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hdceh986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环境保护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历史教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通过教学革新渗透环境意识,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把科学发展观化为自觉行动。
  关键词:历史;环境意识;课改;渗透
  
  环境保护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保证。历史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发挥历史学科特色渗透环境教育,学者对此研究较少,笔者力图对此作一探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并对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一、环境意识在历史中的体现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萌发了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天是什么?天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天人关系的提出。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在哲学上的反映。先民们探讨天与人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和实生物”、“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远古传说中的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预示着解决臭氧层空洞的方案的原始萌芽。面对洪水灾害,大禹“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掌握山川的形势,采取“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的疏导法,取得治水平土的胜利,也给我们提供了管理洪灾的借鉴。
  周太史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什么叫“和”?“和”就是矛盾的均衡与统一。人类自然界之间能“和”,就能“丰长而物归之”,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天人合一”思想渊源较早,在颛顼以前的远古时代就有“神人交通”观念,这是天人合一观的原始形态。 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都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荀子在《天论》中指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他认为自然界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反映了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指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荀子从“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的观点出发,既重视天道又强调人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荀子思想既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也反映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指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达到了古代关于天人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
  古人还通过法律保护自然,认识到在发展经济时如果忽视了自然界的反作用,必然会受到惩罚。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秦昭王四十五年到秦始皇三十年的秦简。这些自然保护律文集中在《田律》中,它的内容广泛,包括动物、植物、河流等。它还划定了自然保护区称为“禁苑”,视自然保护与农业并重。秦《田律》可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自然保护法典。
  祖先们还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如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翰开启生态农业的萌芽。
  
  二、教学:“润物细无声”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态史教育。结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情结。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课堂上结合知识点的教学,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写环保小论文,例题讲评,社会调查和考查等构建知识体系。试举几例:
   (一)结合知识点发散思维
  我国自古以农为本,讲述农业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封建社会前期的农业文明是以环境的失衡为代价的。
  历史上黄河和长江常发生洪灾,《诗经》中所说的“葱葱树木,幽幽流水”的黄河改道缺口不断,汉武帝时就有了治黄的记载。
  而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迁及北民南迁使南方人地矛盾凸显。在平原地带缺少耕地时,将目光投向山地与湖滩,开始了大规模的围垦江湖为主的造田运动。山区开辟为梯田,唐代刘禹锡的“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温庭筠的“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这里就隐含着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况。宋代“苏湖熟,天下足”,江浙圩田剧增,例如南宋江南东路建康府溧水县圩田占全县农地总面积的98%。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环境进一步恶化,尤其是清朝“摊丁入亩”使人口由17世纪的约1.5亿猛增到18世纪中叶的3亿,产生了流民大军。流民进入山区,伐木、造纸、烧炭。北方的秦岭、大巴,南方的浙西、闽西、赣南、湘西等山区大批原始森林被毁,引起长江各支流水土流失加重,下流河道淤浅而成的滩洲又被垦成圩田,与水争地。建国初有湖泊面积28859平方公里,目前只有20134平方公里。湖区蓄水面积减少,减弱了对洪水的自然调节功能,“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围湖造田、毁林开垦等对土地掠夺性使用的生产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1998年长江洪灾就是深刻的教训。
  为防洪灌溉,历代注意水利工程兴修,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治淮及兴修长江大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说明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才是使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典型例题
  环保问题是近年来高考中常见的内容,如1998、1999、2000年高校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分别考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问题、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问题、农药污染与治理问题。教师可举一些相关的材料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中国古代史试题中,常见下列这样一个典型例题:
  材料一: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川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二: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后也。”
  材料三: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材料四:汉淮南王刘安说;“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稿,夏取果萌,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令用,死无转尸。”
  据材料回答:
  1.关于环境保护,管仲和荀子提出怎样主张?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3.刘安思想与管仲荀子相比有何新发展?
  4.你从中得到怎样启示?
  通过典型例题发散思维,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课堂讨论
  讲到工业革命,让学生讨论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学生提出,工业革命出现了城市化浪潮,带来了如城市拥挤、挤占耕地、水污染等问题。采用了煤、石油等燃料的机器广泛使用,释放出二氧化硫等大量废气,伦敦成为“雾都”,城市变成“热岛”,出现臭氧层空洞和温室效应,引发尼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讲到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它加快日本无条件投降,可核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学生举例还有如切尔诺贝利事件、科索沃的贫铀弹,从而增强和平利用核能意识。
  讲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工业转型,把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国外,意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经济建设绝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给子孙后代留一片纯净的天空。
  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结合历史课中的屯田垦荒、人口迁移、黄河泛滥、丝绸之路衰落等内容,认识到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把生态建设摆在重要地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在分析经济发展时要考虑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利用图片、多媒体等素材拓宽知识面。通过组织学生调查、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历史课堂教学既要突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又要突出历史学科特色,学以致用,从知识型、应试型向能力型、素质型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就涉及到的历史知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破思维定势,渗透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环保是每个人的责任,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决不能靠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在历史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把能力和素质培养落到实处,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觉的行动中去。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实现《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是历史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而忽略了“发现”和“探索”,从而影响了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以动手实践的机会、自主探索的机会以及合作交流的时空,凸现学生的发现意识、探索意识和主体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途
如何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胡锦涛此次考察的一个重点。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要使学生养成习惯,无论学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看作一种思想过程。”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自己的习作也是作文讲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或手段。教学过程一定要为学生主动参与而设计,在批阅学生习作时我们完全可以“偷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相互批阅。笔者在教学中有一些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初尝互批,
高中生物是一门以生命为内容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指通过课堂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分辨善恶是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