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沙星诱导对临床耐药菌株主动外排基因转录的影响

来源 :畜牧兽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拟研究环丙沙星诱导对大肠埃希菌临床耐药菌株Y35、J45主动外排基因acrA、acrB、acrD、acrE、acrF、mdtA及外排调控基因marA、robA和soxS 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Y35、J45不同诱导阶段MIC;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Y35、J45及二者诱导至10、20、30代菌株的主动外排及外排调控基因mRNA相对转录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经过30代诱导,环丙沙星对诱导株MIC均增至原来的2倍,达到256μg·mL-1。Y35耐药株诱导至10和30代时,除了mdtA基因外,其他8个基因转录量介于1.2096.07,与未诱导株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acrD基因转录量增加最为明显;至20代时,acrA、acrB、marA与10代诱导株相比,转录量下降,但高于原代菌株转录量;acrE、robA和soxS基因转录量数值介于1.403.81,与未诱导株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J45耐药株至10代时,acrB、acrF基因转录量增加,转录量分别为原代菌株2.76和1.73倍,其他测定基因转录量下降;至20代时,acrA、acrB、acrE、mdtA基因转录量增加显著,分别为原代菌株的15.35、58.89、31.56、36.50倍,差异极显著(P<0.01);至30代时,所有检测基因的转录量均大于原代菌株,acrF基因转录量增加最为明显,是原代菌株的102.54倍。本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环丙沙星诱导,能够使临床耐药株对其MIC值增加,耐药性增强;环丙沙星诱导能促使临床耐药菌株主动外排基因mRNA转录量增加,更强的耐药性可能是由主动外排泵介导产生。
其他文献
目的寻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特征性CT征象,并从影像病理学角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2020年1月26日至2月12日河北省确诊为NCP的40例病人的CT图像,对其72侧肺部,2
高祖谶是西汉时期比较多的谶言之一,高祖谶与西汉政治有着重要联系。多数学者研究谶纬时,都是研究谶纬的思想、文化甚至是科技进行研究的,所用的方法也是宏观研究,而对谶纬里
对未成年人强索他人财物的定性,应根据其主观条件以及客观上的次数、手段、损害程度及其社会影响等具体情况分析其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抢劫、抢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中的
<正> 认为该病之蛋白尿,与脾肾精微下漏相类;其病机,以脾肾气虚为主;辨证,宜分清“标本”;施治,应以扶正固本为主,临床所见,多为虚实互见,故于治“本”方中恰当使用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