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学习语法,不仅要从正面掌握句子结构的一般规律,知道话应该怎样说,怎样写,而且要从反面了解句子结构常出现的错误和造成错误的原因,知道话不应该怎样说,不应该怎样写,从而提高我们运用语言和分析语病的能力。学会辨析病句是一项基本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好处。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辨析病句呢?我觉得首先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和成因。
一、病句的概念
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畅,意思表达不清楚甚至错误的句子。
二、病句的类型及成因
㈠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的原因多种多样方面来看,从语法方面来看,主要是词性误用,就是指该用这类词而误用另一类词,或同一类词使用不当。
例如:
A.从大量的统计材料看,吸烟能致癌是无可疑问的。
B.从十减少到一,减少了九倍。
例A“疑问”是名词,而“怀疑”是动词;学生未能掌握名词和动词的用法因而造成误用。可将“疑问”改为“怀疑”。B例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因此应将“九倍”改为“减少了十分之九”。
㈡成分搭配不当
从语言形式上讲,这是一种语法错误;从意义上看,成分搭配不当实质上是语义搭配不当。语义搭配主要是逻辑事理问题和语言习惯问题。不合逻辑事理,不合语言习惯,就叫搭配不当。例如:
A.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输送。
B.网上购物,你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和方便快捷的感受。
例A“发电量”同“输送“不能搭配,能输送的是“电而不是“发电量”,应把的“发电量”改为额“发的电”。例B“享受服务”可以,但不能“享受感受”。
㈢成分残缺
一个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这就是成分残缺。例如:
A.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使我掌握了许多知识。
B.我们应当把学习科学技术当作重要问题,并一直坚持下去。
A句是什么使我掌握了知识?当然是“初中三年学习”,可“学习”却处在“通过……”这个介宾短语中,成了句首状语,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可删去“通过”或“使”。B句应在“问题”之后加上“来抓”二字。
㈣成分多余
例如:
A.小明的学习成绩是班上最好的同学。
B.这句话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例A的“同学”多余,例B潜台“词包含了“无声”的意思,也多余。
㈤语序不合理
语序是现代汉语中词和词组合起来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汉语的语序排列除有灵活性的一面外,还带很大的强制性。每个词语在短语和句子里都有一定的位置,表达一定的关系,不能随意变动。词语的位置不同,词义就不同,有时会造成歧义,甚至造成病句。例如:
A.语文对我很感兴趣。
B.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例A的意思显然是“我对语文很感兴趣”,所以应将“语文对我”改成“我对语文”。例B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因此应将状语“在全校和“在我班”对调。
另外应注意在;多项定语、状语有个排列语序问题,正确的语序一般是:表领属的+表数量或称代的+表处所的+表情态的+中心词。例如:我的一本小学的红色封面的语文书。
㈥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
例如:
A.听了老师的教诲,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B.请收下这束鲜花表示我对你的祝贺。
例A改法有两种:一种改成“老师的教诲,对我齐发教育很大。”一种改成“听了老师的教诲,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原句把两种句子结构混在一起了。B例把“请你收下这束鲜花”这束鲜花(可用“它”来代替)表示“我对你的祝贺”“这两句硬凑在一起了,可任意选取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㈦前后矛盾
前后矛盾是指句子在表达上不一致。例:
A.夜晚,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B.他们的观点基本上完全一致。
例A“整个大楼漆黑一团”,说明没有灯亮着,而后面又说只“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自相矛盾,可将漆黑“一团”和只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其中一个删去;例B“基本上”说明略有点不一致,而完全一致则是没有一点不一致的意思,自相矛盾,可删去基本“上”或完“全”。
三、检查病句的方法
要想知道句子是否有语病,那就要进行辨析。辨析病句,是对病句的辨别与认识,它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是修改病句的基础,只有正确地辨识病句,才能有效地修改和消灭病句,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检查病句可运用一定的方法:
㈠审读法
通过审慎地阅读,去发现句子的毛病。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有语病。
例如:
A.为了防止大灾之后无大疫,住蓉部队医院的医务人员日夜巡查,吃住都在堤上。
B.张芳和李明并肩走着,突然他拍了他一下,一溜烟地跑了。
C.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的箭一般。
例A“防止……无大疫”,句子读到这里觉得有些不妥,句子的本意是防止大疫再发生。而这里防止无大疫再发生的意思,显然与句子的本意相反。可将“防止大灾之后无大疫”改成“防止大灾之后再发生大疫”。例B他拍了他一下,谁拍了谁一下呢?名字读到这里,含混不清。将其中一个“他”改为张芳或李明,这样语意就明确了。例C“蜿蜒”说明是曲曲折折的,“离弦的箭”是笔直向前的,读到这里觉得比喻似乎不贴切,蜿蜒的山道上,汽车怎么能像离弦的箭一般呢?句子的比喻显然不合事理,不合逻辑,应改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急驰,如离弦的箭一般”。
㈡简缩法
所谓简缩法就是把句子的附加成分。连带成分去掉,使句子的基本结构显示出来,这种逐层压缩的方法叫做寻主干法。
一个句子是否有语病,我们可以先提取主干,对句子主干进行分析,然后我们可得知句子的主干的成分是否残缺或贅余,搭配是否恰当,结构是否混乱,如果没有发现这些语病,再分析句子的枝叶部分。
例如: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英雄的报告。
通过寻主干我们可以发现句子可简缩成:“同学们……注视着和倾听着……报告”,这显然搭配不当。
另外,要注意:为了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简缩的时候,遇到否定词和能愿动词,要保留不动。
一、病句的概念
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畅,意思表达不清楚甚至错误的句子。
二、病句的类型及成因
㈠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的原因多种多样方面来看,从语法方面来看,主要是词性误用,就是指该用这类词而误用另一类词,或同一类词使用不当。
例如:
A.从大量的统计材料看,吸烟能致癌是无可疑问的。
B.从十减少到一,减少了九倍。
例A“疑问”是名词,而“怀疑”是动词;学生未能掌握名词和动词的用法因而造成误用。可将“疑问”改为“怀疑”。B例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因此应将“九倍”改为“减少了十分之九”。
㈡成分搭配不当
从语言形式上讲,这是一种语法错误;从意义上看,成分搭配不当实质上是语义搭配不当。语义搭配主要是逻辑事理问题和语言习惯问题。不合逻辑事理,不合语言习惯,就叫搭配不当。例如:
A.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输送。
B.网上购物,你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和方便快捷的感受。
例A“发电量”同“输送“不能搭配,能输送的是“电而不是“发电量”,应把的“发电量”改为额“发的电”。例B“享受服务”可以,但不能“享受感受”。
㈢成分残缺
一个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这就是成分残缺。例如:
A.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使我掌握了许多知识。
B.我们应当把学习科学技术当作重要问题,并一直坚持下去。
A句是什么使我掌握了知识?当然是“初中三年学习”,可“学习”却处在“通过……”这个介宾短语中,成了句首状语,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可删去“通过”或“使”。B句应在“问题”之后加上“来抓”二字。
㈣成分多余
例如:
A.小明的学习成绩是班上最好的同学。
B.这句话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例A的“同学”多余,例B潜台“词包含了“无声”的意思,也多余。
㈤语序不合理
语序是现代汉语中词和词组合起来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汉语的语序排列除有灵活性的一面外,还带很大的强制性。每个词语在短语和句子里都有一定的位置,表达一定的关系,不能随意变动。词语的位置不同,词义就不同,有时会造成歧义,甚至造成病句。例如:
A.语文对我很感兴趣。
B.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例A的意思显然是“我对语文很感兴趣”,所以应将“语文对我”改成“我对语文”。例B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因此应将状语“在全校和“在我班”对调。
另外应注意在;多项定语、状语有个排列语序问题,正确的语序一般是:表领属的+表数量或称代的+表处所的+表情态的+中心词。例如:我的一本小学的红色封面的语文书。
㈥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
例如:
A.听了老师的教诲,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B.请收下这束鲜花表示我对你的祝贺。
例A改法有两种:一种改成“老师的教诲,对我齐发教育很大。”一种改成“听了老师的教诲,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原句把两种句子结构混在一起了。B例把“请你收下这束鲜花”这束鲜花(可用“它”来代替)表示“我对你的祝贺”“这两句硬凑在一起了,可任意选取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㈦前后矛盾
前后矛盾是指句子在表达上不一致。例:
A.夜晚,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B.他们的观点基本上完全一致。
例A“整个大楼漆黑一团”,说明没有灯亮着,而后面又说只“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自相矛盾,可将漆黑“一团”和只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其中一个删去;例B“基本上”说明略有点不一致,而完全一致则是没有一点不一致的意思,自相矛盾,可删去基本“上”或完“全”。
三、检查病句的方法
要想知道句子是否有语病,那就要进行辨析。辨析病句,是对病句的辨别与认识,它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是修改病句的基础,只有正确地辨识病句,才能有效地修改和消灭病句,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检查病句可运用一定的方法:
㈠审读法
通过审慎地阅读,去发现句子的毛病。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有语病。
例如:
A.为了防止大灾之后无大疫,住蓉部队医院的医务人员日夜巡查,吃住都在堤上。
B.张芳和李明并肩走着,突然他拍了他一下,一溜烟地跑了。
C.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的箭一般。
例A“防止……无大疫”,句子读到这里觉得有些不妥,句子的本意是防止大疫再发生。而这里防止无大疫再发生的意思,显然与句子的本意相反。可将“防止大灾之后无大疫”改成“防止大灾之后再发生大疫”。例B他拍了他一下,谁拍了谁一下呢?名字读到这里,含混不清。将其中一个“他”改为张芳或李明,这样语意就明确了。例C“蜿蜒”说明是曲曲折折的,“离弦的箭”是笔直向前的,读到这里觉得比喻似乎不贴切,蜿蜒的山道上,汽车怎么能像离弦的箭一般呢?句子的比喻显然不合事理,不合逻辑,应改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急驰,如离弦的箭一般”。
㈡简缩法
所谓简缩法就是把句子的附加成分。连带成分去掉,使句子的基本结构显示出来,这种逐层压缩的方法叫做寻主干法。
一个句子是否有语病,我们可以先提取主干,对句子主干进行分析,然后我们可得知句子的主干的成分是否残缺或贅余,搭配是否恰当,结构是否混乱,如果没有发现这些语病,再分析句子的枝叶部分。
例如: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英雄的报告。
通过寻主干我们可以发现句子可简缩成:“同学们……注视着和倾听着……报告”,这显然搭配不当。
另外,要注意:为了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简缩的时候,遇到否定词和能愿动词,要保留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