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杀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频繁,其危害和后果非常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和媒体热切关注的话题。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从当事人基本情况,心理危机发生过程,心理危机处理过程,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希望得出有益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杀
高校心理危机指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自杀及严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危机行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承受着社会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与严峻挑战,又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个别学生的自杀成为其心理危机表现的极端形式。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当事人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刘某,女,21岁,高职一年级学生。
(2)家庭背景
家里一父一母还有一个妹妹,上小学;父母是做小生意的,经济条件还不错。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无精神病史。
(3)主要成长经历
父亲重男轻女,从小就很少照顾她,特别是家里第二个孩子还是女孩时,父亲更加变本加厉,经常跟母亲吵架,对孩子的关心就更少了。刘某小的时候性格很内向,不太爱说话。高中时,因为谈恋爱,被学校勒令退学,心理遭受重大打击。学会了抽烟、喝酒,甚至几度自杀,变得非常叛逆,跟父母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几乎不跟父母讲话。
刘某上大学后,谈过几个男朋友,现任的男朋友经常闹分手。
(4)当事人心理测量
新生入学时的心理普查。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总分20,躯体症状5,精神分裂5,抑郁症5,神经症5,关键题“想轻生”回答为“是”。根据测试结果,该生属于重点关注对象。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跟刘某进行过面谈,当时刘某心理状况良好。
2.心理危机发生过程
2008年Ⅹ月Ⅹ日晚,因男友李某又提出分手,于是刘某在男友面前割腕自杀。李某赶紧将刘某带到医院治疗,因抢救及时,伤口不是很深,做了止血包扎处理。然后把刘某带回了寝室。李某被刘某割腕的行为吓坏了,答应留在刘某身边,两人又在一起。第二天,李某把刘某自杀报告了刘某班主任和辅导员。
心理危机处理過程:(1)刘某所在系领导第一时间联系了刘某家长,并要求家长尽快赶到学校。(2)在家长赶到学校之前,班主任、寝室同学做好刘某的监护工作,有异常情况立刻报告;男友李某先稳住刘某,不要提分手,以免刘某再次受到刺激;保护刘某的隐私,要求相关学生严格保密,不私下评论。(3)当天,刘某妈妈赶到学校后,对刘某的自杀行为并不惊讶,并表示刘某高中时多次自杀,现在上了大学后,自杀的次数比以前要少了。学校心理老师建议家长将学生带回,到专业医院咨询诊疗,看是否患有抑郁症。刘某同意回家休息,但是她认为自己没病,坚决不肯去医院检查。(4)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提醒家长,回家后一定要做好刘某的监护工作,防止刘某再次自杀,必要时强行送其到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治疗。(5)同学经常发短信、打电话表示关心,帮助刘某调整心情。(6)在家休息期间,刘某因跟李某再次闹矛盾,突然返回学校,想返校继续读书。院领导、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相关老师经过与该生家长充分沟通后,家长同意该生休学,并办理了休学手续。(7)对受本次事件影响比较大的李某和刘某同寝室同学,做了心理危机干预。
3.心理危机干预效果
(1)刘某高中时谈恋爱被学校退学,就对老师非常反感,拒绝跟老师对话;寝室同学多次做她的工作都无果。这给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到最后刘某还是没有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咨询。(2)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李某和同寝室同学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无明显应激表现。
4.对本案的思考
(1)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刘某从高中开始就多次自杀未遂,父母总认为她只是吓唬吓唬,而不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也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带孩子去精神专科医院做检查。学校应帮助家长树立起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病,有病就要治的意识。(2)做好转介工作。虽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议家长带刘某去精神专科医院检查,但是刘某极其不配合。针对有精神问题或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可以邀请专科医生在合适的时间到校园内接诊。(3)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教育。刘某多次割腕自杀,手臂上留下多条伤疤,寝室同学也看到了,但是都没有及时报告,而在看到刘某自杀时才第一次报告老师。刘某以前就自杀过,肯定还会再次自杀,保命比保密重要,如果知道同学有了自杀意向、自杀行为一定要第一时间报告学校老师。(4)心理健康和家庭环境的关系。刘某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特别是父亲,重男轻女。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氛围很紧张,得不到温暖。高中时,谈恋爱,被学校退学,父母也不闻不问,加剧了内心的创伤。从此她把暴力指向了自己,不断地毁灭自己。作为家长要充分地认识到。(5)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刘某因为高中时的创伤已经埋下了对老师敌意的种子,到了大学,师生之间仅有表面的专业联系,更加缺乏感情的纽带联系。如果老师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心学生,多跟学生聊聊天,建立起一种朋友关系,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心理危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傅晓荟,李丽萍.大学生自杀态度与抑郁情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
42-44.
[2]白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147-14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杀
高校心理危机指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自杀及严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危机行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承受着社会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与严峻挑战,又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个别学生的自杀成为其心理危机表现的极端形式。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当事人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刘某,女,21岁,高职一年级学生。
(2)家庭背景
家里一父一母还有一个妹妹,上小学;父母是做小生意的,经济条件还不错。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无精神病史。
(3)主要成长经历
父亲重男轻女,从小就很少照顾她,特别是家里第二个孩子还是女孩时,父亲更加变本加厉,经常跟母亲吵架,对孩子的关心就更少了。刘某小的时候性格很内向,不太爱说话。高中时,因为谈恋爱,被学校勒令退学,心理遭受重大打击。学会了抽烟、喝酒,甚至几度自杀,变得非常叛逆,跟父母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几乎不跟父母讲话。
刘某上大学后,谈过几个男朋友,现任的男朋友经常闹分手。
(4)当事人心理测量
新生入学时的心理普查。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总分20,躯体症状5,精神分裂5,抑郁症5,神经症5,关键题“想轻生”回答为“是”。根据测试结果,该生属于重点关注对象。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跟刘某进行过面谈,当时刘某心理状况良好。
2.心理危机发生过程
2008年Ⅹ月Ⅹ日晚,因男友李某又提出分手,于是刘某在男友面前割腕自杀。李某赶紧将刘某带到医院治疗,因抢救及时,伤口不是很深,做了止血包扎处理。然后把刘某带回了寝室。李某被刘某割腕的行为吓坏了,答应留在刘某身边,两人又在一起。第二天,李某把刘某自杀报告了刘某班主任和辅导员。
心理危机处理過程:(1)刘某所在系领导第一时间联系了刘某家长,并要求家长尽快赶到学校。(2)在家长赶到学校之前,班主任、寝室同学做好刘某的监护工作,有异常情况立刻报告;男友李某先稳住刘某,不要提分手,以免刘某再次受到刺激;保护刘某的隐私,要求相关学生严格保密,不私下评论。(3)当天,刘某妈妈赶到学校后,对刘某的自杀行为并不惊讶,并表示刘某高中时多次自杀,现在上了大学后,自杀的次数比以前要少了。学校心理老师建议家长将学生带回,到专业医院咨询诊疗,看是否患有抑郁症。刘某同意回家休息,但是她认为自己没病,坚决不肯去医院检查。(4)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提醒家长,回家后一定要做好刘某的监护工作,防止刘某再次自杀,必要时强行送其到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治疗。(5)同学经常发短信、打电话表示关心,帮助刘某调整心情。(6)在家休息期间,刘某因跟李某再次闹矛盾,突然返回学校,想返校继续读书。院领导、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相关老师经过与该生家长充分沟通后,家长同意该生休学,并办理了休学手续。(7)对受本次事件影响比较大的李某和刘某同寝室同学,做了心理危机干预。
3.心理危机干预效果
(1)刘某高中时谈恋爱被学校退学,就对老师非常反感,拒绝跟老师对话;寝室同学多次做她的工作都无果。这给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到最后刘某还是没有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咨询。(2)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李某和同寝室同学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无明显应激表现。
4.对本案的思考
(1)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刘某从高中开始就多次自杀未遂,父母总认为她只是吓唬吓唬,而不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也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带孩子去精神专科医院做检查。学校应帮助家长树立起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病,有病就要治的意识。(2)做好转介工作。虽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议家长带刘某去精神专科医院检查,但是刘某极其不配合。针对有精神问题或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可以邀请专科医生在合适的时间到校园内接诊。(3)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教育。刘某多次割腕自杀,手臂上留下多条伤疤,寝室同学也看到了,但是都没有及时报告,而在看到刘某自杀时才第一次报告老师。刘某以前就自杀过,肯定还会再次自杀,保命比保密重要,如果知道同学有了自杀意向、自杀行为一定要第一时间报告学校老师。(4)心理健康和家庭环境的关系。刘某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特别是父亲,重男轻女。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氛围很紧张,得不到温暖。高中时,谈恋爱,被学校退学,父母也不闻不问,加剧了内心的创伤。从此她把暴力指向了自己,不断地毁灭自己。作为家长要充分地认识到。(5)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刘某因为高中时的创伤已经埋下了对老师敌意的种子,到了大学,师生之间仅有表面的专业联系,更加缺乏感情的纽带联系。如果老师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心学生,多跟学生聊聊天,建立起一种朋友关系,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心理危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傅晓荟,李丽萍.大学生自杀态度与抑郁情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
42-44.
[2]白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