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共同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现代农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足见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程度。
一、进一步加深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现代农业的诠释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中国传统农业就是上千年延续的、落后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不是产业,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者半自然经济状态。现代农业则是依靠科技支撑,以现代产业的方式和要求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在经营理念、经营主体、经营方式、技术装备和经营需要的管理体制和环境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现代农业的本质是科学技术化,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信息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
现代农业不能等同于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涵盖整个现代农业。如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还包括林田水路相配套的完善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的发达的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收储、消费相联系的农业信贷,以及农科教结合的科研推广体系,此外还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我国在这些方面还相对落后。
二、把现代农业摆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一个‘新’字!”新农村新就新在宏观上要调整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结构,集中力量向“三农”倾斜;在微观上要发展现代农业和与此相关的产业,以此来承接宏观政策。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用现代产业与现代政府这两只手,来开创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有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包含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要实现这20个字,首先要帮农民挣钱,农民兜里有了钱,其他的事情都好办。而在现阶段处于国际竞争中的中国农村,能使全国广大农民普遍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方式,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打牢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多、快、好、省”,使广大农民真正投身其中,见到实效,得到实惠,才能够有效地保护农村的人居环境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防止出现形式主义、一刀切、增加农民负担等偏差。
三、高度重视“点、线、面、体系”
点:现代农业建设到底应该怎么干?很多地方都在办点或示范园区,划分核心区、辐射区、示范带动区等,都注意发挥这些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但从调查看,也有一些点还是传统农业的“梳妆打扮”,没有现代产业的味道,这样可能会把路子走歪。各地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符合中央文件要求,以科学态度办点,按照经济规律真抓实干,形成真正的亮点。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现代流通业,实施循环经济等方面,要达标准、上水平。不要求全,一定要有特色,能够起到引领作用。
线:建设现代农业一定要从产业角度来考虑农业,而这个产业的概念是跨镇、跨区、跨市,甚至是跨国的。这就要善于拓展视野,从大范围来研究本地农业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与价值链、生态链相一致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一条龙的产业链,并在市场拼搏中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找到载体,生产出优质、安全、多样化的农产品,并顺利地销出去,使参与其中的农民真正得到好处。
面:建设现代农业要注意优势区域布局。农业特别是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的现代农业,对发展区域及扩展空间的要求更为严格,不谋全局,难谋一隅。在不具备条件甚至有风险的地方强行建设农产品基地,会聚集风险并难以化解。还有些地方不是危险区,但也不是优势区,若不顾土壤、光照等条件,强行发展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也会有负面影响。另外,优势区域也有不同类型,要把生产区、加亡区、流通区和研发区分开对待。有时这四个区域可以重叠,有时条件不一样,这四个区域也会分离。如一些优质、高档的农产品流通区主要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经济圈,以及各省会城市为主体的地方城市体系。许多区域的研发力量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要研究新政策,形成新机制,使大城市的科研资源流向农村,达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目的。
体系:现代农业不光是产业链,还要有支撑产业的完整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最为薄弱。比如养殖业,农民有句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就是说若没有防疫体系,一旦疫病发作,就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国家农业部强调建设七大体系,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还要有健全的政府管理体系,这些严重滞后的环节应尽快补上。
四、建设现代农业何处发力
在近几年中央和各地政府不断出台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一号文件”再次确定了“3个继续高于”的原则: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同时,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继续得以强化。一系列向农业农村投入的倾斜政策意味着,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个着力点,我国正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先进的物质装备和良好的设施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一号文件”强调主要应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项工作。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快慢。从总体看,我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一号文件”对此提出,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五、善于调动整合各方面力量
恩格斯在论述“俄国的小农经济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时曾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较低的经济发展形式解决不了高得多的发展阶段的问题和冲突。没有新的要素进入,没有先进的生产力来示范带动,仅靠小农经济是不能建设现代农业的。这些年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证明,只有龙头企业进入“三农”,以新的观念、装备、人才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农村的一些在传统格局下难以解决的问题才能找到新的化解机制,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建设现代农业一方面要强调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十分重视企业的作用,采取各种措施让城市工商企业、外资企业、农村的乡镇企业和农垦企业发挥更大作用。一些地方搞农业现代化,利用多年形成的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集团化等优势,不但在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率先建设现代农业,而且采取场、县共建、跨区作业、产业带动、文化影响等多种方式,大范围地带动周边农村改造传统农业,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在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之路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对接时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特别要注意在防范和处理风险时,要全力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和相关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和农民规避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共同增强抵抗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让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多实惠。
一、进一步加深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现代农业的诠释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中国传统农业就是上千年延续的、落后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不是产业,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者半自然经济状态。现代农业则是依靠科技支撑,以现代产业的方式和要求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在经营理念、经营主体、经营方式、技术装备和经营需要的管理体制和环境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现代农业的本质是科学技术化,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信息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
现代农业不能等同于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涵盖整个现代农业。如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还包括林田水路相配套的完善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的发达的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收储、消费相联系的农业信贷,以及农科教结合的科研推广体系,此外还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我国在这些方面还相对落后。
二、把现代农业摆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一个‘新’字!”新农村新就新在宏观上要调整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结构,集中力量向“三农”倾斜;在微观上要发展现代农业和与此相关的产业,以此来承接宏观政策。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用现代产业与现代政府这两只手,来开创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有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包含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要实现这20个字,首先要帮农民挣钱,农民兜里有了钱,其他的事情都好办。而在现阶段处于国际竞争中的中国农村,能使全国广大农民普遍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方式,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打牢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多、快、好、省”,使广大农民真正投身其中,见到实效,得到实惠,才能够有效地保护农村的人居环境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防止出现形式主义、一刀切、增加农民负担等偏差。
三、高度重视“点、线、面、体系”
点:现代农业建设到底应该怎么干?很多地方都在办点或示范园区,划分核心区、辐射区、示范带动区等,都注意发挥这些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但从调查看,也有一些点还是传统农业的“梳妆打扮”,没有现代产业的味道,这样可能会把路子走歪。各地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符合中央文件要求,以科学态度办点,按照经济规律真抓实干,形成真正的亮点。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现代流通业,实施循环经济等方面,要达标准、上水平。不要求全,一定要有特色,能够起到引领作用。
线:建设现代农业一定要从产业角度来考虑农业,而这个产业的概念是跨镇、跨区、跨市,甚至是跨国的。这就要善于拓展视野,从大范围来研究本地农业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与价值链、生态链相一致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一条龙的产业链,并在市场拼搏中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找到载体,生产出优质、安全、多样化的农产品,并顺利地销出去,使参与其中的农民真正得到好处。
面:建设现代农业要注意优势区域布局。农业特别是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的现代农业,对发展区域及扩展空间的要求更为严格,不谋全局,难谋一隅。在不具备条件甚至有风险的地方强行建设农产品基地,会聚集风险并难以化解。还有些地方不是危险区,但也不是优势区,若不顾土壤、光照等条件,强行发展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也会有负面影响。另外,优势区域也有不同类型,要把生产区、加亡区、流通区和研发区分开对待。有时这四个区域可以重叠,有时条件不一样,这四个区域也会分离。如一些优质、高档的农产品流通区主要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经济圈,以及各省会城市为主体的地方城市体系。许多区域的研发力量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要研究新政策,形成新机制,使大城市的科研资源流向农村,达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目的。
体系:现代农业不光是产业链,还要有支撑产业的完整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最为薄弱。比如养殖业,农民有句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就是说若没有防疫体系,一旦疫病发作,就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国家农业部强调建设七大体系,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还要有健全的政府管理体系,这些严重滞后的环节应尽快补上。
四、建设现代农业何处发力
在近几年中央和各地政府不断出台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一号文件”再次确定了“3个继续高于”的原则: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同时,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继续得以强化。一系列向农业农村投入的倾斜政策意味着,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个着力点,我国正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先进的物质装备和良好的设施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一号文件”强调主要应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项工作。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快慢。从总体看,我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一号文件”对此提出,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五、善于调动整合各方面力量
恩格斯在论述“俄国的小农经济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时曾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较低的经济发展形式解决不了高得多的发展阶段的问题和冲突。没有新的要素进入,没有先进的生产力来示范带动,仅靠小农经济是不能建设现代农业的。这些年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证明,只有龙头企业进入“三农”,以新的观念、装备、人才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农村的一些在传统格局下难以解决的问题才能找到新的化解机制,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建设现代农业一方面要强调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十分重视企业的作用,采取各种措施让城市工商企业、外资企业、农村的乡镇企业和农垦企业发挥更大作用。一些地方搞农业现代化,利用多年形成的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集团化等优势,不但在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率先建设现代农业,而且采取场、县共建、跨区作业、产业带动、文化影响等多种方式,大范围地带动周边农村改造传统农业,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在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之路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对接时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特别要注意在防范和处理风险时,要全力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和相关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和农民规避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共同增强抵抗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让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