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短篇)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biao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蛛网般密布的地下轨道里,每个人都拥有一条线段。两个站牌。小钟喜欢这条新的地铁线。从站台漏下去的风贴着车皮呼啸。在呼啸声里,城市往四面八方开去。无尽地向外延展。人群像微小的细胞,生产,自新,聚合,分裂,在管道里被输送,秉持伟大的潜能让高于地面的机器运转。
  小钟住在城市北边一座塔楼的高层。大自然的声音被空气削弱了。这座住宅处在飞机夜航的航线上,当他结束一天的工作躺进床上时,能听到低沉的轰鸣声按严格的频率朝他驶来。他算过时间,这个方向的航班,从停机坪到跑道,每两分钟起飞一架,凌空后五分钟越过楼顶。几乎每个晚上,他都听着渐变的声音入睡。遥远的,迫近的,又变得遥远。他听着绵延的声音,想象那些巨大的引擎彻底消失在天际线。一些晚上,他会在计数中睡着,醒来后嘴边还停留一个数字,他会琢磨这数字直到打卡上班。他每天六点半起床,简单的拉伸与早餐后,八点准时乘地铁上班。
  和他以前的通勤线路不同,这趟列车一出城市中心就会驶出地面。车体探出地面的瞬间,两侧同时亮起来,畅快如海豚跃出水面的一次呼吸。列车驶出地面后,不久就上了高架桥。他搬过三次家,换过三次站牌和通勤线路:全然不同的方位,不同的站前广场,不同的月台设计。但他能很快适应这类改变,他的方位感很好,走过一次他就会记得。小钟在一所互联网公司做VR产品设计,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给人更加真实的沉浸感。
  在小张搬进来之前,他没想过自己会和另一个人生活得如此融洽。小张是一家影视公司的编剧,这份工作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用打卡签到。除了公司开剧本会,大多数时间她都宅在家里。房子布置得十分简约,让面积不大的两居室看起来非常空旷。她说,不能太满,要给思维留空间。他们是一对不大寻常的情侣,生活中看去更像室友,像同事,多数时候像两个第一天认识的人。他们用“小张”、“小钟”互称对方。
  小张早晨会坐在阳台工作,楼层高,没有遮挡物,可以看着城市北郊慢慢忙碌起来。她每天推进五千字剧本,在午餐前完成。这已经成为她的职业习惯。下午是她自己的时间,看书,拉片,喝酒,偶尔会朋友。她存的酒品种丰富,国际品牌白兰地和小县城自酿二锅头她都藏,喝酒不挑,六分就停。小张是个有趣的人。她初中时背过《地图手册》和《新华字典》,有一套巩固记忆的方法,比如说起高加索山脉,她能从中生代的阿尔卑斯运动讲到阿塞拜疆的滑雪场,她的大脑似乎有个三维调度室,能迅速又准确地对应那些了不起的方向和数字。小张喜欢抛出令人一头雾水的文字游戏,恰好小钟乐在其中。比如,切菜时小张会突然停下来问小钟,北纬19西经99?她会狡黠地将小钟拦在家门口,三个日是晶,三个目是什么?就像家长考小孩乘法口诀,时间一久小钟就能迅速反应并对答如流:墨西哥城;m——ò——mò,瞐,美的样子。小钟会有点得意地对朋友抱怨,他说小张正在他的脑袋里面绘地图。
  如果不发生什么变故,小钟和小张可以一直这样生活下去。可能会多搬几次家,但房子总能租到的;虽然没法在城市里感受亲情的围绕,但吃喝总是不差的,稍加营造,烟火气也能有一点。各怀心事的人穿梭在四面墙壁里外,需要他们和别人打交道的事情越来越少,尤其是小张,活着对她而言是非常单纯的一件事。他们知道,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们非常努力也只能维持住生活表面的一层和气。
  小张最近在阅读西蒙娜·薇依的《重负与神恩》,她照常迷恋这种对话。对她而言,这种阅读是真正的交谈。现实生活中她的话不多,除小钟之外她没有几个可以对话的朋友。她情绪的丰硕与满足都来自这种深入却面朝虚空的“交谈”,她颅内的宇宙常常延展到不被常人理解的疆域,她喜欢和那些有着原创见解的人围坐一桌吃超现实的粮食。她自己并未察觉这种迷恋,以及她无声无息所践行着的对物的摆脱。薇依尝试论述神秘主义信仰观点的部分,连接到她多年对于自身信仰一些异见的痛苦思索,那正是她苦苦求诸言语表述而未能得偿的。她曾经为自己的观念辩解过,可但凡说出口,连自己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叛逆者的谬论。而这段时间,她感受到一种强有力的回应朝她来了。这种闪光时刻在她过去阅读、观影的时候也常会出现,正是这些获得让她觉得自己过得不错。
  一直对生活维持思想,是她周围许多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之一。仅听上去,就知道是一件丝毫没有物质生产力的苦差事。曾经为了辨认,她尝试给新认识的朋友说一点自己真实的想法,朋友听后几乎都会反问,“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她这种寻求沟通的积极性,在夏侯之后就中止了。两年前,在一个室内音乐会上,她认识了大提琴演奏员夏侯,一个刚从香港转德国求学后回国的青年。夏侯能娴熟地演奏巴赫的六组无伴奏组曲,琴声中,他低垂的眼角散发出巨大的吸引力,俨然一个严肃的终身浪漫主义者。熟悉起来后,夏侯常邀约她去看乐团彩排,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去。夏侯每天练琴到凌晨,毫不懈怠。收琴前他会用手机录一段晚安曲发给小张。小张开始对这种美的互动产生了期许。但逐渐,她发现无论夏侯多么勤奋,对他而言拉大提琴就是拉大提琴,休止符、断音、附点就是休止符、断音、附点,不会产生任何超乎本身的意义。“像汉字之于文学,音符是音乐世界的通行符号,每个音符长短不同,连起来形成变幻的旋律,但又是一种严苛规则内的自由。你想过用音符的长短去标示时间吗?想象一个钟表,我们如何用音符替换掉罗马数字?时间在音乐里最纯然了,还有什么艺术表演的实际时间和艺术时间永恒一致呢?你看,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5分11秒就是5分11秒,不能从夏天到秋天,也不能像电影一秒切换十年就過去了。这样,时间反过来也成了乐曲的代号。”她看着夏侯的眼睛,在探求某种回应,“你技术这么好了,只局限在技术里简直就是浪费。”她说完,看到夏侯一脸愕然,日式竹筷悬在半空,不知如何接下去。非常准确地,他说出了那一句:“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
  小张将这一段故事告诉过小钟,说那时候太幼稚,总是将期许看得过高,尤其是自认美的东西,受不了它有一点不如意。小钟开玩笑说,如果当时夏侯对答如流,讲出一番见解,那后来就没自己什么事儿了。他说,谢夏侯小友不答之恩。   她从瑜伽馆出来时,异常的黑暗占领了街道,雨要来了。歇班后的商贸楼晦暗地立在身侧,造成一定压迫感。闪电落下来时,世界得以露出一次苍白的原形。在她等红绿灯时开始打雷了,每一次雷声起,不知藏在何处的狗就会同时叫起来。行人很安静,好像屏气凝神可以让雨来得慢些。若有似无的雨水开始落在小张身上,蝉在作雨前的挣扎,节奏单一的齐鸣比装修钻孔更让人难以接受。除了大自然的声音,四周落幕般安静。雨骤然变大,小张两手握着伞,已经寻不到一处高地可以不用将脚踩进水里。小张走到单元门口,没有立刻上去。她站在厅檐下,长久地听着。此时,蝉已经安静了。
  她在那里站了一刻钟。
  小钟从门口递给她毛巾。她的发髻松散地落在肩上,被雨打湿的地方在暖色的光里看上去热气腾腾。
  “小钟,就在刚刚,我发现一件事。”她说。
  “你说。”
  “就这一两年里,你注意过自己的想象力吗?”她反问道。
  小钟从茶叶桶里拨出滇红,瓷白色的煮茶器已经预热好了。想象力?小钟靠进沙发里,将落地灯调亮了些。他想到夜晚。那些巨大的机翼每晚从他梦境里飞越,暗蓝色里透出的光在机身上绘出一道弧线。他的睡梦跟着那些组合精确的机械零件一起跨越晨昏线。然后知足地醒来,去搭乘一辆穿越森林的地铁。他想到列车从地下探出头的一个瞬间,好多事情就是在这种时刻想清楚的。车厢外的LED广告屏永远在快速翻篇,好像无数念头在更替,开头却没有后续。风的呼啸声让他镇定,像一块醒脑的薄荷糖。另外,他想,自己的工作也很需要想象力。小钟最近在做的项目就是在3D虚拟空间中优化一组梵高的绘画,一种技术意义上的“复活”。除了梵高,另外几幅画也让他记忆深刻,有达利的《米勒〈晚祷〉之考古学回忆》,勃鲁盖尔的《反叛天使的堕落》,还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水正沸腾。小张从卧室出来,换了件粉色居家服。
  “茶好了,喝点。”他倒好茶,拿出蜂蜜罐,示意小张等水凉一些再加,“确实没注意过这个,好像还行,可就是围绕着自己从早到晚的所见打转。还真是, 想象力已经被每天看到的东西包围了。”小钟还没说完话,他就听到第一架飞机飞过去的轰鸣声。夜晚来临了。
  “我刚才真的有点疑惑。”小张端来两杯朗姆酒,她要把练瑜伽时发生的事情告诉小钟。
  这是小张上的第一节瑜伽课。她很开心这个平价瑜伽班的老师只是教教动作,不会跟学员们讲帕坦伽利,讲“梵我合一”,甚至连瑜伽派别分类的区别也不去讲。这正是她需要的。仅仅是肢体的舒展,她不想在这个时候还要输入信息。课程结束前照例有一个休息术环节。她像其他人那样平躺在地面,放松身体。
  学员们,现在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将意念集中在四肢,动一动手指。
  她将涣散的感觉重新回聚指尖,跟随似有似无的音乐点地。教室里的光源已全部被掐灭。她的身体正酥软下去,她失去了几秒钟(或许几分钟)意识,忽地大醒。
  现在,想象自己躺在一片草地上。风正拂过你的身体。
  四周很安静,她正在幻想一片绿草地。广阔的,有细节的,动态的,有水分的湿的画面。她想要自己躺在这样的草地上。但当她想象那些细小的部分时,不同细节像四散的气泡,难以凑进同一幅画面。稍息片刻,她眼前極其自然地铺开一个画面,是电影《年轻气盛》里的一个场景:高山疗养院的草场边缘飘来温泉池蒸发的水汽,衰老的指挥家弗雷德坐在广阔天地之中,眼前是瑞士山区最纯净的芳草地,近处的草叶清晰可辨,远处的模糊成露水一样晶莹的小白点。牛和羊在安闲地吃草。他举起那只威严到不容迟疑的指挥家的手,往空气里轻轻一拨,牛铃铛随即受命在风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咩——哞——绵羊和牛群发出远近不一的叫声。晃动牛铃铛的风同时拂过青草,拂过指挥家,也拂过此时躺在地上的她。她感到舒畅极了。
  你从头到脚都得到完全的放松,你的身体变得比羽毛还轻,轻落在漂浮的云朵上,慢慢下沉。你依然保持着对身体的警觉和感知,你是醒着的,是清醒的。你的整个身体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这光芒充盈了你的气息,渗透了你的躯体。你看到平静的海面。你感到整个躯体充满了元气。
  跟随着瑜伽老师的指引,她感觉自己进入到《大师与玛格丽特》第二十一章:飞翔。瞬间从街顶上飞越过去——她知道在城市上空飞翔必须多加小心。月光透过松林,周围全是发着银光的灌木丛。峭壁下面,雾气正在升腾。她看到一条盈光融融的河流,没由来的激情促使她一头朝河中扎去。水面周围,献祭仪式般的篝火燃烧正旺,她被金红色的火光包裹着,在光消失的过程里她开始预谋下一次飞翔。她此时就是骑着飞刷的玛格丽特,是清醒的,狂欢的,不知疲倦的,一个将被撒旦奉为上宾的女人。
  (音乐停止了)此刻的海面如此平静,犹如一面清澈的明镜,没有一丝瑕疵,幻想我们的生活没有一丝波澜。天籁般的音乐从天边传来,干净的音色与旋律环绕在我们周围,将我们带向一个毫无烦恼的世界。
  整条街道的墙壁都掉光了漆。五六个,或许是七八个人,跟随钢琴声走进一间教堂。跨过门廊时,他们在胸口划着十字。这些不速之客被遣返了。当旧琴键上一双瘦弱的手重新开始弹奏,钢琴不再发出声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教堂穹顶,从颅内,从未知的地方传来的乐章。这声音越过修女崭新的头纱,径直跟随重新走上街道的那些贫穷的笨蛋们。修女抬起头,“它在离开”,“音乐在离开”。他们继续推着那辆旧得不能再旧的车返回家园。几个人抬起头,好像望见音乐正从空旷处走来,声音越来越宏亮,整片天空都是。他们继续走,只有拉扎罗站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他无措于这样的音乐,只是长久地站着。
  瑜伽老师打开教室的灯。学员们一个个起身,小张意识到自己还延宕在电影《幸福的拉扎罗》最后的场景里。身体的确在过程中得到莫大放松,但与此同时她觉得什么东西很奇怪,又不知道怎么去描述这种奇怪。
  她细致地向小钟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和她的那些画面。
  “你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了吗?”她问。   “有什么问题吗?听上去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走在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在楼下,我突然明白奇怪在哪里了。想象力。”水在煮茶器中沸腾。她往杯中添了热茶。从一片草地开始,她靠想象绘出一幅原创画面似乎变得极为艰难,反而,她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里面的画面会自觉地不费吹灰之力地铺开。不仅是画面,还有情绪,有一种穿透物理距离的共情贯穿始终,她看到了那些景观,要命的是她感受到了。“你想想看,小时候幻想草原和海,或者其他任何一种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是从无到有地去想,而且自然地就会坚信海就是自己想到的那个样子。”
  “你这么一说,确实,再没想过这事了。”小钟说。
  “我们逐渐被现实所见和获得的信息攻占了。声音,线条,色彩,态,形,符号等所有传达经验的东西,充斥我们的五官,我们已经习惯在虚拟世界审美。这可能就是习得的副作用,获得知识这件事大概也是两面的,文明病就是它的阴影。”她接着说,“引用成了少不了的表达方式。像谁谁谁所说……像某某本书中所写……像某某电影中的某一幕,好像他人的表达才能澄清自己。”
  “确实,可能人都期待能得到呼应。对于原创语言的不自信,好像那样说服力和可信度就降低了。”小钟说。
  “认识到这个问题,心情还蛮复杂的,又能怎么改变一下呢。”小张停下来,牵着小钟走到窗前,“这本来就是一个被解释的世界。”通明的主干道像夜色里的太阳,一条蜿蜒的光源,贴着地表进行不间歇的人间烟火聚变,然后向上再向上散发它的光和热,越来越薄弱,到他们所在的高度已显得清冷。望着眼前独属于城市夜晚上空的灰白,他们紧紧靠在一起。这是一个晴朗的夜,即使午夜临近,云的形状依然清晰可见。漂浮的水雾正在从容地聚拢。
  “至少你是真的。”
  “如果你只需关一道程序,我就消失了呢?”
  “快别说了。写完这部剧,你休息一阵子吧。”
  午后,小张顶着立秋后倾巢的炎热,去一个当代艺术馆看毕加索的画展。很早前她就在网上订好了票。她走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大道上,两侧的空間被咖啡馆、画廊和书店占满,绿化带不多,几棵有年份的槐树区分开功能区。上一次来这里已是八年前,那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废弃的电子工业老厂区的模样,几家艺术展厅开在金属气味浓郁的管道之间,颇具工业审美。现在,即使包豪斯风格已经被大规模入驻的餐饮业冲淡了,但一些老厂房依旧保持旧风格,墙上的涂鸦被一层层覆盖,进行再创作。经济改革的产物,看着一面满是锈斑的铁皮墙,她心想自己的存在方式也是如此,影视“手艺人”就是新社会关系下诞生的“宁馨儿”。
  得知毕加索的画要来中国展出,她为此兴奋了很久。她并不是多喜欢毕加索,只是出于一种对“真迹”的紧张,好像这将会是她唯一一次近距离直视毕加索的机会。下过雨,路面还未干透,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水滩,大一些的能倒映出建筑颜色,看上去像折光的玻璃。十字路口处有一个小型石雕喷泉,大理石围出圆形的水池,水很清澈,站近些可以感受到水点儿铺在汗毛上的轻。她要去的艺术馆非常显眼,海报足有整面墙壁高,上面印的是毕加索二十五岁时的自画像。
  “十几岁前,天然不知道害怕,根本不知道人是要为一些东西感到恐惧的。我出生在国境线附近的一个村庄,小孩子总是很奇怪地没有热情。就像,怎么说,当小孩的时候就学会辩证地看一切,很容易平静。反而是步入中年后,人们开始喜欢享乐,变着法地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忙完体力活的人会聚起来。点上火,跳舞,唱歌,喝酒,疯疯癫癫的。所以在我眼里,包括父母在内的成年人都是有些傻乎乎的人,大人总是开心的,毫无攻击性。有时候,我还会鄙夷他们为了农乐舞勒紧腰带省出一套新衣服。那个漫长的时期,父权对我毫无压迫,因为我觉得他跳起舞来很笨拙。也完全没有尊老意识,在我们那里,年龄和辈分就只是说明这个人他年龄大一点。整个童年洒脱极了。因为我有一个固定的认识,成年人就是有些笨的人。差不多也是那几年,我沉溺在县城唯一的书店,读了很多书。你们可能想不到,就在那个连社会运动都到不了的偏僻之地,那样一家小书店里竟然有《浮士德》一两本,有《史记》、《庄子》,一些英文读本,还有一本略微残损的《国富论》。”
  说话的是一个上了年龄的女人,她在咖啡馆露天桌的一边,两侧坐了七八个人。她说话语调很坚定,是那种充斥女性魅力的浑厚。小张被这个声音吸引了。咖啡馆门前立着一个易拉宝,上面印着讲座信息和简介。顶尖高校文学博士,极度成功的女商人,转行做策展后也有漂亮的成绩。这位女士——她本来想说“妇人”,但又觉得不妥——一头白发,一件民族风情的长裙,头发贴着头皮梳向脑后,卷成一个平滑的发髻。大约六十岁出头,消瘦而挺拔。小张点单时,服务生告诉她四点之前的酒水那位女士包了。她了解到,本来是咖啡店办的午后沙龙,见来人不多,那位女士就干脆请大家一起喝酒。
  小张从来没想过,会在一个下过雨的午后,听人讲完她的一生。十六岁考上大学,恋爱,被骗婚,生子,离散,博士毕业,下海经商,抚养儿子,账户被冻结,生意转圜,半退休,策展,交友,喝酒。像作家讲述她笔下的小说人物一样,她平静地向陌生人诉说着自己的人生。在她的故事里,讲潦倒和富有是同样平淡的语气,“都是让时间过去,都算数。”说到时间,停顿了很久。漫长的间歇中她抬头望着对面的建筑,又或者是两栋建筑之间的天空。纸烟在她的指尖燃到尽头,烟灰折断在桌上。小张一直盯着这个女人,她感受到一种美丽的犹疑,神秘,寂静。像是生命的一个大气口,一次深呼吸。这种空隙中的孤独感是无关年龄的,也没有定律,就是会这样突然跑出来。
  “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她又开始了讲述。
  空气湿润,在偏西的光照里,行人的步履也变慢了。一天就快结束,不用争抢时间了。小张一直坐在那里,听她讲完了故事,也许这就是她人生开始前本就想讲的故事,她恰巧完成了。总要有点幽默的,最后,她摸着自己的脖颈,“你们问我怎么保养?我从来不整容,多喝点酒,多喝白酒什么就都好了。”   在她的鼓动下,在座的陌生人开始互相交换自己的经历;即使诉说完,彼此还是陌生人。人终究只是在和自己对话,她想。复述自己,并倾听自己多么必要。小张由衷地为眼前这些人和自己感到开心。错过画展的最后入馆时间,可她心情很好。巷子里的小画廊挂满了不知名画家出售的画,她全都认真看了一遍。
  小钟下班回家时,小张正在黑暗中用投影仪看侯麦的电影《双姝奇缘》。
  “毕加索怎么样?”
  “没看成,改天再去。”小张将电影暂停,画面正定格在午夜的蓝色时分。
  “你不是很想看吗?连周末都等不了。”
  “听一个人讲故事耽误了时间。”
  “新朋友?”
  “不是。一个有点传奇的女人。我一直坐在她旁边,她并不知道。”小张说,“你今天怎么样?有突破吗?”
  小钟打开门厅的小灯,看到一叠卷起来的画片。“这是什么?”
  “从一个小店淘的,也没想到做什么用。”
  这里面有清供拓片,有字帖,还有埃德加·德加著名的芭蕾舞女,印制很精细,灯光下会泛出油墨的光泽。他抽出其中一张端详了很久,将那幅画朝小张撑开,“这张就是我正在处理的画!”
  小钟手里举着勃鲁盖尔的《反叛天使的堕落》。
  “怎么样?成了吗?”
  “还真是,”他把画又转向自己,“每一个天使都是可怕的。”
  “问题是什么?”
  “绘制和场景动画其实已经成了,就总觉得哪里怪怪的,真实感差一点。”
  他把买给第二天的早餐放进冰箱后,倚在冰箱门上望着盘坐在黑暗里的小张。一阵难以抵抗的倦意,连加四天班,他已经很累了。
  “我能枕你腿上躺一会吗?”
  小钟枕在小张的腿上,他蜷缩的身形像个单薄的小孩。每次工作累了,他都喜欢这样躺着。躺在小张的腿上时他会觉得自己生活在雨林里,有充足的光照,雨水,森林,野生動物,还有环绕四周的安全感。小张一只手放在小钟的后背,轻轻地拍打,双眼仍聚焦在电影上。“我们已经是愚蠢的大人了。”电影很安静,几乎只有两个女人在对话。寂静之中,他听到了熟悉的轰鸣声,遥远的,迫近的,又变得遥远。听到这个声音,他无比安心。这个声音好像在说:欢迎来到小钟的世界。这个声音让他真实。回航。他意识到,这个声音也可能是回航,去和来的声音变化是一样的。他愉悦地翻了个身。
  突然,小张暂停了电影,用胳膊肘晃他。
  “虽然挺无语的,但你有没有想过‘天使是雨后过来的’[1]。”
  小钟坐了起来。
  “你把那些背景音乐全部撤掉,加进去雨声、风声、振翅的声音,再加进去沉默、微弱或急促呼吸,加进去那些所谓正义感的声音。在梵高的画中加入敲门声、马车驶过水坑的声音,加入笑声,加入麦子被风折断的声响,还有烟斗中烟丝燃烧的声音,水倒入杯中的声音。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寂静。寂静让一切真实。”她想到下午广场中央那个女人漫长的沉默,让她这一生合理了。
  黑暗中,小钟的瞳孔内逐渐泛起星辰般的光泽。他看着小张说话的样子,下唇抿动,右肩膀微微抬起,眉心的一次集中,脸颊微微偏向他。他又一次躺下去,两只胳膊环抱住小张的腰,把头埋进她的腹部。
  “你可以试试。”小张说,“可是解决了你的困惑,我的困惑要怎么办啊?”
  “我也给你开药方。”
  “药方是什么?”她笑着揉乱小钟的头发。
  他闭上眼,感觉自己就要睡去了。突然,他想到地铁探出地面的瞬间。他深呼一口气:
  “药方是和海豚一起跃出水面。”
  注释:
  [1] 出自威廉·特雷弗短篇小说《雨后》。
其他文献
一  一天早上,法图老汉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的时间变宽了:“现在,他觉得一切都踏实了,地面上的一切好像被一个巨大透明的手掌捂住,不能动弹,不能旁枝斜出。时间也比从前更宽阔,一天之内他可以做很多事,似乎每天至少有三十六个小时。”  请原谅我使用了这样一个略显俗套、充满碰瓷儿精神的仿卡夫卡式开头。卡夫卡以其石破天惊的方式,打开了一扇现代体验书写的文学大门。多少年来太多太多的诠释者和追随者们都无法绕过
期刊
山神庙孤立在沟壑边  仿佛春风试图消解那灰色的空寂  雪上印着野雉精致的爪印  这些神秘的符号,如同羽毛在大雪中倏忽一闪  墨绿的微光,一次闪电般的心悸  它们那么精确,恰如神咒  早已渗入冬麦脆白的根须,也渗入  长眠地下的先人的记忆  ——那无边的  空茫的記忆
期刊
1  白枣的叶子最先坠落。九月时,这椭圆状的叶子渐失光泽,呈现淡淡的黄晕。不知不觉中,地砖上、花盆里出现了几瓣枯黄的叶子。起先还以为是台风影响所致,但后来一片片地掉落下来,枝丫上只悬挂几片失色的叶子,才感觉秋天真正地来临了。  2  一早下庭院,突见种植莲花的瓷缸里已结上薄薄的冰,一阵惊喜。这是早春里的第一次结冰,透亮,明晰。轻轻拿手指一按,圆形的冰盖轻盈地往下沉,底下的水便漫上来。不忍心让冰面过
期刊
那空明之境重现了什么?  苍黑的断砖残石,沉入水底的柳叶、银杏叶  黑色的树枝,以及来自人间的隐秘尘埃  水面的金黄昭示它们曾经受  极具耐心的时光之吻——丰润如无边细雨  而属于过往及其人物的纷繁叙事  (他们坐着画舫从这水上驶过  或曾在水边凝神),他们的忧虑、感慨,乃至磐石般的信念  恒久动人的爱情,如今均已被荡平  那无情的涟漪,仿若古老的风用难以置信的毅力  磨石成镜——一面绝对的冷峻的
期刊
没有人见证接连落在皇甫山麓的雪。只是倏然出现一片白色大地,冬日的荒芜被遮掩了。暴风雪挑选了夜晚。在夜晚,风轰隆隆地吹袭一切,雪从西北方向而来,将山地褶皱带与丘陵区一一抚平。一年里只有这个时刻,世界是平的。水雾不断从发电厂的双曲线冷却塔中涌出,慢吞吞地挪动。粗矮的塔身伫立在河岸上。唯一流经此处的河流已枯竭多年,但没有人会从河床上直接走过,就像河流还有动静一样,所有人都选择过桥。从桥上望去,雪簌簌在下
期刊
“乔乔,你什么时候结婚啊?”  “奶奶,我不打算结婚。”  “你什么时候生个小孩儿,奶奶好放心啊?”  “奶奶我不生孩子。”  “你不生孩子将来可怎么过?奶奶死了以后,看不见了可怎么办啊?”  “奶奶,我努力赚钱。等你死了以后,我先把你冷冻保存了,然后再去美国,提取你的基因,克隆出一个你,和你一模一样!把她从小带大,让她过上最好的生活,再也不用吃你吃过的那些苦,你就能再活五百年了!”  “你放屁啊
期刊
仿佛一群死者,它们曾经沉重而杂沓的步履  那些神秘的咒语——如你我宿命  铅灰色的天空低压在山野的荒木之上  存在的奥义令人感到空气稀薄  但那最终的睡眠,将使我脫离一切:甜蜜与苦厄,阳光与黑暗  一如一粒微尘的旋风,将倏然  沉入流光的河底  唯有寂灭,在我们头顶闪耀
期刊
霜雾弥漫如污浊的烟尘  一个寒冬的午夜,在苏州街  我见到了一个可怜的乞食者,他没有腿脚  四只小轮和一块看不清颜色的木板  构成的小板车载着他,使他略高于大地  他手里拿着两根短木棍  如同雪杖,嗒嗒地敲击着冰雪路面  那沉闷的敲击,仿佛谁施舍的吝啬的允许  一次又一次携他前行,黑暗一般  沉重,死亡一般輕忽  木板两侧挂着一只肮脏的塑料水瓶  一只干瘪的蛇皮袋子,以及一只洋瓷饭缸  ——这生活
期刊
“一旦你尝试过飞翔,你将再也无法将目光从天空转移。因为你曾到我那里,那里有你向往的梦想。”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由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 Company)、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CAFA Visual Art Innovation Institute)、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首次联合推出的科技艺术大展《未来演化:我们的共享
期刊
书籍的神秘森林,这深奥的太空  捕风的人迷失在旷野  他坚信:每一片荒原的无尽处  都隐藏着某种精确的秘密  它们暗合神意,它们  幻象般盘旋的眼睛,看着他  看着洁净的红木桌面上無数个光的漩涡  ——他与它们迷一般互相吸引  似乎随时都会将对方吞噬  而夜幕早在图书馆上空闪烁静默之光  仿佛已将其咽入腹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