧重点倾斜的“偏科”问题。接下来应统筹发展,协作平衡,打通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传播壁垒,提升其影响力与引导力。
另外,以地域关键词“许昌”和以报道事件关键词“曹魏文化”为检索目标,图3展示了从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不同信源级别发布的信息量。
其中主要涵盖了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和地市媒体三级别的信源数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该时间区间内,省级媒体(64篇)及地市媒体(58篇)对“曹魏文化”的报道内容数量较多,且报道量波动较小,整体线性趋势较为稳定,呈现出“稳中带增”的样态。而央级媒体整体虽报道量波动较小,但整体报道内容数量较少,一年内只报道相关内容13篇,仅占总体信源量的9.6%左右,与省级媒体和地市媒体的报道量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另外,根据相关线性显示,央级媒体的报道趋势与省级和地市都不同,其报道趋势呈现出“向下演进”的形态。这从正面反映出,具有许昌地域性的“曹魏文化”在央级媒体的报道内容中关注度不高。数据对比也不难发现,省级及地方性媒体是“曹魏文化”重要的传声渠道。
2.3 内容标准不一,传播效果波动
每个平台都具有符合自身特质的传播属性,如微信的公众号、抖音的短视频、微博短消息等。每一种信息展现形式都是在特定情境下制作出来并在特定场域下进行传播的过程。但在传播中许昌本地新媒体存在部分忽略个别内容平台特性、制作非适合平台内容的情况。以许昌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许昌时刻”为例,其在抖音平台对曹魏文化视频的表现中,总时长为29秒的视频《曹魏古城的变化你还记得吗》收获了5 157次点赞量,396条评论数以及277条转发量,而同一合集中的另一个1分41秒的视频《许昌地标——春秋楼》却仅有157次点赞量,18条评论数及55条转发量。两则具有曹魏文化同样主题的视频却有明显的反馈差异,这体现出官方视频制作质量不均,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观摩视频也不难发现,前者的特征是时间短、竖(大)屏展示、场景多元化;而后者特征则是时间较长、横(小)屏展示、场景单一化,由此便直接拉开了二者在傳播效果上的差距。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视频中。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其短视频内容在30秒以内的占总数的七成以上,其他则占二成以上,这说明视频时长的分布不均,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莱休·卡茨认为,受众其实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使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6 ]。从视觉审美上来说,长视频并不一定展现的更加全面,反而对着单一景物全视角的拍摄、展现也会让观众产生过度的审美疲劳。由此,平台的内容传播差异导致受众在“使用与满足”上的差异,从而造成效果的差异化。这要求本地新媒体在具体问题上要具体分析,建立合适而又规范的制作标准,避免在宣传效果上产生两极分化。
3.1 聚焦原创优质内容,拥抱受众审美情趣
上文所提及的受众覆盖方面不全问题,除了受众存在明显的地缘差异,还存在一定的年龄与阶层差异。据《2020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用户年龄段在35岁以下占比约7成;“90后”热衷于观看新闻,而“80后”群体则更倾向于拍摄风景[ 7 ]。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给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制作带来一部分启发。如今,“单调的场景、冗长的介绍、重复的配乐”已经成为地域文化宣传这道“菜”的标配“佐料”。在这个维度中来看,这样的一道菜对于如今的年轻受众特别是Z世代群体来说,仿佛已成为“油中带腻”的过去式。传统媒体所坚持的守正创新,就是要在知道做什么“菜”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如何做,怎么变着花样儿来做出新颖的感觉。古城文化不一定要毫无余地的完全保留“古典”的气息,还可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报道之中,积极报道古城的文化活动,奇闻趣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在2019年国庆期间隆重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大雁塔水舞光影秀活动。西安本地媒体《西安日报》及《华商报》在其数字版官网、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平台,以图文或者视频的形式对整场光影秀的彩排、演出以及最终的呈现效果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播报。惊艳的演出活动及本地媒体的良好宣传引起“蝴蝶效应”。随后,央广网、中国经济网等媒体也对其进行转发报道。可以看到,本地媒体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报道时,不妨借鉴以往较为成功的宣发案例,将年轻受众喜欢的内容以“新闻”“短视频”的样式播报形式体现出来。
3.2 注重打破平台壁垒,发展融媒传播模式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强调媒体需保持对新技术的战略主动。在信息发布的媒体平台层面来看,许昌市本地媒体虽兼顾了微信公众平台及短视频等多平台、多渠道,但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整合信息,没有达到深层次的融合融媒。若要破除“平台壁垒”,需要在技术上引领驱动,守正创新。在信息采集和分发中,可以结合自身已有的媒介基础及资源优势,采用“一次采集,多层分发”的矩阵整合营销模式,用一个声音说话。另外,需适当加大资金力度投入,学习省级(河南广电)舆情监测平台媒体应用模式。明晰媒体的功能不单单在于采集发布信息,更重要的是根据已有的信息反馈,来完善接下来的信息发布和内容建设。这就要求积累建设好服务于自身的舆情监测机制,利用好舆情监测平台,以此来对敏感信息、正常信息及中性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和预判,以期明确勾勒出受众的“效果链”,完善传播5W中最后的“效果反馈”环节。只有这样,才可以响应好融媒政策,发展好融媒模式。
3.3 破除传统思维藩篱,创新生产要素来源
在过去,内容生产是以专业媒体为主的,只有符合专业媒体把关要求的才能进入到传播渠道之中。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在话语权下放的时代,以往的受众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观听者演变成了参与者,普通公民甚至可以参与到生产新闻的过程之中。申金霞[ 8 ]认为,公民新闻主要是公民个体或群体(主要是非专业新闻人)通过专门化的网站、非制度化的自媒体、小众媒体等传播渠道,积极主动地参与事件报道与时事评论的一种社会活动。许昌市本地新媒体在进行“曹魏文化”的内容采集和制作中可借鉴“公民新闻”的思路来盘活生产内容,创新要素来源。发展出新型的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以专业媒体作为权威性和专业性平台,与一定的头部自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出部分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带动作用。如B站拥有160多万粉丝的美食up主@田野上的繁荣,除了拍摄日常美食视频之外,还曾拍摄《大美许昌欢迎你》《大美许昌音乐喷泉,一曲好日子红红火火,赶上盛世咱享太平》等有关许昌市地域文化的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29万次。专业媒体与部分本地KOL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带货”许昌市本地文化走出去,还能拓宽受众的接触范围,增强本地新媒体影响力和宣传力。
总之,在许昌城市品牌形象的内外话语输出过程中,以“曹魏文化”为核心的话语建构得到了本地新媒体多渠道的并发性传播。本地官方新媒体如“许昌时刻”“许昌日报”“精彩许昌”等在主要的媒介空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其中的潜在问题不容忽视。这也提醒着传播主体一定要对于受众、内容、思维以及渠道等方面有着较深的理解和见地。如上文所提到的:在传播受众方面,新媒体机构应结合各媒介平台特点以及受众年龄阶段和兴趣属性去制作高水准的文化内容,对接好受众需求;在传播思维方面,继续革新技术、新媒介在传播中的应用,打破过去传统僵化的壁垒思维,发展协同创作模式,力求整合本地文化资源,探索符合城市发展道路的“第二景观”;传播渠道层面,在现有基础上更应去拓宽渠道范围,除三微一端的矩阵外,还可发展出本地KOL与专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出意见领袖的带动作用。从多个层次、多个维度、多个主体、多个方向共同发力,方能更好地塑造和宣传以“曹魏文化”为烙印的许昌城市品牌形象。
注释
①数据来源:新浪舆情通.https://www.yqt365.com/。
参考文献
[1]李民.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以齐鲁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例[J].青年记者,2021(4):48-50.
[2]刘婷,张卓.身体-媒介/技术:麦克卢汉思想被忽视的维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5):46-68,126-12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4-18].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 P020210203334633480104.pdf.
[4]E.M.羅杰斯.创新的扩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5]朱立元.文学研究的新思路:简评尧斯的接受美学纲领[J].学术月刊,1986(5):39-45,16.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6.
[7]抖音.2020年抖音数据报告(完整版)[EB/OL].(2021-01-05)[2021-05-12].http://www.199it.com/ archives/1184841.html.
[8]申金霞.公民新闻的三种类型及其政治意义[J].当代传播,2013(1):68-71.
关键词 曹魏文化;城市形象;新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110-06
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模式中的以经济、政治为核心的硬实力竞争逐渐转移到了以文化为重心的软实力竞争。特别是对于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開始意识到地域文化及IP的打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李民认为,地域文化通常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1 ]。它包括地区的生态、历史、民俗、习惯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中的文明表现。与此同时,由于它是一定区域和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含有特定文化烙印的产物。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及排他性,同时兼具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如西安的大唐文化、北京的明清故宫、安阳的殷墟文化等,都是以一种物质或者非物质的形式来表现个性鲜艳的地域文化。
现如今地域文化正借助地方新媒体的加持成为建构城市良好形象的重要传播要素。“新媒介创造新环境,重塑人的感官比率,由此,环境、身体、媒介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循环回路,互相形塑,周而复始”[ 2 ]。从地域视角出发去审视新媒体在其传播中所发挥的“重塑”作用,可以发现它确实带来了更多“开放”的可能性。比如地域性历史文化纪录片、城市形象宣传片、旅游资源宣传片等的推介,制作者将“宏观叙事”展现在微观荧幕上,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如短视频、公众号、微博号等,编辑内容再发布信息传达给受众,使得地域性文化和环境深入人心,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加深了受众对地域性文化的理解,产生了后续良好的反馈与链式反应效果。本文以“曹魏文化”为核心的许昌城市形象传播便在此背景下展开叙述。
1 本地新媒体关于曹魏文化的叙事现状
1.1 重构内容为王:视觉符号搭建的转化与表达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就内容意义的传达方面来说,本地新媒体传播中把曹魏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雅致情趣转换为视觉、听觉等各种符号系统再传达于外,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2018年春节前夕,许昌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微信公众号“许昌日报”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题为《你一定没看过许昌曹魏古城的最新宣传片!美爆了!带你穿越千百年!》的推文,这支由许昌市魏都区出品的短片讲述了一位现代女子穿越至古代魏都的故事,并运用航拍技术,把古城的全中近三景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把故都风貌拍摄的极具特色;同时,由央视纪录片频道带头制作的第一部全面探索三国历史的大型纪录片《三国的世界》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拍摄春秋楼、灞陵桥、曹丞相府、毓秀台等多处三国遗址,从多个角度展现还原了历史真相,链接了浓厚的曹魏历史文化底蕴与许昌本地的城市形象,让受众在观赏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恢宏与壮阔。
除此以外,本地新媒体紧跟短视频传播浪潮,拍打出具有现象级的内容“浪花”。比如许昌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许昌时刻”抖音短视频账号在其抖音话题中创建“跟我打卡许昌地标”合集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共40集的合集内容中,其官方大量展现了具有许昌地域文化色彩的古建筑及现代建筑。不仅内容上注重突出重点,在表现形式上,也足够俘获观众的心:如在抖音“跟我打卡许昌地标”合集中,第9集《卡点来喽!大美许昌,河南第一宜居城市》沿用抖音视频创作的卡点神曲及模板进行创作,迎合了年轻人卡点“有内味儿了”的需求;第10集《曹魏古城的变化你还记得吗?》运用大量航拍及延时摄影展现了古城风貌再现现代的场景;第21集《曹魏古城东城门芳容初露!》多运用空镜加配乐的表现形式来给人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及讨论空间。截至目前,该合集全网播放量已达222万次,抖音号累计收获粉丝量48.4万。这些重要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在视觉内容方面进行符号化的转换和表达的方法,一直是官方传播与扩大宣传的核心所在。
由此可以看出,官方在视觉表达上,通过结合抖音平台的特性,对曹魏故都遗址及景点进行拍摄、剪辑、配乐及配音的工作,最终达到碎片化传播及扩散的目的。这样做相较于以往在电视中看到的较为单调的官方视觉表达,可以有效对许昌市城市形象信息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并借助于短视频平台即时分享与算法推荐等技术功能,将曹魏文化推送至目标核心受众及边缘受众,达到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的传播效果。
1.2 铺设媒介矩阵:立体传播形态的构筑与延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 3 ]。这说明移动端正成为受众日益青睐的上网方式。通过分析发现,许昌市主要媒介机构通过官方网站及账号发布城市形象宣传片、制作以微信推文为核心的图集、发布以平台特点为要义的短视频,构成全方位的媒介传播矩阵。如在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方网站首页,有“文博天地”“非遗保护”“旅游咨询”等多个专题板块,集中阐释其最为核心的曹魏文化。同时,以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为核心的城市形象传播主体也积极转型,铺开一张媒介交织的巨大传播网络。现旗下拥有诸多专业信息分发平台及平台自媒体账号,如许昌日报手机客户端;“许昌头条”“许昌日报”“今日许昌”“许昌时刻”等微信公众号;“精彩许昌”“许昌晨报”“今日魏都”等微博官方账号;“许昌时刻”抖音官方账号等。图1展示出过去一年中,关于涉及“曹魏文化”关键词的媒体活跃度。可以看到,在媒介矩阵的构建上,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三微一端”已初具规模,传播形态较传统媒介时代相比,触达率更高,覆盖面更广,这为曹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立体多元化的扩散机会。
另外,《报告》也显示,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 3 ]。在短视频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依托其碎片化的表现特征及精准化的传播效果,本地新媒体可以将有效信息抵达受众。艾弗雷特·M·罗杰斯认为,创新的扩散是指一项新的观念、事物、技术引入社会体系时的演变过程,而它的扩散就是一种传播[4]。短视频在发展中借助其碎片化、精准化、参与化、便捷化等创新性特征,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如病毒般扩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去观看。同时,由于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吸引着官方媒体机构入驻和分享,使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官方宣传自身的主要阵地。如许昌日报社官方抖音短视频账号“许昌时刻”,在其抖音号上发布作品3 440个,收获4 200余万次点赞数,已获得超过70万的粉丝量,特别是介绍曹魏文化的合集视频,播放量、点赞量及评论量稳居前列,远超其他视频。
另外,“许昌时刻”微信公众号及官方认证为中共许昌市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精彩许昌”,在发布便民信息的同时,也注重对于本地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的研究与宣传。由不同平台之间发布的文化内容可以看出,本地新媒体已经在各平台布阵,把以曹魏文化为主的地域文化推介宣传与便民服务、信息发布、沟通利民等内容整合传播。使之覆盖面对接以社交软件微信和微博为主的中青年群体,在社交网络中进行口碑传播,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1.3 全新话语体系:移动媒体语言的创新与升华
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在如今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关系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5]。他反对孤立及片面化表达,把受众从始至终贯穿创作的全过程,重视强调“交互”的作用。正如当今,话语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叙事的语义是否能够趋于完整,对整个传播过程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频上热搜的“主播说联播”便是一个话语权威下放的典型案例。
在移动媒体的语言表达创新上,微信公众号“许昌时刻”里也能找到一二。在其中一篇推文《许昌,真中!》里可以看到,无论是题目的构思还是在内容的分析上,无不显示出官方正逐渐走下话语权威神坛,这对受众而言,消解了过去由于传播距离和传播隔阂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许昌,真中,全省最宜居,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官方以“河南话”亲民化的口吻叙事表达,并添以市民视角的第一人称对话,略显俏皮。通过这种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相结合的方式,不但亲切地传达出“许昌城市宜居度全省第一”的核心信息,还借以推介曹魏古城、护城河等历史遗址,高效宣传及塑造许昌本地古风文化,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还如《@许昌人,“五一”旅游就这么玩!》的题目表达,用“@(艾特)”这一受众喜闻乐见的标题形式,感受到了歸属感和亲密感。同时,题目并没有准确说明“五一”旅游应该怎么去规划,去哪里玩的问题,这也大大调动起用户点击推文的兴趣,提升了内容中包括“曹魏故都文化游”在内的4条自助精品旅游线路的受众触达率,供游客自主选择。“暮色降临,古城许昌的夜尽态极妍,漫步在护城河畔,长廊,灯火阑珊,一排的灯火像是一胶卷的生活。火光明灭,行人往来穿梭却寂静,隔一条河,像旁观一场电影……”公众号“许昌时刻”在《夜!许昌!宛如一座“天宫”!》一推文中利用极具文笔的措辞勾勒出古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美韵,用图文并茂的流媒体形式展现千百年后仍然熠熠生辉的魏都文化。
除此之外,在语言结构上,其也注重对内容排版的合理调整与设置。如在推文的结构表现上,其多用白底黑字的形式进行内容叙事,字号居中设置偏大。同时,行间距较大,字符间距适中,段前段后距离宽松得当,容易产生美感。在内容表现上,多穿插图片,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形式来展现地域文化风貌,产生了较高的阅读量和“在看”点击。
另外,不可忽视的也有微博新媒体平台。就许昌日报官方微博的话语表达来讲,其在1月26日发布题为《曹魏古城举办新春书画展!做好防护,安全观展》的短消息中,不仅传达出曹魏古城即将开办书画展的主要信息,还显示出曹魏文化与其他百家书画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同时主标题中的第二句话提醒观赏游客要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戴好口罩,测温消毒,做好个人防护。”这一提醒是站在公众利益而不是景区利益下提出的,虽没强制规定但其善意提醒,不仅显示出景区对于游客安全的关心与照顾,而且也显示出曹魏文化中责任与担当的风范。就视觉语言的表现上,抖音账号“许昌时刻”在地域文化短视频制作中,大多采用古典风格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且不像其他社会新闻般用黄色底板加黑色字体醒目的方式展现标题,而是在视频简介中插入简短两行文字,全程不遮盖文化景物本身。这样安排既凸显了视频中曹魏地域文化的主题,也保证了此类视频的严肃性以及规整性。还如在古迹文峰塔的拍摄中,其中大量运用航拍镜头,利用全竖屏的视觉语言表达展现了文峰塔的巍峨和古韵,适应了抖音短视频平台的竖屏展示特点。用简约二字诠释了最美的曹魏文化,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也展现了移动媒体语言传播的新特点。
2 本地新媒体在曹魏文化叙事中的不足表现
2.1 本地信息不足,受众覆盖不均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传播及地域文化传播的主体主要有三个,即政府、媒体和社会大众。从现如今的实践情况来看,以政府为主导的传播仍比较偏向传统思维,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反应速度稍慢,偶尔会错失良机,或存在主动性缺失等问题。比如在曹魏古城的修缮以及古城文娱活动的发布上,地方部分媒体曾出现报道延误等问题。笔者通过微博舆情监测系统统计了过去一年内关于“曹魏文化”信息的各区域分布情况,得到表1。 通过数据,可以清晰了解到,信息分布区域主要以河南省本省为主,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分布数据,其关于“曹魏文化”关键词涉及的数据量虽然是最高的,但与第二名北京市之间的信息量相差仅33篇,并不很大。从这个角度看,与报道量位居第二和第三的省市比起来,河南省省内的本地媒体及地市媒体对此地域文化的报道宣传稍显不足,影响力及引导力的力度不够强劲。无论是在报道数量上,还是新闻工作者“四力”的践行上依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地方性官方媒体在传播思维上,仍然局限在以“曹魏古城”为核心的形象上,长此以往,不利于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品牌。如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山西晋中的平遥古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古城等,都是极具特色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古城”为宣传特色的地域。许昌本地新媒体可借“曹魏文化”当作对外推介的响亮名片,但不能物化为一劳永逸、用之不竭的“吸粉”资源。若不及时更新思路,寻觅出许昌市城市自有的且独特的“第二景观”,可能会影响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进一步提升。
从受众覆盖区域方面来看,本地新媒体的粉丝地域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统计可以看到,河南本地的受众超过五成,而其他省份地区的网民综合也不及五成,呈现“断崖式”差别。这说明受众覆盖不均及不平衡是传播效果及后续反馈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受众区域分布不平衡,而且主要以省内受众为主,本地地域文化声音的宣传出现“对内不对外”的情况,难以“走出去”,甚至难以吸纳到外地受众及游客。
2.2 平台发展不均,信源级别不高
在当下全媒体时代,协同创新的传播主体、多元立体的传播渠道和多样化的传播形态已经成为媒体立体传播的刚需。但通过分析发现,许昌市本地新媒体在在不同平台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个别平台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前文提到,通过对许昌本地新媒体在不同平台上的内容分析发现,截至2021年7月31日,“许昌时刻”公众号内所发布的646篇原创推文内容中有50条推文是包含“曹魏古城”的关键词,占总推文量的7.74%;官方认证为中共许昌市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精彩许昌”共发布微博17 313条,其中包含“曹魏古城”关键词的博文仅有176条,只占总发文量的1%;“许昌时刻”抖音号关于城市形象宣传及曹魏文化宣传的作品仅占总作品数的1.5%。由此看来,本地新媒体虽然在各媒介平台都有所宣传,但存在比例极不协调、发展极不充分、结构极不平衡的特点。同时,相较于微信公众号,微博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中关于曹魏文化的互动也非常少。这些情况都从正侧面反映出本地新媒体在传播地域文化的重心不够,存在平台侧重点倾斜的“偏科”问题。接下来应统筹发展,协作平衡,打通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传播壁垒,提升其影响力与引导力。
另外,以地域关键词“许昌”和以报道事件关键词“曹魏文化”为检索目标,图3展示了从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不同信源级别发布的信息量。
其中主要涵盖了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和地市媒体三级别的信源数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该时间区间内,省级媒体(64篇)及地市媒体(58篇)对“曹魏文化”的报道内容数量较多,且报道量波动较小,整体线性趋势较为稳定,呈现出“稳中带增”的样态。而央级媒体整体虽报道量波动较小,但整体报道内容数量较少,一年内只报道相关内容13篇,仅占总体信源量的9.6%左右,与省级媒体和地市媒体的报道量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另外,根据相关线性显示,央级媒体的报道趋势与省级和地市都不同,其报道趋势呈现出“向下演进”的形态。这从正面反映出,具有许昌地域性的“曹魏文化”在央级媒体的报道内容中关注度不高。数据对比也不难发现,省级及地方性媒体是“曹魏文化”重要的传声渠道。
2.3 内容标准不一,传播效果波动
每个平台都具有符合自身特质的传播属性,如微信的公众号、抖音的短视频、微博短消息等。每一种信息展现形式都是在特定情境下制作出来并在特定场域下进行传播的过程。但在传播中许昌本地新媒体存在部分忽略个别内容平台特性、制作非适合平台内容的情况。以许昌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许昌时刻”为例,其在抖音平台对曹魏文化视频的表现中,总时长为29秒的视频《曹魏古城的变化你还记得吗》收获了5 157次点赞量,396条评论数以及277条转发量,而同一合集中的另一个1分41秒的视频《许昌地标——春秋楼》却仅有157次点赞量,18条评论数及55条转发量。两则具有曹魏文化同样主题的视频却有明显的反馈差异,这体现出官方视频制作质量不均,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观摩视频也不难发现,前者的特征是时间短、竖(大)屏展示、场景多元化;而后者特征则是时间较长、横(小)屏展示、场景单一化,由此便直接拉开了二者在傳播效果上的差距。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视频中。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其短视频内容在30秒以内的占总数的七成以上,其他则占二成以上,这说明视频时长的分布不均,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莱休·卡茨认为,受众其实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使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6 ]。从视觉审美上来说,长视频并不一定展现的更加全面,反而对着单一景物全视角的拍摄、展现也会让观众产生过度的审美疲劳。由此,平台的内容传播差异导致受众在“使用与满足”上的差异,从而造成效果的差异化。这要求本地新媒体在具体问题上要具体分析,建立合适而又规范的制作标准,避免在宣传效果上产生两极分化。
3 本地新媒体城市形象宣传提升之策
3.1 聚焦原创优质内容,拥抱受众审美情趣
上文所提及的受众覆盖方面不全问题,除了受众存在明显的地缘差异,还存在一定的年龄与阶层差异。据《2020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用户年龄段在35岁以下占比约7成;“90后”热衷于观看新闻,而“80后”群体则更倾向于拍摄风景[ 7 ]。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给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制作带来一部分启发。如今,“单调的场景、冗长的介绍、重复的配乐”已经成为地域文化宣传这道“菜”的标配“佐料”。在这个维度中来看,这样的一道菜对于如今的年轻受众特别是Z世代群体来说,仿佛已成为“油中带腻”的过去式。传统媒体所坚持的守正创新,就是要在知道做什么“菜”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如何做,怎么变着花样儿来做出新颖的感觉。古城文化不一定要毫无余地的完全保留“古典”的气息,还可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报道之中,积极报道古城的文化活动,奇闻趣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在2019年国庆期间隆重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大雁塔水舞光影秀活动。西安本地媒体《西安日报》及《华商报》在其数字版官网、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平台,以图文或者视频的形式对整场光影秀的彩排、演出以及最终的呈现效果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播报。惊艳的演出活动及本地媒体的良好宣传引起“蝴蝶效应”。随后,央广网、中国经济网等媒体也对其进行转发报道。可以看到,本地媒体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报道时,不妨借鉴以往较为成功的宣发案例,将年轻受众喜欢的内容以“新闻”“短视频”的样式播报形式体现出来。
3.2 注重打破平台壁垒,发展融媒传播模式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强调媒体需保持对新技术的战略主动。在信息发布的媒体平台层面来看,许昌市本地媒体虽兼顾了微信公众平台及短视频等多平台、多渠道,但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整合信息,没有达到深层次的融合融媒。若要破除“平台壁垒”,需要在技术上引领驱动,守正创新。在信息采集和分发中,可以结合自身已有的媒介基础及资源优势,采用“一次采集,多层分发”的矩阵整合营销模式,用一个声音说话。另外,需适当加大资金力度投入,学习省级(河南广电)舆情监测平台媒体应用模式。明晰媒体的功能不单单在于采集发布信息,更重要的是根据已有的信息反馈,来完善接下来的信息发布和内容建设。这就要求积累建设好服务于自身的舆情监测机制,利用好舆情监测平台,以此来对敏感信息、正常信息及中性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和预判,以期明确勾勒出受众的“效果链”,完善传播5W中最后的“效果反馈”环节。只有这样,才可以响应好融媒政策,发展好融媒模式。
3.3 破除传统思维藩篱,创新生产要素来源
在过去,内容生产是以专业媒体为主的,只有符合专业媒体把关要求的才能进入到传播渠道之中。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在话语权下放的时代,以往的受众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观听者演变成了参与者,普通公民甚至可以参与到生产新闻的过程之中。申金霞[ 8 ]认为,公民新闻主要是公民个体或群体(主要是非专业新闻人)通过专门化的网站、非制度化的自媒体、小众媒体等传播渠道,积极主动地参与事件报道与时事评论的一种社会活动。许昌市本地新媒体在进行“曹魏文化”的内容采集和制作中可借鉴“公民新闻”的思路来盘活生产内容,创新要素来源。发展出新型的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以专业媒体作为权威性和专业性平台,与一定的头部自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出部分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带动作用。如B站拥有160多万粉丝的美食up主@田野上的繁荣,除了拍摄日常美食视频之外,还曾拍摄《大美许昌欢迎你》《大美许昌音乐喷泉,一曲好日子红红火火,赶上盛世咱享太平》等有关许昌市地域文化的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29万次。专业媒体与部分本地KOL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带货”许昌市本地文化走出去,还能拓宽受众的接触范围,增强本地新媒体影响力和宣传力。
总之,在许昌城市品牌形象的内外话语输出过程中,以“曹魏文化”为核心的话语建构得到了本地新媒体多渠道的并发性传播。本地官方新媒体如“许昌时刻”“许昌日报”“精彩许昌”等在主要的媒介空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其中的潜在问题不容忽视。这也提醒着传播主体一定要对于受众、内容、思维以及渠道等方面有着较深的理解和见地。如上文所提到的:在传播受众方面,新媒体机构应结合各媒介平台特点以及受众年龄阶段和兴趣属性去制作高水准的文化内容,对接好受众需求;在传播思维方面,继续革新技术、新媒介在传播中的应用,打破过去传统僵化的壁垒思维,发展协同创作模式,力求整合本地文化资源,探索符合城市发展道路的“第二景观”;传播渠道层面,在现有基础上更应去拓宽渠道范围,除三微一端的矩阵外,还可发展出本地KOL与专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出意见领袖的带动作用。从多个层次、多个维度、多个主体、多个方向共同发力,方能更好地塑造和宣传以“曹魏文化”为烙印的许昌城市品牌形象。
注释
①数据来源:新浪舆情通.https://www.yqt365.com/。
参考文献
[1]李民.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以齐鲁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例[J].青年记者,2021(4):48-50.
[2]刘婷,张卓.身体-媒介/技术:麦克卢汉思想被忽视的维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5):46-68,126-12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4-18].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 P020210203334633480104.pdf.
[4]E.M.羅杰斯.创新的扩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5]朱立元.文学研究的新思路:简评尧斯的接受美学纲领[J].学术月刊,1986(5):39-45,16.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6.
[7]抖音.2020年抖音数据报告(完整版)[EB/OL].(2021-01-05)[2021-05-12].http://www.199it.com/ archives/1184841.html.
[8]申金霞.公民新闻的三种类型及其政治意义[J].当代传播,2013(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