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zl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三个方面: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改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以及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文章着手于主体性意识的基本内容,同时与高中语文教学中这方面的培养误区结合考虑,对有助于学生主体性意识发挥的条件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探索出有效地培养途径,以便于促进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育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性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的是进行个性化教育,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我国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国应该回归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本文接下来将着重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主体性意识概述
  主体性意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且具有相当的内涵,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谓自主性,也就是自己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做自己的主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将主体的活动称之为“自主活动”,作为人的一种天然属性,自主性可以说是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主动性是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自觉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是主体性意识的典型表现。”主动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自主性的拓展和延伸。创造性则是更高层次的活动了,受到创新思想的指导,对人的主体性思维更为强调,可以说是主体性意识的最高级别的状态。
  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存在的误区
  1、表面学生主动,实则学生被动。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看似已经重视和加强学生主体性意识,也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学生却还是受到了束缚,只能被动学习。部分老师喜欢在讲授课文时,不断地提出很多问题,但问题却还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没有为学生提供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师生互动的表层现象,实质上还是“满堂灌”。
  2、对直观效果的片面追求,通常只会舍本逐末。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实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将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就会对现代多媒体技术合理应用,以提供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这样做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经常会有教师舍本逐末。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要对学生主体性意识发挥的条件有所认识,基于此,才能将培养的有效途径找出来。
  1、发挥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条件。
  第一,学校和老师应将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教育观树立起来。主体教育观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是对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明确。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要让学生明确,从而促使其自发参与学习活动,这也就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学生要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求索的过程,因为能否有效激发主体性往往与主观能动性的强弱有很大关系,所以需要學生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教师将文章、知识装进学生的大脑,是无用的,这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和揣摩的,需要经历一系列心理过程,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进行理解和把握,将自己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起来。
  2、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对情感交流的加强。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长关键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这尤其需要对情感交流进行强化。若是能够进行畅顺的情感交流,那就往往会有学习上的愉悦感产生,进而达到增强其主体性意识的目的。
  第二,对学生意志进行强化,加强对其独立人格的塑造。在现代社会,必然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分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也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自我意志力的不断强化,从而达到塑造独立人格的目的。
  第三,通过任务的合理分配,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有效发挥,需要提供给他们体验参与并取得成功的机会。主观能动性是主体性意识的一个重要特性,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则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根据综合素质来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通过小组活动来加强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第四,对于学法要加强指导,实行“松绑思维”。要帮助学生掌握并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自信心的提高。这样对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也是很有利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会借助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这体现了教育理念上的一种继承和创新,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是与时代的发展潮流相适应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