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由于胃镜的普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率大大增加,该病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消化系的常见多发病。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无论基础方加减,还是辨证论治,均取得较好疗效,具有一定优势。现对近2年来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辨证论治 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又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系各种原因引起幽门功能不全,或者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入胃,胆酸破坏胃粘膜屏障,H.+逆弥散增加,最终导致胃粘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表现。临床以上腹灼痛,口干苦,胆汁样呕吐,嗳气泛酸为特征。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临床多以促胃动力、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分泌等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易反复发作。若不及时控制病情,还可继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甚至慢性萎缩性胃炎。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记载,《内经》中有“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口苦者……病名胆瘅”等记载。中医根据BRG多出现胃痛、胃胀、恶心、反酸、烧心等症状,将其归属于“胃脘痛”、“嘈杂”、“呃逆”、“呕胆”、“胆瘅”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日趋深入,中医治疗BRG取得良好疗效。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脉经》中记载:“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汁。”胆附于肝,共存胆汁,胆源由肝之作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参与饮食物的消化。《灵枢·本输篇》谓:“胆随胃降”,若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可引起胆汁反流。胆胃同为六腑,以通为用,肝胆疏泄正常,脾胃升降有度,则胆汁排泄正常。若气机升降失常,胆汁上逆则发为本病。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饮酒过度、脾胃虚弱及手术损伤脾胃,病位在肝、胆、脾、胃;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标实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湿热内蕴,胃络瘀阻。治疗多采取扶土抑木之法,主以健脾和胃,辅以舒肝降胆。中医治疗从整体出发,重视气机升降,强调脏腑关系,扶土抑木,升清降浊,而使逆乱气机升降有序,脏腑阴阳平和。
2 基本方加减
胡梅[1]认为肝胃郁热,胃阴亏虚是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上的常见证型之一。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发为本病。方选一贯煎合左金丸加减。方药:生地黄30g,沙参10g,麦门冬10g,当归10g,枸杞子12g,川楝子5g,黄连9g,吴茱萸3g,陈皮10g,海螵蛸10g,瓦楞子12g,枳壳12g。每日一剂,对照组予吗丁啉片10mg,每日三次。2组均以一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中药组治愈15例,好转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田风如[2]以旋复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BRG 64例。药物组成:旋复花10g,代赭石(先煎)30g,人参6g,黄芩10g,黄连10g,干姜10g,半夏10g,甘草10g,大枣5枚,槟榔10g。随证加减:脾虚者加黄芪30g;嗳气者加佛手10g;嘈杂泛酸者加煅瓦楞子30g、煅牡蛎30g、海螵蛸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g;胃阴虚加石斛10g、沙参15g;胃脘痛如针刺,痛点固定加延胡索15g、丹参30g。每日一剂。对照组予吗丁啉10mg,每日三次;雷尼替丁0.15g,每日2次;氢氧化铝凝胶10ml,每日三次;治疗61例。2组均4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分别痊愈18例、9例,显效19例、16例,有效21例、19例,无效6例、17例,总有效率90.63%、72.13%(P<0.05)。
赵克勤[3]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BRG 36例,基本方:柴胡10g,芍药15g,枳壳12g,香附12g,郁金12g,陈皮6g,金钱草30g,蒲公英30g,甘草6g,乌贼骨30g。脾虚者加黄芪、党参,痛甚者加延胡索,胃阴不足者加石斛、北沙参,便秘者加大黄。每日一剂。对照组36例,给予雷尼替丁0.15g,每日1次;吗丁啉10mg,每日2次。两组均以3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治愈19例、14例,有效15例、12例,无效2例、10例,总有效率94%、7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
闫英华[4]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以辨证进行加减。基本方为:半夏10g,黄芩15g,黄连4g,干姜10g,太子参10g,白芍15g,枳壳15g,甘草10g。辨证加减如:纳食差者加白术10g,茯苓15g,枳壳改为枳实;如嗳气频作者加沉香曲15g,代赭石20g;痛似针刺者加青皮10g,九香虫10g;如大便溏泻者,干姜改为泡姜;夜半痛醒、汗出怕冷者,加熟附子3g,去半夏、太子参、干姜;乏力短气者,加百合10g。每日1剂。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共206例病人,治愈78例,显效62例,有效47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90.8%。
章进[5]以蒿芩清胆汤为基本方:青蒿10g,黄芩10g,竹茹10g,半夏10g,陈皮6g,生枳壳20g,赤茯苓10g,碧玉散(包)12g。以辨证进行加减:如吐酸、嘈杂则合左金丸或乌贝散;便秘加生大黄等。每日1剂。对照组予吗丁啉10mg,每日三次;丙谷胺0.4g,每日3次。2组均以2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400例,治愈216例,有效147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90.8%。对照组50例,治愈16例,有效1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6.0%。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伏新顺[6]以黄连温胆汤合乌贝散加味,黄连5g,大枣5枚,竹茹10g,枳实10g,清半夏8g,陈皮8g,茯苓15g,炙甘草6g,乌贼骨12g,浙贝母12g,白芨15g,三七粉3g,金钱草20g,内金15g。如证属肝胃气滞者加香附10g、佛手10g疏肝理气;寒邪犯胃者加吴茱萸8g,蒲公英15g;食滞肠胃者加炒麦芽30g、神曲10g和中消导;胃阴亏虚者加玉竹10g、麦冬15g滋阴养胃;脾胃虚寒者,加苍术15g、白寇仁6g温运脾阳等。对照组用熊去氧胆酸50mg,每天2次;吗丁啉10mg,每天2次;硫糖铝1.0g,每天3次。2组均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以比较疗效。
焦玲[7]以加味四逆散加减治疗BRG 54例。基本方:柴胡10g,白芍12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0g,醋延胡索15g,甘草10g。随证加减:脾胃虚者加党参10g,白术10g,山药15g;肝胃不和呃逆者,加代赭石30g、旋覆花10g;泛酸者加乌贼骨15g,煅瓦楞10g;胆胃郁热、口苦者,加龙胆草10g、栀子10g、丹皮10g;胃热炽热者,加生石膏20g;恶心呕吐者加丁香10g、柿蒂10g;食滞胃肠者加莱菔子30g、鸡内金10g、砂仁10g;胃粘膜糜烂者加蒲公英10g、白芨10g。每日一剂,4周为一疗程。结果治愈27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
刘弟贵等[8]以健脾舒肝汤加减治疗BRG 30例。方如下:党参12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5g,山药15g,法半夏10g,枳实10g,砂仁6g,川楝子10g,白芍15g,厚朴10g,旋复花10g,佛手10g,黄连6g,蒲公英25g,大黄7g,甘草5g,大枣10g,干姜5g。对照组予多潘立酮10mg,每日三次;雷尼替丁0.15g,每日2次;硫糖铝片每次2片,每日3次;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2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临床治愈7例,3例;显效9例,5例;有效11例、14例;无效3例、8例;总有效率90%、73.3%。中药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5)。
马敏宁[9]以泻心汤加味治疗BRG 78例。基本方:黄连10g,黄芩10g,大黄5g,厚朴10g,法半夏1g,甘草5g。若郁热甚则加蒲公英;腹胀则加枳壳、佛手;呕逆苦水则加竹茹、藿香、姜半夏;泛酸则加海螵蛸、瓦楞子;久病脾虚则加党参、白术。每日1剂,疗程4—8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结果显效63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6%。中药组治疗有效(P<0.05)。
白中山等[10]以丹栀逍遥散合旋复代赭汤治疗BRG 72例。药物组成:牡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薄荷10g,枳壳10g,白芍药15g,当归15g,白术10g,茯苓10g,黄芩10g,旋复花(包)10g,代赭石30g,半夏10g,川楝子50g,延胡索10g,山楂10g,麦芽10g,丹参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对照组: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口服;吗丁啉10mg,每日3次,饭前30min服用。2组均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44%。
3 辨证分型
胡为斌[11]临床总以健脾和胃、舒肝降胆为治疗原则。拟定基本方:党参20g,茯苓15g,半夏10g,白芍30g,代赭石20g,陈皮10g,木香10g,甘草10g。根据症状、舌脉表现及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5型:脾虚气滞型:加白术15g。脾胃虚寒型:加吴茱萸6g,生姜3片。肝胃不和型:去党参20g,加柴胡15g,枳壳10g,香附10g。脾胃湿热型:加黄连10g,茵陈15g。胃阴不足型:加麦冬10g,乌梅炭6g。该方采取扶土抑木之法,主以健脾和胃,辅以舒肝降胆。方中重用白芍30g以抑肝扶脾缓急止痛。以上述思路,治疗37例患者中治愈28例,好转7例,无效2例,有效率94.6%。
林一梅[12]认为该病病理变化的重点在于脾虚胃弱肝旺,气机升降失调。《内经》有“胁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呕苦”之述。临床以健运脾胃、舒肝理气、利胆和胃为治疗法则。将本病分为3型:肝气犯胃型,症见胃脘胀闷隐痛,连及胁部,以食后明显,嗳气频作,时伴恶心欲吐,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治宜舒肝理气,和胃降逆;方拟柴胡舒肝散加减。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部灼热脾胀,闷痛,心烦易怒,噪杂,口苦口臭,口干,恶心欲吐,便下时稀时干结,苔黄舌红,脉弦数。治宜舒肝泄热,何谓利胆;方用左金丸合化肝煎化裁。脾胃虚弱型,症见上腹部胀闷隐痛,纳差,时伴欲吐,面色少华,神倦乏力,便溏,舌淡苔白,脉迟缓无力。治宜健运脾胃,理气止痛。方用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化裁。
4 结语
综上所述,BRG的发病多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常有化热、化瘀,生湿、生痰等变证。其基本病机多为胃失和降。治疗上基本方多为半夏泻心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温胆汤等加减。本病在辩证分型上,以肝气郁结、胆胃不和为主,治疗原则上多为疏肝利胆和胃。近年来中医治疗有从基本方着手,有从辨证治疗入手,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其独特的疗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无统一的辩证分型标准;而且只有少数研究病例有随访跟踪报道,因此无法确切了解中药组的远期疗效。因此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要使客观数据更加严谨、统一,这样才能使研究更具可靠性、可比性、可重复性;日后研究中还应该加强随访追踪观察,以便了解BRG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抗复发是今后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梅. 一贯煎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 河北中医[J]. 2006, 28(7) : 533
2 田风如. 旋复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4例.河北中医[J]. 2006, 28(6): 441
3 赵克勤.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6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J]. 2006, 15(15): 2047
4 闫英华.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206例. 中医药临床杂志[J]. 2006, 2: 160
5 章进. 蒿芩清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0例. 江苏中医药[J]. 2006, 27(3):65
6 伏新顺. 黄连温胆汤合乌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00例疗效观察. 四川中医[J]. 2006, 24(5):53
7 焦玲. 加味四逆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4例.中医研究[J]. 2006,19(6): 41
8 刘弟贵,谷志优,廖春丰. 健脾舒肝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导报[J]. 2006,12(4): 21
9 马敏宁. 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8例. 河北中医[J]2006, 28(3): 174
10 白中山, 孙换巧. 丹栀逍遥散合旋复代赭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2例. 河北中医[J], 2006,28(11):841
11 胡为斌. 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7例.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 2004, 19(111):58
12 林一梅. 胆汁反流性胃炎辨证分型施治体会. 中医药临床杂志[J]. 2006,18(3):225
(收稿日期:2007年9月10日)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辨证论治 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又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系各种原因引起幽门功能不全,或者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入胃,胆酸破坏胃粘膜屏障,H.+逆弥散增加,最终导致胃粘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表现。临床以上腹灼痛,口干苦,胆汁样呕吐,嗳气泛酸为特征。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临床多以促胃动力、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分泌等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易反复发作。若不及时控制病情,还可继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甚至慢性萎缩性胃炎。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记载,《内经》中有“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口苦者……病名胆瘅”等记载。中医根据BRG多出现胃痛、胃胀、恶心、反酸、烧心等症状,将其归属于“胃脘痛”、“嘈杂”、“呃逆”、“呕胆”、“胆瘅”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日趋深入,中医治疗BRG取得良好疗效。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脉经》中记载:“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汁。”胆附于肝,共存胆汁,胆源由肝之作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参与饮食物的消化。《灵枢·本输篇》谓:“胆随胃降”,若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可引起胆汁反流。胆胃同为六腑,以通为用,肝胆疏泄正常,脾胃升降有度,则胆汁排泄正常。若气机升降失常,胆汁上逆则发为本病。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饮酒过度、脾胃虚弱及手术损伤脾胃,病位在肝、胆、脾、胃;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标实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湿热内蕴,胃络瘀阻。治疗多采取扶土抑木之法,主以健脾和胃,辅以舒肝降胆。中医治疗从整体出发,重视气机升降,强调脏腑关系,扶土抑木,升清降浊,而使逆乱气机升降有序,脏腑阴阳平和。
2 基本方加减
胡梅[1]认为肝胃郁热,胃阴亏虚是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上的常见证型之一。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发为本病。方选一贯煎合左金丸加减。方药:生地黄30g,沙参10g,麦门冬10g,当归10g,枸杞子12g,川楝子5g,黄连9g,吴茱萸3g,陈皮10g,海螵蛸10g,瓦楞子12g,枳壳12g。每日一剂,对照组予吗丁啉片10mg,每日三次。2组均以一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中药组治愈15例,好转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田风如[2]以旋复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BRG 64例。药物组成:旋复花10g,代赭石(先煎)30g,人参6g,黄芩10g,黄连10g,干姜10g,半夏10g,甘草10g,大枣5枚,槟榔10g。随证加减:脾虚者加黄芪30g;嗳气者加佛手10g;嘈杂泛酸者加煅瓦楞子30g、煅牡蛎30g、海螵蛸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g;胃阴虚加石斛10g、沙参15g;胃脘痛如针刺,痛点固定加延胡索15g、丹参30g。每日一剂。对照组予吗丁啉10mg,每日三次;雷尼替丁0.15g,每日2次;氢氧化铝凝胶10ml,每日三次;治疗61例。2组均4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分别痊愈18例、9例,显效19例、16例,有效21例、19例,无效6例、17例,总有效率90.63%、72.13%(P<0.05)。
赵克勤[3]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BRG 36例,基本方:柴胡10g,芍药15g,枳壳12g,香附12g,郁金12g,陈皮6g,金钱草30g,蒲公英30g,甘草6g,乌贼骨30g。脾虚者加黄芪、党参,痛甚者加延胡索,胃阴不足者加石斛、北沙参,便秘者加大黄。每日一剂。对照组36例,给予雷尼替丁0.15g,每日1次;吗丁啉10mg,每日2次。两组均以3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治愈19例、14例,有效15例、12例,无效2例、10例,总有效率94%、7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
闫英华[4]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以辨证进行加减。基本方为:半夏10g,黄芩15g,黄连4g,干姜10g,太子参10g,白芍15g,枳壳15g,甘草10g。辨证加减如:纳食差者加白术10g,茯苓15g,枳壳改为枳实;如嗳气频作者加沉香曲15g,代赭石20g;痛似针刺者加青皮10g,九香虫10g;如大便溏泻者,干姜改为泡姜;夜半痛醒、汗出怕冷者,加熟附子3g,去半夏、太子参、干姜;乏力短气者,加百合10g。每日1剂。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共206例病人,治愈78例,显效62例,有效47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90.8%。
章进[5]以蒿芩清胆汤为基本方:青蒿10g,黄芩10g,竹茹10g,半夏10g,陈皮6g,生枳壳20g,赤茯苓10g,碧玉散(包)12g。以辨证进行加减:如吐酸、嘈杂则合左金丸或乌贝散;便秘加生大黄等。每日1剂。对照组予吗丁啉10mg,每日三次;丙谷胺0.4g,每日3次。2组均以2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400例,治愈216例,有效147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90.8%。对照组50例,治愈16例,有效1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6.0%。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伏新顺[6]以黄连温胆汤合乌贝散加味,黄连5g,大枣5枚,竹茹10g,枳实10g,清半夏8g,陈皮8g,茯苓15g,炙甘草6g,乌贼骨12g,浙贝母12g,白芨15g,三七粉3g,金钱草20g,内金15g。如证属肝胃气滞者加香附10g、佛手10g疏肝理气;寒邪犯胃者加吴茱萸8g,蒲公英15g;食滞肠胃者加炒麦芽30g、神曲10g和中消导;胃阴亏虚者加玉竹10g、麦冬15g滋阴养胃;脾胃虚寒者,加苍术15g、白寇仁6g温运脾阳等。对照组用熊去氧胆酸50mg,每天2次;吗丁啉10mg,每天2次;硫糖铝1.0g,每天3次。2组均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以比较疗效。
焦玲[7]以加味四逆散加减治疗BRG 54例。基本方:柴胡10g,白芍12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0g,醋延胡索15g,甘草10g。随证加减:脾胃虚者加党参10g,白术10g,山药15g;肝胃不和呃逆者,加代赭石30g、旋覆花10g;泛酸者加乌贼骨15g,煅瓦楞10g;胆胃郁热、口苦者,加龙胆草10g、栀子10g、丹皮10g;胃热炽热者,加生石膏20g;恶心呕吐者加丁香10g、柿蒂10g;食滞胃肠者加莱菔子30g、鸡内金10g、砂仁10g;胃粘膜糜烂者加蒲公英10g、白芨10g。每日一剂,4周为一疗程。结果治愈27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
刘弟贵等[8]以健脾舒肝汤加减治疗BRG 30例。方如下:党参12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5g,山药15g,法半夏10g,枳实10g,砂仁6g,川楝子10g,白芍15g,厚朴10g,旋复花10g,佛手10g,黄连6g,蒲公英25g,大黄7g,甘草5g,大枣10g,干姜5g。对照组予多潘立酮10mg,每日三次;雷尼替丁0.15g,每日2次;硫糖铝片每次2片,每日3次;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2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临床治愈7例,3例;显效9例,5例;有效11例、14例;无效3例、8例;总有效率90%、73.3%。中药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5)。
马敏宁[9]以泻心汤加味治疗BRG 78例。基本方:黄连10g,黄芩10g,大黄5g,厚朴10g,法半夏1g,甘草5g。若郁热甚则加蒲公英;腹胀则加枳壳、佛手;呕逆苦水则加竹茹、藿香、姜半夏;泛酸则加海螵蛸、瓦楞子;久病脾虚则加党参、白术。每日1剂,疗程4—8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结果显效63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6%。中药组治疗有效(P<0.05)。
白中山等[10]以丹栀逍遥散合旋复代赭汤治疗BRG 72例。药物组成:牡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薄荷10g,枳壳10g,白芍药15g,当归15g,白术10g,茯苓10g,黄芩10g,旋复花(包)10g,代赭石30g,半夏10g,川楝子50g,延胡索10g,山楂10g,麦芽10g,丹参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对照组: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口服;吗丁啉10mg,每日3次,饭前30min服用。2组均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44%。
3 辨证分型
胡为斌[11]临床总以健脾和胃、舒肝降胆为治疗原则。拟定基本方:党参20g,茯苓15g,半夏10g,白芍30g,代赭石20g,陈皮10g,木香10g,甘草10g。根据症状、舌脉表现及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5型:脾虚气滞型:加白术15g。脾胃虚寒型:加吴茱萸6g,生姜3片。肝胃不和型:去党参20g,加柴胡15g,枳壳10g,香附10g。脾胃湿热型:加黄连10g,茵陈15g。胃阴不足型:加麦冬10g,乌梅炭6g。该方采取扶土抑木之法,主以健脾和胃,辅以舒肝降胆。方中重用白芍30g以抑肝扶脾缓急止痛。以上述思路,治疗37例患者中治愈28例,好转7例,无效2例,有效率94.6%。
林一梅[12]认为该病病理变化的重点在于脾虚胃弱肝旺,气机升降失调。《内经》有“胁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呕苦”之述。临床以健运脾胃、舒肝理气、利胆和胃为治疗法则。将本病分为3型:肝气犯胃型,症见胃脘胀闷隐痛,连及胁部,以食后明显,嗳气频作,时伴恶心欲吐,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治宜舒肝理气,和胃降逆;方拟柴胡舒肝散加减。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部灼热脾胀,闷痛,心烦易怒,噪杂,口苦口臭,口干,恶心欲吐,便下时稀时干结,苔黄舌红,脉弦数。治宜舒肝泄热,何谓利胆;方用左金丸合化肝煎化裁。脾胃虚弱型,症见上腹部胀闷隐痛,纳差,时伴欲吐,面色少华,神倦乏力,便溏,舌淡苔白,脉迟缓无力。治宜健运脾胃,理气止痛。方用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化裁。
4 结语
综上所述,BRG的发病多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常有化热、化瘀,生湿、生痰等变证。其基本病机多为胃失和降。治疗上基本方多为半夏泻心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温胆汤等加减。本病在辩证分型上,以肝气郁结、胆胃不和为主,治疗原则上多为疏肝利胆和胃。近年来中医治疗有从基本方着手,有从辨证治疗入手,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其独特的疗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无统一的辩证分型标准;而且只有少数研究病例有随访跟踪报道,因此无法确切了解中药组的远期疗效。因此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要使客观数据更加严谨、统一,这样才能使研究更具可靠性、可比性、可重复性;日后研究中还应该加强随访追踪观察,以便了解BRG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抗复发是今后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梅. 一贯煎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 河北中医[J]. 2006, 28(7) : 533
2 田风如. 旋复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4例.河北中医[J]. 2006, 28(6): 441
3 赵克勤.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6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J]. 2006, 15(15): 2047
4 闫英华.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206例. 中医药临床杂志[J]. 2006, 2: 160
5 章进. 蒿芩清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0例. 江苏中医药[J]. 2006, 27(3):65
6 伏新顺. 黄连温胆汤合乌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00例疗效观察. 四川中医[J]. 2006, 24(5):53
7 焦玲. 加味四逆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4例.中医研究[J]. 2006,19(6): 41
8 刘弟贵,谷志优,廖春丰. 健脾舒肝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导报[J]. 2006,12(4): 21
9 马敏宁. 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8例. 河北中医[J]2006, 28(3): 174
10 白中山, 孙换巧. 丹栀逍遥散合旋复代赭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2例. 河北中医[J], 2006,28(11):841
11 胡为斌. 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7例.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 2004, 19(111):58
12 林一梅. 胆汁反流性胃炎辨证分型施治体会. 中医药临床杂志[J]. 2006,18(3):225
(收稿日期:2007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