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具有“新、实、精”三大特点。如何认识这三个特点?本文作者畅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 特点体会
众所周知,21世紀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优胜劣汰,不可避免,自然形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竞争的内容丰富,涉及的面积广泛,但竞争的实质或核心就是一个,归根到底,那就是人才的竞争。新一轮的化学课程改革从适应这一竞争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原来的化学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新课程公布之后,得到广大化学老师的一致认同并积极配合,通过实践探索,心中感受良深,其教学也受益匪浅。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挑战: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认识新教材,实践运用新教材。在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曾有过迷惑,遇到问题,并对问题与迷惑做过深层的思考。通过学习新课程,问题迎刃而解,迷惑得到解决,眼前一片光明。觉得新教材编得好,有特点,可用“新、实、精”三个字来概括总结。
一、“新”从三个方面突出
1. 从形式上看:新教材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如“家庭小实验”的编排,就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感觉: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毅力和信心。
3.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如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对合成氨的前景展望等。总之,教材处处,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新教材中,编者设置了较多的讨论题和生活观察题,从中折射出不少的新知识和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我“充电”意识,以便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己,扩大视野。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重任,端正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二、“实”由四个方面表现
绪言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让学生既明白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二是加强学习中的科指导;三是穿插了一些家庭小实验,增加实践性,激发趣味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四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对学生渗透德育,拉近了师生和化学课的距离。因而,老师教得踏实,学生学得开心,让“化学”两字深深地扎根在学生心里。
三、“精”得合情合理
所谓“精”,它是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如高第一册的课程,就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并有机地使它与初中化学的内容衔接起来。再如“电解质”内容编排在高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与初中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进行衔接,使初、高中的化学知识一步一个台阶,顺其自然,以降低跨度,缩小难度,顺理成章,克服了旧教材在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就学习Cl2水、NH3水成分时所带来的弊病,即很难说明为什么Cl2水中有H 、ClO-、HClO分子。在此基础上,在高二册的第二章引入化学平衡,第三章又引入电离平衡。这种编排的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就容易得多,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方法,使教材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知识的深浅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那么,如何用好化学新教材呢?笔者认为,要用好新教材,老师就要认真地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1. 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老师应在领会课改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观念,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学法的指导,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2. 把握好深广度:要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充进去教学,如果不把握好这一点,就容易把重、难点转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 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4. 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对实验教学进行了强化,提醒教师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如高二册第一章第一节NH3的实验室制法,有关NH3的收集方法,新教材在教法上就对它作了一定的调整,即以讨论题形式对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放置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的棉花应该用什么溶液来浸湿?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结合实际,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 学生的环保意识。
5.适当放手学生。笔者认为,有些演示实验,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定学生完成,再由其他同学给他指出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 特点体会
众所周知,21世紀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优胜劣汰,不可避免,自然形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竞争的内容丰富,涉及的面积广泛,但竞争的实质或核心就是一个,归根到底,那就是人才的竞争。新一轮的化学课程改革从适应这一竞争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原来的化学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新课程公布之后,得到广大化学老师的一致认同并积极配合,通过实践探索,心中感受良深,其教学也受益匪浅。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挑战: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认识新教材,实践运用新教材。在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曾有过迷惑,遇到问题,并对问题与迷惑做过深层的思考。通过学习新课程,问题迎刃而解,迷惑得到解决,眼前一片光明。觉得新教材编得好,有特点,可用“新、实、精”三个字来概括总结。
一、“新”从三个方面突出
1. 从形式上看:新教材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如“家庭小实验”的编排,就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感觉: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毅力和信心。
3.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如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对合成氨的前景展望等。总之,教材处处,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新教材中,编者设置了较多的讨论题和生活观察题,从中折射出不少的新知识和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我“充电”意识,以便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己,扩大视野。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重任,端正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二、“实”由四个方面表现
绪言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让学生既明白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二是加强学习中的科指导;三是穿插了一些家庭小实验,增加实践性,激发趣味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四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对学生渗透德育,拉近了师生和化学课的距离。因而,老师教得踏实,学生学得开心,让“化学”两字深深地扎根在学生心里。
三、“精”得合情合理
所谓“精”,它是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如高第一册的课程,就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并有机地使它与初中化学的内容衔接起来。再如“电解质”内容编排在高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与初中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进行衔接,使初、高中的化学知识一步一个台阶,顺其自然,以降低跨度,缩小难度,顺理成章,克服了旧教材在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就学习Cl2水、NH3水成分时所带来的弊病,即很难说明为什么Cl2水中有H 、ClO-、HClO分子。在此基础上,在高二册的第二章引入化学平衡,第三章又引入电离平衡。这种编排的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就容易得多,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方法,使教材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知识的深浅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那么,如何用好化学新教材呢?笔者认为,要用好新教材,老师就要认真地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1. 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老师应在领会课改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观念,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学法的指导,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2. 把握好深广度:要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充进去教学,如果不把握好这一点,就容易把重、难点转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 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4. 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对实验教学进行了强化,提醒教师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如高二册第一章第一节NH3的实验室制法,有关NH3的收集方法,新教材在教法上就对它作了一定的调整,即以讨论题形式对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放置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的棉花应该用什么溶液来浸湿?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结合实际,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 学生的环保意识。
5.适当放手学生。笔者认为,有些演示实验,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定学生完成,再由其他同学给他指出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