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不是终点,而是提升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形成农村良好文化环境的新起点,农家书屋在新征程上任重道远。
1月4~6日,“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4日下午的全体会议上作了主题报告。
据工作会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农家书屋50.5万家,已覆盖84%的行政村。2012年,农家书屋计划将迎来64万个行政村全覆盖的收官之年,届时每个行政村都会拥有图书室,让农村爱书人坐拥书城。
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农民对书屋的迫切需求,使得各种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自发筹建的书屋不断涌现。
金兴安,一位从安徽省蒋集乡走出来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藏书、稿费和奖金,为家乡办了一个“作家书屋”。
李美丽,河北省东甘庄村24岁的教师,说服父母,腾出了三间南房,用兼职三份家教的钱买了600多册图书,创办了“美丽书屋”。
伍松英,湖南省九公桥镇的八旬老党员,虽没进过一天学堂门,但拿出儿女孝敬的和四处拾废品得来的积蓄,在自家堂屋办起了“老党员书屋”。
可能伍松英老人读不明白《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但像她这样的农家书屋的自发建设者,看到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更体会到缺乏知识绑住了农村的发展。“书屋开办后,乡亲们还给我写感谢信,我也高兴,就更得把书屋办好。”老人说。
农民自发筹建书屋的背后,是国家的强力部署。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地方投入资金30多亿元。国家为建设的每一个农家书屋设立了硬性指标: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一些省份还对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问题进行了有益尝试: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提出每年为每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20%的藏书,江苏省则要求中央财政下达的奖励资金全部用于出版物更新。
书本带来实在好处
“天天打麻将也没啥意思,看看书还能长点儿见识……”在距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一公里的小村庄陆坊,几个“老麻将”村民扎进书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看书进入了他们像沙漠一样干涸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书本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怎样养猪,怎样种植大棚作物,怎样拟合同书……
对四川成都白塔村的刘剑英来说,书屋中“读出”了6家连锁小百货店。将一家副食品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的刘剑英,有一天却因供货厂家的一个电话傻了眼:“把你的QQ号告诉我吧,或者我把产品的图片和资料传到你邮箱里。”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村里电教室的电脑并不只是“拿来玩的”,还可以用来做生意。
在电教室老师的指导下,3年后,刘剑英拥有了6家网络化管理的连锁店。“有空到书屋和文化活动室去读点儿书,学点儿电脑和网络知识,将来开新店你们就可以做店长了。”刘剑英现在常这样鼓励自己的店员。
不仅是“纸书”,数字书屋的梦想也已潜入农家。“书上翻不到,家里电脑查不到的,在数字农家书屋就查得到。”贵州省遵义县龙坑镇的罗强说。2011年贵州省新建500个数字农家书屋,使用者能读到超过10万册的期刊杂志和所有贵州省图书馆提供给公众的信息。
未来更要良性发展
虽然“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成功案例已不胜枚举,但农民阅读率低、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事实仍未完全改变。一些农家书屋的借阅簿上只有寥寥几行,农民阅读意愿并不高。
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农民不仅是书屋的使用者,也是管理者。作为管理者,农民不乏新鲜的自我创造。“书,为啥不能动起来呢?”四川省华蓥市观音溪镇高坪村的杨文招用一辆三轮车将每个村民需要的书送到家门口,这个“流动图书馆”让原本书架上无人问津的图书瞬间“活”了。很多地方还通过举办各种读书评比活动激励农民读书。
为了使农家书屋有人气并得到良性发展,2012年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加强了对各地管理员的选配及培训;制定了《201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以指导出版物的选配、采购工作;国家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书屋开展出版物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收入进一步支持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
2012年,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不是终点,而是提升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形成农村良好文化环境的新起点,农家书屋在新征程上任重道远。
1月4~6日,“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4日下午的全体会议上作了主题报告。
据工作会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农家书屋50.5万家,已覆盖84%的行政村。2012年,农家书屋计划将迎来64万个行政村全覆盖的收官之年,届时每个行政村都会拥有图书室,让农村爱书人坐拥书城。
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农民对书屋的迫切需求,使得各种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自发筹建的书屋不断涌现。
金兴安,一位从安徽省蒋集乡走出来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藏书、稿费和奖金,为家乡办了一个“作家书屋”。
李美丽,河北省东甘庄村24岁的教师,说服父母,腾出了三间南房,用兼职三份家教的钱买了600多册图书,创办了“美丽书屋”。
伍松英,湖南省九公桥镇的八旬老党员,虽没进过一天学堂门,但拿出儿女孝敬的和四处拾废品得来的积蓄,在自家堂屋办起了“老党员书屋”。
可能伍松英老人读不明白《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但像她这样的农家书屋的自发建设者,看到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更体会到缺乏知识绑住了农村的发展。“书屋开办后,乡亲们还给我写感谢信,我也高兴,就更得把书屋办好。”老人说。
农民自发筹建书屋的背后,是国家的强力部署。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地方投入资金30多亿元。国家为建设的每一个农家书屋设立了硬性指标: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一些省份还对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问题进行了有益尝试: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提出每年为每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20%的藏书,江苏省则要求中央财政下达的奖励资金全部用于出版物更新。
书本带来实在好处
“天天打麻将也没啥意思,看看书还能长点儿见识……”在距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一公里的小村庄陆坊,几个“老麻将”村民扎进书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看书进入了他们像沙漠一样干涸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书本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怎样养猪,怎样种植大棚作物,怎样拟合同书……
对四川成都白塔村的刘剑英来说,书屋中“读出”了6家连锁小百货店。将一家副食品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的刘剑英,有一天却因供货厂家的一个电话傻了眼:“把你的QQ号告诉我吧,或者我把产品的图片和资料传到你邮箱里。”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村里电教室的电脑并不只是“拿来玩的”,还可以用来做生意。
在电教室老师的指导下,3年后,刘剑英拥有了6家网络化管理的连锁店。“有空到书屋和文化活动室去读点儿书,学点儿电脑和网络知识,将来开新店你们就可以做店长了。”刘剑英现在常这样鼓励自己的店员。
不仅是“纸书”,数字书屋的梦想也已潜入农家。“书上翻不到,家里电脑查不到的,在数字农家书屋就查得到。”贵州省遵义县龙坑镇的罗强说。2011年贵州省新建500个数字农家书屋,使用者能读到超过10万册的期刊杂志和所有贵州省图书馆提供给公众的信息。
未来更要良性发展
虽然“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成功案例已不胜枚举,但农民阅读率低、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事实仍未完全改变。一些农家书屋的借阅簿上只有寥寥几行,农民阅读意愿并不高。
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农民不仅是书屋的使用者,也是管理者。作为管理者,农民不乏新鲜的自我创造。“书,为啥不能动起来呢?”四川省华蓥市观音溪镇高坪村的杨文招用一辆三轮车将每个村民需要的书送到家门口,这个“流动图书馆”让原本书架上无人问津的图书瞬间“活”了。很多地方还通过举办各种读书评比活动激励农民读书。
为了使农家书屋有人气并得到良性发展,2012年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加强了对各地管理员的选配及培训;制定了《201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以指导出版物的选配、采购工作;国家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书屋开展出版物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收入进一步支持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
2012年,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不是终点,而是提升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形成农村良好文化环境的新起点,农家书屋在新征程上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