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地区气象要素变化及其对天文观测的影响

来源 :沙漠与绿洲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青藏高原冷湖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开展了气象要素变化及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研究,从气温—降水、云量—日照时数、大风—沙尘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冷湖地区进行天文观测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低,最高和最低气温差值存在年代际转折特征,转折后气温差值降低(最低气温增加趋势超过最高气温),降水量较少,夏季降水减少而其他季节降水增加,低温少雨的环境有利于大气层结稳定,提升天文观测数据质量;日照时数在年代际转折以后增加,云量减少,低云量有助于电磁波的传播,提升天文观测精度;风速和大风日数在转折以后均为减弱
其他文献
利用北疆8个气象站1986—2015年电线积冰观测资料对北疆电线积冰的时空分布及区划作了初步分析。分别采用极值Ⅰ型和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函数,推算了不同重现期的积冰厚度并进行了检验对比,根据最大积冰厚度重现水平,对北疆积冰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电线积冰大多发生在冬半年,1和12月出现频率最高;电线积冰出现最多的地区是福海,最少的是塔城;平均标准冰厚最厚地区为昭苏;精河30 a、50 a一遇的设计冰厚在中冰区,其他各站点30、50 a一遇的设计冰厚都在重冰区,100 a一遇所有站点都在重冰区。
利用NCEP 1°×1°格距逐6 h再分析资料、FY-2F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国家气象站常规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湖北省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对2019年5月25日湖北省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中高纬低槽不断分裂南下,盆地低槽稳定维持,中低层低涡扰动,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维持,是本次大暴雨的有利天气背景;有西南向的水汽输送通道并在暴雨区强烈辐合,水汽辐合中心位于900~950 hPa,500 hPa以下整层温度露点差都在4℃以下;暴雨区在150 hPa以下为正平均涡度;
自然界中一些厌氧的纤维素降解菌能够产生纤维二糖磷酸化酶(Cellobiose Phosphorylase,CBP)和纤维寡糖磷酸化酶(CellodextrinPhosphorylase,CDP)磷酸化裂解纤维二糖和纤维寡糖。CBP和CDP属于糖苷水解酶94家族(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94,GH94),对β-1,4糖苷键高度专一。目前已广泛研究了不同来源的CBP和CDP的功能性质和催化机理,并通过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揭示了二者采用不同聚合度纤维寡糖作为底物的结构基础。因CBP和
细菌定植/殖(Bacterial Colonization),是指来自不同环境的细菌接触到机体,并在特定部位黏附、生长和繁殖的现象。无论是共生菌对肠道的保护作用,还是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往往都要依赖细菌定植/殖。目前,教材与期刊等对于“细菌定植”和“细菌定殖”这2个科技名词的使用不一,并存在两者混用的现象,尚未有明确的定论指出哪种使用正确。为了避免以上问题,并对“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正确翻译提供参考,本文对细菌定植/殖的条件和过程、意义、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最终
设计了一款四单元三频段的MIMO天线,天线的工作频率能够覆盖我国目前5G通信的3个频段n41/n78/n79。单元天线辐射贴片用2个枝节,地板用1个枝节,实现了三频段工作。为了实现小型化,对枝节进行了弯折。通过合理布局4个单元天线,并在辐射贴片上增加寄生单元,提高了天线的隔离度。天线的工作频段为2.42~2.7GHz、3.15~3.62GHz和4.3~5.3 GHz,在中心频点处的最大增益分别为3.03、2.61和4.72 dBi,具有较好的全向辐射特性。
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由于食品基质的保护作用,有些沙门菌可以抵抗热胁迫而存活下来。存活细胞往往因为热胁迫或应激而导致细胞结构、生理特性、基因及蛋白表达发生变化,并会进一步对食品原料和加工环境造成持续污染。本文主要综述沙门菌在热胁迫前后细胞形态、菌体组分、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结合基因和蛋白表达改变,探讨沙门菌在热胁迫下引起的热休克反应、抗逆性和致病性分子机制。
分析了高校传统医学实验室在教学培养、硬件设施、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开放式实验室在时间、空间、设备和教学模式上的优势,提出了以混合学习、学科交叉和“医校企”联合培养为主的融合型开放式医学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思路。
2014年6月17日和6月19日午后鄂西山地先后发生了两次对流过程,雷达回波出现了40 dBZ以上的对流特征,最强回波中心超过60 dBZ,全闪定位系统监测仅零星云闪,没有出现地闪。利用雷达、闪电、逐分钟地面观测等资料,对两次对流过程雷电预报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总结两种不同起电机制的对流概念模型。分析表明:(1)两次对流过程是在不同环流形势下发生的,午后热力条件是对流产生的直接影响因子,地面风场和温度场引起的中尺度扰动特征明显,动力和水汽条件偏弱。(2)对流尺度较小,呈直立状且结构松散,对流内部上升气流和环
为了解决传统短视频图像运动补偿方法中存在的补偿精度较低、补偿耗时较长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混沌序列的短视频图像帧间运动补偿方法。根据混沌序列中短视频图像时间属性,确定了线性特征和非线性特征短视频图像的特征,并将短视频图像的特征转化为模态函数分量,完成了短视频图像混沌特征的预处理;通过短视频图像帧间映射关系,构建了混沌特征向量概率模型,并将运动补偿模型的影射函数与图像中各像素点参数值相结合,不断更新位置
利用1961-2018年新疆12个探空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新疆对流层850、700和500 hPa比湿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大气比湿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且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新疆比湿远小于东亚季风区;夏季比湿最大,其次为秋季、春季,冬季最小,850和500 hPa各站之间比湿差异较大,而700 hPa各站比湿差异较小;850、700和500 hPa比湿均表现为线性增加趋势,并表现为1967-1986年偏干、1987-2005年偏湿,1987年为突变点;850、700和500 h Pa比湿与降水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