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基金业,戏剧性的亏损再度发生。
上半年,国内公募基金业出现了史上第二大亏损,60家基金公司旗下665只基金整体浮亏4452.53亿元,仅次于2008年的巨亏,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却不降反升。
截至8月28日,60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管理费收入总额达到153.89亿元,平均每家基金公司收入达到2.56亿元,而在2009年上半年,60家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不过才129.73亿元,平均每家仅为2.16亿元。这样算下来,每家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18.52%。
目前公募基金业的收费机制是否合理的话题正受到市场关注,基金公司的“旱涝保收”和投资者的“靠天吃饭”成为矛盾的集结点。公募基金的收益机制是否要一成不变?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一些明星私募基金创造了出色的业绩,远胜于大部分的公募资金,这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是,按收益提成的惯例为基金经理人添加了增值避险的动力。在弱市之下,公募基金和投资者的收益矛盾如何来调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旱涝保收”的悖论?
《英才》: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业巨亏,而管理费却不跌反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呢?
江赛春:管理费是和基金规模联系在一起的,亏损是和净值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没关系。今年上半年基金亏损加大,主要是因为规模增长,今年上半年相对去年来说规模增长比较大。
王群航:基金巨亏是因为股票市场跌了,基金手上持有大量的股票;其次,从2007年以来,市场上股票型和指数型基金越来越多,股票型基金的资金60%以上的资金要投资股票,指数型基金90%的资金要投资于股票,这两类基金里大部分是股票,所以市场跌,他们肯定也要跌。基数在不断变大,亏得绝对数也就越大,但这是浮动盈亏,如果单从浮动盈亏来评价基金,并不客观。
至于管理费的问题,公募基金是契约型基金,在发行的时候就讲明了是提管理费,不提业绩报酬,亏了是投资者的,赚了也拿不到一分钱。像2006、2007、2009年基金都赚了,但基金一分钱的管理费都没有多拿,现在就浮动亏了一些,管理费就收多了吗?所以,要讲究一个契约精神。
谢泰峰:应该是不合理的,基金属于信托的一种形式,在我们国家是属于契约型的基金,带有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性质,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应该和业绩挂钩。如果没有达到盈利的预期目标,管理费就应该下降。在代人理财上,容易出现权责利不对称的现象。基金公司现在是旱涝保收,无非是提得多和少的问题。
《英才》:国外的公募基金是否也存在这一现象呢?
江赛春:公募基金来说,这是基本的架构,其实国内的公募基金收费甚至还要比国外低一些,投资盈亏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运营不能联系在一起。
王群航:国外的公募基金也是这样的,而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区别是,私募也提管理费,但亏了就要把自己的钱垫上去。
《英才》:从现实状况来看,基金公司的这种收益分配制度是否会让基金经理减弱为投资者增值的动力?
江赛春:公募基金的这种制度设计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公募基金还是要坚持这样的制度,因为用业绩激励的办法会带来整个行业的不稳定,因为一旦亏损,就没有收入了。谢泰峰:现在比过去已经有所改进,随着新基金的增加,基金管理人的压力也在增大,基金行业的竞争比以前激烈了,竞争的结果可能会让管理费存在一个下降的趋势。
王群航:不会的,公募基金没有不让投资者赎回吧,能赎回而不赎回,亏了还不让基金公司提管理费,哪有这样的道理?
《英才》:公募基金的这种业绩和收益不挂钩的收益制度,长期来看,可能会对基金市场、基金公司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后果?
谢泰峰:公募基金本身属于一种信托,作为受托人有义务为基金持有人争取最大的增值,但现在它并不承担相应的风险,并不承担亏损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对基金的信誉造成影响,整个基金业都是亏损的,那投资者对其投资能力就会产生怀疑。目前公募基金的分配方式是有问题的。
巨亏的“制度化”保证
《英才》:今年上半年私募基金整体比公募基金表现要好,为什么当初进行相关的收益设计时,公募基金不能借鉴私募的收益方式?
江赛春:如果用私募的那种激励架构,公募基金是做不大的。如果公募基金是靠天吃饭,挣钱才能获得报酬,在熊市下,公司就没法发展了。绝对收益的做法不适合公募基金这么大的资产规模,一些私募的体量也就几亿、几十亿,公募基金上千亿怎么可能做绝对收益呢?
公募基金必须采用这样的制度,因为这样能够靠规模的增长来平抑行业收入的大幅波动,如果公募基金收入跟着市场剧烈波动,公募基金的行为会变得非常极端。
王群航:现在因为私募基金信息不公开,基本没有私募全行业的数据,只是好的私募基金才会披露业绩,而公募基金有法定的信息披露规定。现在,拿整个公募和私募的个别基金去比,是不公平的。据我所知,现在有300多个私募半年没有公布净值了,而公募是天天在公布净值。
谢泰峰:私募对应的是特定的投资者,都是资金实力比较强的投资者,如果不建立严格的收益分配机制,就不会认购。而公募基金面对的是大众投资者,是非常分散的,在管理人和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中,小投资者话语权是不大的。
《英才》:如果的确存在不合理的成分,是否可以借鉴私募基金的收益机制?
江赛春:公募基金可以用专户的方式,像一对多,但现在看,基金公司未必会把这个做好,做好的是极少数的。其实私募基金真正把收益做好的也只是一少部分。
谢泰峰:假如像私募基金一样,按照收益去提成,就意味着如果亏损,基金公司就得不到收益,它也不会承担投资的损失,这还是一种不对称。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投资基金一定会赚钱,但会对基金公司产生约束和压力。
《英才》:在公募基金收益和投资者利益挂钩方面,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谢泰峰:公募基金可以按照收益的比例来提取管理费,增加它的业绩压力。如果亏损,就不能提管理费。
上半年,国内公募基金业出现了史上第二大亏损,60家基金公司旗下665只基金整体浮亏4452.53亿元,仅次于2008年的巨亏,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却不降反升。
截至8月28日,60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管理费收入总额达到153.89亿元,平均每家基金公司收入达到2.56亿元,而在2009年上半年,60家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不过才129.73亿元,平均每家仅为2.16亿元。这样算下来,每家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18.52%。
目前公募基金业的收费机制是否合理的话题正受到市场关注,基金公司的“旱涝保收”和投资者的“靠天吃饭”成为矛盾的集结点。公募基金的收益机制是否要一成不变?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一些明星私募基金创造了出色的业绩,远胜于大部分的公募资金,这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是,按收益提成的惯例为基金经理人添加了增值避险的动力。在弱市之下,公募基金和投资者的收益矛盾如何来调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旱涝保收”的悖论?
《英才》: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业巨亏,而管理费却不跌反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呢?
江赛春:管理费是和基金规模联系在一起的,亏损是和净值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没关系。今年上半年基金亏损加大,主要是因为规模增长,今年上半年相对去年来说规模增长比较大。
王群航:基金巨亏是因为股票市场跌了,基金手上持有大量的股票;其次,从2007年以来,市场上股票型和指数型基金越来越多,股票型基金的资金60%以上的资金要投资股票,指数型基金90%的资金要投资于股票,这两类基金里大部分是股票,所以市场跌,他们肯定也要跌。基数在不断变大,亏得绝对数也就越大,但这是浮动盈亏,如果单从浮动盈亏来评价基金,并不客观。
至于管理费的问题,公募基金是契约型基金,在发行的时候就讲明了是提管理费,不提业绩报酬,亏了是投资者的,赚了也拿不到一分钱。像2006、2007、2009年基金都赚了,但基金一分钱的管理费都没有多拿,现在就浮动亏了一些,管理费就收多了吗?所以,要讲究一个契约精神。
谢泰峰:应该是不合理的,基金属于信托的一种形式,在我们国家是属于契约型的基金,带有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性质,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应该和业绩挂钩。如果没有达到盈利的预期目标,管理费就应该下降。在代人理财上,容易出现权责利不对称的现象。基金公司现在是旱涝保收,无非是提得多和少的问题。
《英才》:国外的公募基金是否也存在这一现象呢?
江赛春:公募基金来说,这是基本的架构,其实国内的公募基金收费甚至还要比国外低一些,投资盈亏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运营不能联系在一起。
王群航:国外的公募基金也是这样的,而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区别是,私募也提管理费,但亏了就要把自己的钱垫上去。
《英才》:从现实状况来看,基金公司的这种收益分配制度是否会让基金经理减弱为投资者增值的动力?
江赛春:公募基金的这种制度设计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公募基金还是要坚持这样的制度,因为用业绩激励的办法会带来整个行业的不稳定,因为一旦亏损,就没有收入了。谢泰峰:现在比过去已经有所改进,随着新基金的增加,基金管理人的压力也在增大,基金行业的竞争比以前激烈了,竞争的结果可能会让管理费存在一个下降的趋势。
王群航:不会的,公募基金没有不让投资者赎回吧,能赎回而不赎回,亏了还不让基金公司提管理费,哪有这样的道理?
《英才》:公募基金的这种业绩和收益不挂钩的收益制度,长期来看,可能会对基金市场、基金公司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后果?
谢泰峰:公募基金本身属于一种信托,作为受托人有义务为基金持有人争取最大的增值,但现在它并不承担相应的风险,并不承担亏损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对基金的信誉造成影响,整个基金业都是亏损的,那投资者对其投资能力就会产生怀疑。目前公募基金的分配方式是有问题的。
巨亏的“制度化”保证
《英才》:今年上半年私募基金整体比公募基金表现要好,为什么当初进行相关的收益设计时,公募基金不能借鉴私募的收益方式?
江赛春:如果用私募的那种激励架构,公募基金是做不大的。如果公募基金是靠天吃饭,挣钱才能获得报酬,在熊市下,公司就没法发展了。绝对收益的做法不适合公募基金这么大的资产规模,一些私募的体量也就几亿、几十亿,公募基金上千亿怎么可能做绝对收益呢?
公募基金必须采用这样的制度,因为这样能够靠规模的增长来平抑行业收入的大幅波动,如果公募基金收入跟着市场剧烈波动,公募基金的行为会变得非常极端。
王群航:现在因为私募基金信息不公开,基本没有私募全行业的数据,只是好的私募基金才会披露业绩,而公募基金有法定的信息披露规定。现在,拿整个公募和私募的个别基金去比,是不公平的。据我所知,现在有300多个私募半年没有公布净值了,而公募是天天在公布净值。
谢泰峰:私募对应的是特定的投资者,都是资金实力比较强的投资者,如果不建立严格的收益分配机制,就不会认购。而公募基金面对的是大众投资者,是非常分散的,在管理人和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中,小投资者话语权是不大的。
《英才》:如果的确存在不合理的成分,是否可以借鉴私募基金的收益机制?
江赛春:公募基金可以用专户的方式,像一对多,但现在看,基金公司未必会把这个做好,做好的是极少数的。其实私募基金真正把收益做好的也只是一少部分。
谢泰峰:假如像私募基金一样,按照收益去提成,就意味着如果亏损,基金公司就得不到收益,它也不会承担投资的损失,这还是一种不对称。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投资基金一定会赚钱,但会对基金公司产生约束和压力。
《英才》:在公募基金收益和投资者利益挂钩方面,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谢泰峰:公募基金可以按照收益的比例来提取管理费,增加它的业绩压力。如果亏损,就不能提管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