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邦家处位》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的第三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先秦时期君臣重视贤才、任用贤才的重要思想,反映出先秦时期儒家學派的尚贤思想。文章从《邦家处位》所反映的尚贤思想着手,认为自孔子开始儒家即已重视贤才,随着尚贤思想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不断地变化与发展,最终得到完善。
关键词:《清华简》;尚贤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邦家处位》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的第三篇。该篇共11支简,简长约41厘米,宽约0.5厘米,三道编,简背有编号。第九简上部分残缺约20字,第十简中上部残缺六七字,其余完整(图1)。《邦家处位》一文反映出先秦时期推崇贤才、任用贤才要用之以度的重要思想,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尚贤思想有重要价值。
1 《邦家处位》与大致篇义
《邦家处位》是战国时期阐发儒家政论的一篇简文。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任用贤才的重要性。此简文指出处于君主之位,受命于天,君应做到君臣相度,选贤任能,安定人心。
为便于理解,现将简文改为宽式释文:
邦家处位,倾昃其天命,抑君臣必果以度。度君速臣,臣適君。君唯聋狂,使臣欲迷。政事逆美,宠福逆恶。
举介执(一)事,使是谋人,人用唯遇利,御必中其服。如前处既若无察,唯浚良人能造御柔,使人用倚典政,还入弛政,弊政(二)更正。
上述简文指出作为一国之君,其受命于天,应遵循君臣之间的法度,若做不到君臣相度,君主独断独行,则臣迷,政恶,祸乱从出,因此要推举任用人才。身居高位则不能体民情,唯用贤臣才能让国家安定,使人能够依靠政治,张弛制度,苛政也会得到修正。
子立代父,自奠于后事,阶嫡长,罪卓辞,反儿称伪,炕政眩邦,倦厌政事,均踦政主,君乃无从规下之虫□。(三)
夫不度政者,抑历无訿,主任百役,乃敝于亡。或恶哉,戕躁度,势僭列而旁受大政。或美哉,不见而没抑不由,(四)无津以出,民用率欲逃,求政。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卿世禄制则弊政频出,衰败的政事将导致国家混乱,偏离本源,君主于是无法管理众人。君臣不相度,随意任用没有经过考察的人,国家也会消亡。任用恶人,会破坏法度,会权势位列颠倒而恶人授国家大政。贤臣不受用,如无水而行,百姓欲逃离,寻求开明的政治。
使人乃若无前不妄,抑后之为端,修之者微玆毋知、毋效二尤。人其曰:“□度未愉(五)而进,恶没者诸?”夫党贡亦曰:“余无罪而屏,须事之遇机,遇其毁,美恶乃出,从取资焉。”上者其上,下者其下,将度(六)以为齿,岂能怨人,其勿是是难。或信能考守,道美用恶,人而曰善。或恩宠不袭,无屚,其徵而不倾昃。(七)
使用的人才不应有妄行不法之人,也不能任用无智慧、无效率的人,应任用端直公正之人。有人说要用法度来治理民心,民心就会有所进步,失去法度也将会失去民心。党贡亦说:“我无罪而弃,需待法度消逝善恶均现的时机,从而获得发展之资格。”贤者身居高位,佞臣处于底层,以此为法度、行列,又怎么怨恨他人,不用以此为难。若能坚守自查,任用贤才,恶人也会愈加真善。恩宠不受、谄媚无大志之人不能被任用。
人而不足用,告媢必先卫,守道探度,奠其答。其遇于异进,使人未知得度之践,贡乃固为美,以探良人。良人(八)……且为良人。良人如未行政,贡以治疾恶,返以为政。夫为前政(九)者,亦其有美而为恶。恶□□□□□□用躐贡而攺,有救于前用。小民而不知利政,乃谓良人出于无度。
人用(十)必纳贡,能有度。既备纳贡,政是导之,岂或求谋。(十一)
上述是说官吏应遵循正道,探索法度,聚集当位的人才。选拔贡士要任用优秀的人,增加贤才。若非贤人从政,以恶为道,贤臣也将从恶。少数的人民不知道政治的根本,才称贤臣的任用没有法度,用人必须使用党贡的方式,取其能者形成法度。以政治作为疏导,才可用人以度。
总之,简文《邦家处位》为一篇强调尊贤、尚贤的政论。全文讨论了贤臣的重要地位、作用、影响和如何选拔运用,以此为根本深刻反映出儒家尚贤思想的发展。
2 简文所示的尚贤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各学说中,尚贤思想是作为君道、臣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包含大量有关儒家尚贤思想的语句,例如:“抑君臣必果以度。度君速臣,臣君。”又或者是“使人乃若无前不妄,抑后之为端,修之者微玆毋知、毋效二尤。”在这里尚贤思想得到了充足的体现,君臣需相度,君主应崇尚贤才,才能使国家安定。而在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中,也依稀能够看到儒家尚贤、尊贤的例子,《论语·为政》:“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先进》:“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卫灵公》:“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显然《邦家处位》在叙事风格和思想上与儒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儒家尚贤思想探析
自孔子的《论语·先进》开始,儒家尚贤思想已经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中。在《论语》中很少直接提到贤者、贤臣、贤等字眼,更多的是“君子”“人”等,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源于孔子对于“贤”的认识。孔子在其教育过程中是广大的,他的教育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还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颜渊》:“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以上各句中“君子”的含义和作用显然应该比“贤者”更加庞杂,孔子所追寻的是内容更加广阔的“君子”,这种“君子”中包含“贤者”,崇尚“君子”的过程同时也是崇尚“贤者”的过程。故此,本文将文中的“君子”“人”比作贤者。 《论语·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希望通过向学生阐述“仁”“德”,以“君子”为典范,使学生能够更加“贤”。孔子创建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观念,它是一种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并不仅是培养能从事国家政务的贤能之士,他提倡“举贤才”“礼贤下士”正是基于“为政在人”的政治立场。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孟子也提到贤者的重要性。《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①在这里孟子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他已经开始大量运用“贤”这一词语,而相较于孔子的“君子”,这个“贤”则体现其对君主的重要作用。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孟子意识到了“贤”的重要性,却没有将“贤”作为主要的培养对象。在《孟子》中,大多是对君主的培育,教育君主如何为政,如何仁政,“贤”仅仅是孟子“仁政”思想中小小的一部分。孔子的尚贤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孟子则是以“君”为中心的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贯穿其思想之始终,“仁政”的主要行使者即是君主,孟子更加倾向于修正、教育君主而实现国家安定,显然以贤治国在孟子看来只是作为“君道”的一种手段。
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在孔孟尚贤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了“贤”的重要,“成贤被视为一种社会价值追求”。②例如《荀子·非相》中就记录“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佣。善者于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嬴绌,府然若渠匽檃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谓也。”③
在儒家思想中,尚贤思想主要存在于他们的政治思想中,其首要的就是“为政以德”,而其次就是君主能夠“尊贤、尚贤”,依靠卿相辅佐。荀子以周文王与姜太公为例,他指出:“然而用之者,夫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以惠天下,而不可以独也。非于是子莫足以举之,故举是子而用之。”正是因为周文王任用姜子牙,才有《荀子·君道》中:“贵道果立,贵名果明,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④
4 尚贤思想的时代变化
纵观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尚贤思想一直存在于这些大儒的思想中,但这种思想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儒家尚贤思想的发展目标似乎只有一个,即为了得才为君主所用,自孔子时代开始,“贤者”或是“君子”一直是孔子所推崇的对象,在《论语》中,不乏孔子推崇贤才的一些言论,比如《论语·公冶长》中:“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述而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从以上语句不难看出,孔子有关贤者的思想并不明显,或者说为政治服务的倾向并不明确,这似乎是孔子的一种教育思想,表达他对贤者的推崇,并以此教育学生何为仁、何为德、何为礼、何为善。
反观孟子,在其言论中,更加突出了君王仁政、任用贤才的思想。《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告子章句下》:“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孟子思想阐述如何实施仁政,即通过减刑法、薄税敛、不夺农时和与民同乐的方式。
以上无不体现出孟子的仁政思想,即通过君主的“仁”来获得民心,孔子的思想主要在于教人为仁、为德,其思想是庞大的,而孟子思想相较于孔子的思想来说,更加侧重于如何为政、以何为政,这可能是由于当时“大国争霸”的局面与状况所顺势形成更加“入世”的思想,可以说是将儒家思想从孔子的广而概之发展到更加突出政治色彩,反映出儒家文化逐渐步入政治化,这是儒家学说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孔孟之后,荀子又一次深化了儒家思想,从孔子的全面发展到孟子的以君主为中心,再到《荀子》一书中荀子阐述了选用贤才的方法,使儒家的尚贤思想变得完整,“贤者”已经不仅仅是君主实行仁政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贤者”的地位已经得到一定意义上的重视和提升。从主要的论断来看,儒家的尚贤思想从孔孟认识贤者、运用贤臣转化为更为具体的培养、运用贤臣。在《荀子·劝学篇》中,荀子指出君子应持之以恒,博闻强识,三省吾身,游必有士,慎其所立,结于一也。同时也要求君子学习《诗》《书》《礼》等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要不断学习并将其铭记于心,端正自身,完善身心,要接近效仿良师,尊崇礼仪,不傲,不隐,不瞽,“全之尽之,然后学者”。
5 结语
综上所述,《邦家处位》一文是战国时期重要的一篇传达儒家思想的政论,该文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尚贤思想。尚贤思想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始终,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尚贤思想也在不断地延续与变化,并逐渐得以完善。
关键词:《清华简》;尚贤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邦家处位》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的第三篇。该篇共11支简,简长约41厘米,宽约0.5厘米,三道编,简背有编号。第九简上部分残缺约20字,第十简中上部残缺六七字,其余完整(图1)。《邦家处位》一文反映出先秦时期推崇贤才、任用贤才要用之以度的重要思想,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尚贤思想有重要价值。
1 《邦家处位》与大致篇义
《邦家处位》是战国时期阐发儒家政论的一篇简文。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任用贤才的重要性。此简文指出处于君主之位,受命于天,君应做到君臣相度,选贤任能,安定人心。
为便于理解,现将简文改为宽式释文:
邦家处位,倾昃其天命,抑君臣必果以度。度君速臣,臣適君。君唯聋狂,使臣欲迷。政事逆美,宠福逆恶。
举介执(一)事,使是谋人,人用唯遇利,御必中其服。如前处既若无察,唯浚良人能造御柔,使人用倚典政,还入弛政,弊政(二)更正。
上述简文指出作为一国之君,其受命于天,应遵循君臣之间的法度,若做不到君臣相度,君主独断独行,则臣迷,政恶,祸乱从出,因此要推举任用人才。身居高位则不能体民情,唯用贤臣才能让国家安定,使人能够依靠政治,张弛制度,苛政也会得到修正。
子立代父,自奠于后事,阶嫡长,罪卓辞,反儿称伪,炕政眩邦,倦厌政事,均踦政主,君乃无从规下之虫□。(三)
夫不度政者,抑历无訿,主任百役,乃敝于亡。或恶哉,戕躁度,势僭列而旁受大政。或美哉,不见而没抑不由,(四)无津以出,民用率欲逃,求政。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卿世禄制则弊政频出,衰败的政事将导致国家混乱,偏离本源,君主于是无法管理众人。君臣不相度,随意任用没有经过考察的人,国家也会消亡。任用恶人,会破坏法度,会权势位列颠倒而恶人授国家大政。贤臣不受用,如无水而行,百姓欲逃离,寻求开明的政治。
使人乃若无前不妄,抑后之为端,修之者微玆毋知、毋效二尤。人其曰:“□度未愉(五)而进,恶没者诸?”夫党贡亦曰:“余无罪而屏,须事之遇机,遇其毁,美恶乃出,从取资焉。”上者其上,下者其下,将度(六)以为齿,岂能怨人,其勿是是难。或信能考守,道美用恶,人而曰善。或恩宠不袭,无屚,其徵而不倾昃。(七)
使用的人才不应有妄行不法之人,也不能任用无智慧、无效率的人,应任用端直公正之人。有人说要用法度来治理民心,民心就会有所进步,失去法度也将会失去民心。党贡亦说:“我无罪而弃,需待法度消逝善恶均现的时机,从而获得发展之资格。”贤者身居高位,佞臣处于底层,以此为法度、行列,又怎么怨恨他人,不用以此为难。若能坚守自查,任用贤才,恶人也会愈加真善。恩宠不受、谄媚无大志之人不能被任用。
人而不足用,告媢必先卫,守道探度,奠其答。其遇于异进,使人未知得度之践,贡乃固为美,以探良人。良人(八)……且为良人。良人如未行政,贡以治疾恶,返以为政。夫为前政(九)者,亦其有美而为恶。恶□□□□□□用躐贡而攺,有救于前用。小民而不知利政,乃谓良人出于无度。
人用(十)必纳贡,能有度。既备纳贡,政是导之,岂或求谋。(十一)
上述是说官吏应遵循正道,探索法度,聚集当位的人才。选拔贡士要任用优秀的人,增加贤才。若非贤人从政,以恶为道,贤臣也将从恶。少数的人民不知道政治的根本,才称贤臣的任用没有法度,用人必须使用党贡的方式,取其能者形成法度。以政治作为疏导,才可用人以度。
总之,简文《邦家处位》为一篇强调尊贤、尚贤的政论。全文讨论了贤臣的重要地位、作用、影响和如何选拔运用,以此为根本深刻反映出儒家尚贤思想的发展。
2 简文所示的尚贤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各学说中,尚贤思想是作为君道、臣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包含大量有关儒家尚贤思想的语句,例如:“抑君臣必果以度。度君速臣,臣君。”又或者是“使人乃若无前不妄,抑后之为端,修之者微玆毋知、毋效二尤。”在这里尚贤思想得到了充足的体现,君臣需相度,君主应崇尚贤才,才能使国家安定。而在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中,也依稀能够看到儒家尚贤、尊贤的例子,《论语·为政》:“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先进》:“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卫灵公》:“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显然《邦家处位》在叙事风格和思想上与儒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儒家尚贤思想探析
自孔子的《论语·先进》开始,儒家尚贤思想已经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中。在《论语》中很少直接提到贤者、贤臣、贤等字眼,更多的是“君子”“人”等,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源于孔子对于“贤”的认识。孔子在其教育过程中是广大的,他的教育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还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颜渊》:“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以上各句中“君子”的含义和作用显然应该比“贤者”更加庞杂,孔子所追寻的是内容更加广阔的“君子”,这种“君子”中包含“贤者”,崇尚“君子”的过程同时也是崇尚“贤者”的过程。故此,本文将文中的“君子”“人”比作贤者。 《论语·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希望通过向学生阐述“仁”“德”,以“君子”为典范,使学生能够更加“贤”。孔子创建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观念,它是一种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并不仅是培养能从事国家政务的贤能之士,他提倡“举贤才”“礼贤下士”正是基于“为政在人”的政治立场。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孟子也提到贤者的重要性。《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①在这里孟子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他已经开始大量运用“贤”这一词语,而相较于孔子的“君子”,这个“贤”则体现其对君主的重要作用。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孟子意识到了“贤”的重要性,却没有将“贤”作为主要的培养对象。在《孟子》中,大多是对君主的培育,教育君主如何为政,如何仁政,“贤”仅仅是孟子“仁政”思想中小小的一部分。孔子的尚贤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孟子则是以“君”为中心的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贯穿其思想之始终,“仁政”的主要行使者即是君主,孟子更加倾向于修正、教育君主而实现国家安定,显然以贤治国在孟子看来只是作为“君道”的一种手段。
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在孔孟尚贤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了“贤”的重要,“成贤被视为一种社会价值追求”。②例如《荀子·非相》中就记录“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佣。善者于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嬴绌,府然若渠匽檃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谓也。”③
在儒家思想中,尚贤思想主要存在于他们的政治思想中,其首要的就是“为政以德”,而其次就是君主能夠“尊贤、尚贤”,依靠卿相辅佐。荀子以周文王与姜太公为例,他指出:“然而用之者,夫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以惠天下,而不可以独也。非于是子莫足以举之,故举是子而用之。”正是因为周文王任用姜子牙,才有《荀子·君道》中:“贵道果立,贵名果明,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④
4 尚贤思想的时代变化
纵观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尚贤思想一直存在于这些大儒的思想中,但这种思想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儒家尚贤思想的发展目标似乎只有一个,即为了得才为君主所用,自孔子时代开始,“贤者”或是“君子”一直是孔子所推崇的对象,在《论语》中,不乏孔子推崇贤才的一些言论,比如《论语·公冶长》中:“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述而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从以上语句不难看出,孔子有关贤者的思想并不明显,或者说为政治服务的倾向并不明确,这似乎是孔子的一种教育思想,表达他对贤者的推崇,并以此教育学生何为仁、何为德、何为礼、何为善。
反观孟子,在其言论中,更加突出了君王仁政、任用贤才的思想。《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告子章句下》:“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孟子思想阐述如何实施仁政,即通过减刑法、薄税敛、不夺农时和与民同乐的方式。
以上无不体现出孟子的仁政思想,即通过君主的“仁”来获得民心,孔子的思想主要在于教人为仁、为德,其思想是庞大的,而孟子思想相较于孔子的思想来说,更加侧重于如何为政、以何为政,这可能是由于当时“大国争霸”的局面与状况所顺势形成更加“入世”的思想,可以说是将儒家思想从孔子的广而概之发展到更加突出政治色彩,反映出儒家文化逐渐步入政治化,这是儒家学说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孔孟之后,荀子又一次深化了儒家思想,从孔子的全面发展到孟子的以君主为中心,再到《荀子》一书中荀子阐述了选用贤才的方法,使儒家的尚贤思想变得完整,“贤者”已经不仅仅是君主实行仁政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贤者”的地位已经得到一定意义上的重视和提升。从主要的论断来看,儒家的尚贤思想从孔孟认识贤者、运用贤臣转化为更为具体的培养、运用贤臣。在《荀子·劝学篇》中,荀子指出君子应持之以恒,博闻强识,三省吾身,游必有士,慎其所立,结于一也。同时也要求君子学习《诗》《书》《礼》等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要不断学习并将其铭记于心,端正自身,完善身心,要接近效仿良师,尊崇礼仪,不傲,不隐,不瞽,“全之尽之,然后学者”。
5 结语
综上所述,《邦家处位》一文是战国时期重要的一篇传达儒家思想的政论,该文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尚贤思想。尚贤思想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始终,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尚贤思想也在不断地延续与变化,并逐渐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