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站立与叫喊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什么緣故竟关注起树来,于是,便常常伫立在办公室的窗前,长时间凝望办公楼前和楼前小马路两旁的树,有时一望就是个把小时。望着眼前的树,脑子里开始胡思乱想,天南地北南朝北国地瞎想一气,直到把自己的脑袋搅和成一坛浆糊为止。
   其实这些树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只不过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杨树而已,只是树龄偏大了些,树干偏粗了些,树皮偏老了些。不知为什么,我一看见这些已经被狠毒的阳光折磨得形容枯槁、面目狰狞的树皮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历尽沧桑和苦难的那些我认识和我不认识的所有老人的脸,其实斑驳的树皮和苍老的脸都是岁月和历史的印记。也正是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曾经对我说:“这些树都是日本人种下的,当年那些占领营口的日本人都住在这里,这里叫‘交界地’,中国人是不敢到这个地方来的……”老人的话语重心长,听罢让人感到沉重。我明白老人的用意,她是怕我们这些后来人忘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其实老人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不仅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是日本侵略者的“家园”,我还知道就在我们办公楼的后面还残留着许多日本人的住宅。在这些日式住宅的院子里或房前屋后,不经意之间就会发现一株两株与前面小马路两旁长得一般大小的杨树。这些树真是过于苍老了,苍老得让人见过之后就会产生一种莫明的心酸。面对这些苍老的树,我总是在极力地猜测着当年那些日本人种下这些树的原因。他们也许是为了战争的需要?也许是为了某种不可告知的纪念?也许就是为了培育良材?也许就是为了美化家园?也许什么都不是,就是做为自然人的一种自然行为。
   转眼之间,80多年就过去了。当年那些种树的日本人是否健在也未可知,不管他们在与不在,他们当年种下的这些树依然还在。这些树就在我的面前倔强地站立着,它们不管人世间的沧桑与变幻,只是一味我行我素地生长着。只要给它们阳光,给它们雨露,它们就会把春天的一片诗情的绿意送给你;把夏日酷暑里的一片浓荫送给你;再把秋日落叶的惆怅送给你;再把冬日寒风中的顽强与倔强送给你。
   屈指算来,我到这个有树的地方工作已经有十几个春秋了。每日隔窗遥望,这些树就会亲切地扑入我的眼帘。日久生情,因而对这些树就有一种别样的关注,春夏秋冬,树就在我关注的目光里生长。春天到了,枝头挂满乱蓬蓬的毛毛虫一样的杨花,春风掠过,这些可爱的毛毛虫便会翩翩起舞,这杨花的舞蹈最是让人沉醉了。然而这舞蹈却是短暂的,短暂的让人来不及从沉醉中解脱出来,这些可怜的“毛毛虫”就纷纷死去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竟然会如此狠毒地给生命如此短暂的杨花加一个轻浮的罪名,更不能理解把轻浮的女人与柳絮杨花混为一谈。杨花是冤枉的,如果没有它们迅速地死去,哪有绿叶迅速地生啊!
   这些树真的太老了,老得让人难以置信。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这些树的树龄只有七、八十年的样子,它们仿佛是从远古的秦汉穿越而来。啊!真的令人难以想象,那些苍老的仿佛已经没有了一丝血脉的枯枝上竟能绽放出如此娇嫩的绿芽,这绿芽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烟雨濛濛,如诗如梦,而梦醒时分,这如梦的绿芽已经幻化成柔情蜜意的绿叶了,这绿叶娇嫩得让人心疼,让人不忍心让它们长大,就像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我常想,无论是嫩绿的绿叶,还是天真的孩童,如果真能如此,该少经历多少风霜雪雨呀!然而树和人一样,终究是要长大的。树也好,人也罢,都要去经历春的抚慰,夏的历练,秋的悲凉,冬的残酷。然而,树是可怜的,人是自私的。这些可怜的树们每到冬季的时候,就太容易被人所遗忘了。它们就在刺骨的寒风里站立着,它们是那样的孤独无助。没有人去关心它们会不会在寒冷的冬季里死去,也没有人去关心明年春天它们还会不会重新发芽。这些可怜的树们在寒风刮起的时候,会常常发出一声声让人心颤的警笛式的喊叫。这树的喊叫有些凄凉。我不明白树的叫声为什么这样难听。
   我从此对树的喊叫有了一种莫明的恐惧,这种恐惧使我养成了一种“怪癖”,以至于后来每听到木匠们肆无忌惮地在树的尸体上刨来刨去或锯来锯去所发出的刺耳的叫声的时候,就会心颤不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会把白花花的木板看成是被剥了皮的树的尸体,于是便不敢面对那些白花花的木板、木楞、木方之类的东西了。然而,你越不敢面对,就越要面对,其实,我们根本就无法逃避现实的冷酷。前些年,我家装修房子的时候,我从家具市场上买来了近一立方米木材,这些木材被冷酷的木匠肢解之后,便贴到了我们家的各个角落里。我实在不忍心看到狠毒的木匠肆意肢解木材时的残酷场面,更无法忍受电刨子、电锯之类的现代文明的工具在树的尸体上任意蹂躏时,这些已经死去的树所发出痛苦的呻吟与呐喊,于是我只有逃避,我知道,这种逃避是虚伪的。其实,我们都无法逃避,因为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被制作成各式各样叫做树的标本的东西:大衣柜、书橱、双人床、餐桌、办公桌、椅子等等诸如此类。生活是离不开这些东西的,也就是说人类是离不开树的,人类既离不开树,就不仅仅需要树的生,更需要树的死。我真的无法想象在某个山脉的某个林场,每天会有多少棵参天大树在刺耳的锯子与树干混合而成的哭声中轰然倒地。那种场面该是何等的惨不忍睹,这种场面,我今生今世都不愿看到,也不想看到。然而,事与愿违,这种场面还是让我看到了。
   那是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我刚走出办公大楼,就听不远处有尖锐的电锯锯树的声音,我循声望去,发现一群人正忙着伐树呢,这些树就是那些杨树。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好端端的参天大树为什么要伐掉。我迫不及待向这些伐树人发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树伐掉呢?”伐树人冷冰冰地回答:“你没看见这里要开发盖楼吗?这些该死的树挡阳光,你愿意买没阳光的房子吗?”我一时哑口无言,竟不知何言以对。于是,我也只能泪水涟涟地眼睁睁地看到这些历经八十多年风风雨雨的老树在哭泣声中轰然倒下。
   我真的为这些死去的树感到一种莫大的悲哀,一连几日,我都沉浸在这种悲哀里不能自拔。好在这些树没有全部被伐掉,死里逃生的几棵依然在这个春风拂面的春天里顽强地站立着,它们依然欢欣鼓舞地把毛毛虫那迷人的舞蹈送给了我们,再把一片片醉人的新绿送给了我们,这难得的绿呀,在钢筋混凝土塑造的城市森林里,越加显得弥足珍贵了。    但它們究竟能在这有待开发的棚户区里能站立多久,我不得而知,也许将来有一天,它们会跟它的同伴一样,被开发者无情地放倒。但愿那一天晚一点到来吧,来得越迟越好!
   最值得欣慰的是就在那些大杨树倒下去的地方,又增添了几株龙爪槐之类的观赏树木,这或多或少地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几多抚慰,而就在我的心灵刚刚得到抚慰的同时,我却吃惊地看到了一条让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新闻:就在我省的某个地方,刚刚栽下的一片尚在幼年的林子竟然遭到人为的破坏。看到电视画面里那些被折断的树干,我的心在颤抖。我分明看见了尚且稚嫩的树干里流淌出的是不再年轻的混浊的泪水,这泪水并非是为自己的不幸而心酸,而是为人类的不幸哀叹!
   树就是我们祖先的家园,我始终这样认为。因此,无论如何做为现代人的我们对树应当有一种敬畏。不久前,我去一个有钱人的家里坐客,正赶上他家在装修房子,好家伙从上到下,满屋子环保,全部实木装修,好端端的断桥窗也换成了木质窗。其实营口这个地方还是比较适合断桥的,耐烂。因为营口地区气候潮湿,木质窗易烂。
   其实朋友比我都明白这个道理,他还是用木质窗,为什么呢?我不说,大家都明白。这是有钱人一种普遍的消费心理。这种心理却把树们坑了。能用实木装修房子,当然比用其他替代材料好多了。人们也可能对树(木材)有一种袓先遗传的亲和力,也可能是人类基因决定的。真的如此吗?未必见得,我想,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用木材的真正原因是忌惮那让人恐怖的甲醛。
   写到这里,我的心不知不觉又开始颤抖了,坐在昏黄灯影下的我,手里拿着一双方便筷子,心里产生了一种莫明的不安,脑海里产生了一种恐怖的幻觉,我仿佛听到了千万棵树的一齐呐喊;放过我们吧!放过我们吧!我的眼睛开始迷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大树在疯狂的衰嚎中凄沥地倒下,漫天飞扬的木屑幻化成漫天的飞雪……于是,筷子、牙签、鸭舌板、雪糕棍也跟着漫天飞舞……
   殊不知,每年全国人民要用掉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消耗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参天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然而,与这一消耗相对应的是我们有限的森林资源。
   树终究不是水稻,一年一茬,树是有生长周期的,所谓十年树木啊!所以我们能不能先暂时放下你手里的电锯、电刨和寒光闪闪的大板斧,还森林一个短暂的安静好吗?我实在不忍再听到那树的叫喊与呻吟……
   前不久,我不知不觉又回到了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已经离开那里整整十一个春秋了。所幸还好,那些死里逃生的大树历尽沧桑,依然还在!
其他文献
突然有这么一天,几个形迹可疑的人站在杜梨树下小声议论着。他们的眼里露出惊喜,像采矿人采到一块金子。甚至有人伸手抱住了杜梨树。  干什么,你们干什么?  刘锄头一声喝,搂树的那双手收了回来。  老人家,这棵树卖不卖?如果卖,我出这个数。说话的人伸出三根手指。  三万?刘锄头说。  老人家真会说笑话,那人往刘锄头这边走过来,三千,不是一棵杜梨树,我哪会出这个价。  就是,不少了,搁往年能盖一栋房子。旁
期刊
在这个众彩纷纭的网络世界,像我这样至今不用微信的人俨然成了“另类”。有朋友嘲笑我说:“没看到全屯子人连扫马路的,蹬三轮的,卖白菜的都抽空在微信上聊天、观景吗,你还这样老守田园,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还是作家呢!”对此我很不以为然。   我的不用微信,并非是排斥新生事物,也不是忙到没有时间去看一眼微信。其实我对新生事物,特别是文化艺术界的新生事物历来极为关注,早在9年前就曾经有过自己的微博。那是2008
期刊
一   董茶的学妹,不,应该是前女友。他毕业离京跟学妹分手后,就一直在锲而不舍地“修复”,而且再也没有与其他女孩有半点的“缘分”。   一年来,他总梦想着能跟学妹死灰复燃重温旧梦。他知道自己当年行事草率,负心在先,所以执意修复、找回丢失的“爱情文档”,但这没有用。打电话,学妹不接。聊QQ,学妹潜水。微信,拉入黑名单。然而……   一年前,董茶毕业时正值家乡搞“一街一品”的茶艺街建设。所以,学妹的眼
期刊
今年五·一黄金周,我和朋友携着海潮般的激情,从波涛汹涌的乐清湾驰向群峰巍峨、潭清溪碧的雁荡山中。   我急于寻觅气象万千的雁荡飞瀑,它牵动我太久的憧憬与思绪。庐山瀑布赠于诗仙想象的翅膀。那么,雁荡山飞瀑能赋予我什么呢?   蒙蒙细雨打湿了去三折瀑的石板小路,我与伙伴们在寂静的群峰间行走。   山溪哗哗地响在脚下,雨滴在绿芭蕉的阔叶上轻捷跳舞,蝉翼般淡薄的雾悄悄遮住害羞的翠峦叠峰……我搞不清脚下的路
期刊
惯常的短发,瓜子脸儿,细长的永远含着笑的眼睛,定格在黑白照片中,构成了二姑全部的音容笑貌。   看着二姑的遗像,透过照片仍能感受到老人家春风拂面的暖。   晚辈们围在她的遗体旁,听丧礼司仪说:亲人们都多看几眼吧,再不看就看不到了!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一向惧怕亡者的我到二姑近前望了又望,竟然没有丝毫怕的感觉,看到她老人家的面容,感受到的依然是她的温暖和慈爱。   二姑是我家先生的姑姑,是孩子爷爷
期刊
序曲  流水早已风声遍布。阴谋和情话一样动听斑驳和斑斓一样好看  免于纷争。隐去了姓氏,隐去黄连的苦  以单名为款  不诉琴箫,不念真经  墨是黑色的。背景泛着岁月的黄  行书不够潦草  就多一些碎片,轮廓是最好的角落  既然人间已无烟火,江湖又多寒光  索性废了五官  宣纸是疆土,笔画是阡陌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合十便是天下  桃花煮雨  三月的天下,是桃花的  起伏的春风,起伏的东山,一树一树
期刊
一头小黑猪死了,死在了猪圈一角的猪窝里。任凭我的母亲趴在猪圈的墙头上,咋“咯咯”地叫它,拿长长的秫秆一下一下地招呼着它,它都不能起来了。如果不听它的喘息声,不看它的喘息态,小黑猪就像睡着一样。母亲多么希望它像往常一样,仅仅是睡着而已。睡醒了,就“哼哼”地起来拉屎撒尿,然后等着母亲喂食。   也许,对小黑猪的死,母亲的心里已经有了准备。小黑猪已经一个星期没好好吃食了。母亲知道它生病了,就一天没遍数
期刊
王国华,河北阜城人,现居深圳。中国作协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深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已出版《街巷志》《谁比动物更凄凉》《书中风骨》等二十部作品。获冰心散文奖、深圳青年文学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第五届“九江龙"散文奖金奖等。  一只水牛站在静静的河水中。它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水面依然平静。平静的水成为杀手。或者,水牛是杀手,在谋杀河水。  或曰,病中,正好读几本书,看几个电影。殊不知,病来如山倒
期刊
1   杏花躺在临河市中心医院透析室里的病床上,她的左胳膊昨天刚做过手术,埋下了透析用的漏管,现在正插着导管,身旁的血液透析机此刻发出轻微转动的声音。随着机器的旋转,杏花身体的血液从左臂的一支导管流出,经过透析机里血液过滤器,将血液中的毒素和水分子排出到机器下方的白色硬塑料桶中,过滤后的血液又经过另一支导管,返回到杏花左臂漏管的另一头。就这样杏花的全身血液在她身体和透析机里来回流淌着。   杏花患
期刊
这里只能慢慢地走——穿上宽松的衣服,捧一架相机,阳光好的时候还要戴上墨镜或是遮阳的草帽——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而且走上几步,便要驻足,或者徘徊,需要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你身边的景致。有些地方,甚至要来来去去地踱上几个来回,才又万分不忍地继续你的游览。此时你会发现,你仿佛就像身后那一条大河,千百年这样慢慢地流,平静而优雅,一步一回头,一湾一驻足,每天潮涨潮落,往返几次回望这片土地,眷恋这条老街,依依不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