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研究主体,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分析项目教学法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初步探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总结具体得失,以促进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b)-0204-01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职教政策的调整,人们的择校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门。这既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冲击上。基础文化课首当其冲,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中要摒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理念,结合实际过渡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来。在这种教育理念以及教学实际的比照下,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创新。为了实现中职学校学生培养目标,职教各界同仁对于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地探索着新的教法。基于此,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语文教学中,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初次尝试,其中一些成功的经验会促使我们在今后语文教学中不断地创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1 项目教学法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比较生硬的知识灌输方,学生的被动式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还是广泛存在的,尤其在基础文化课程中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存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剥夺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思考和动手能力,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这种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的教学模式还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让本来具有审美价值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让中职语文教学脱离了教学实际,教与学脱节,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如在语文的诗歌教学中,侧重古典诗歌相关常识的学习,忽略了诗歌本身的内在审美情趣,忽视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利于培养学会的正确审美观念,脱离了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当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实际用人偏差越来越大时,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了,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网络不断的飞跃发展,更是使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当然这也促使我们接触到更加前沿理论指导,即以“能力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项目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在开展项目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职业学校学生所应具有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所以在理论指导层面,项目教学法与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法相比较就已经显露出优势,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促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 项目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2.1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教学法将某个工作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或模块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搜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是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当一个任务实施进行,学生的参与就使其自身能够把握任务的每一个环节及过程的重难点。这一指导思想就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相吻合,同时也不难看出学生的独立和协作的工作能力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创造性、自身个性、潜在多重能力在任务完成中的提高,这些改变了传统教学以学为目标,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被动地互动等课堂常规流程。这就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解决了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能力差、学习被动的问题,使语文课不在是一门与职业发展无关的课程,也促使语文教学走出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2.2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案例
2.2.1 选定项目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应用文的写作部分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同时也和学生今后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求职信的写作就涉及到中职学校学生的今后自主就业的问题,是就业应聘最基本、最关键的一部分。因此,选定应用文写作为一个专题,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运用,为此在应用文写作的基础上确定会议记录这一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写作课题为其一个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完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2 制定计划
为完成会议记录这一任务,教师在引入项目后明确教学任务,即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应用这一写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为此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从目标入手,确立自学课文、会议实景模拟现场写作、教师现场点评的三部分教学内容。
2.2.3 实施计划
在已经制定的计划的基础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班级分成组并确定分工。第一组学生负责真实会议情景的准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学期考普通话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现场组织并召开了“普通话学习经验交流会”,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氛围。第二组学生利用第一组学生组织会议现场的空余时间,自主学习研读课文,基本把握会议记录的内容及格式,老师负责现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第一组准备实景会议完成后,会议开始,第二组学生负责现场会议记录的写作,直到会议的结束。
2.2.4 成果交流
负责自主学习课文的小组派代表现场讲解,展示其对会议记录这一应用写作的内容和格式的理解。在自学的基础上现场记录,并进行展示写作成果即普通话会议记录,老师现场点评这一会议记录,将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错、更正、讲解,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2.2.5 活动评价
教师点评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各个活动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等。讨论完毕,让学生利用课下的剩余时间练习这一写作形式。这一系列的活动流程的安排从学生层面来讲,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或动手或动口或是动脑,而且都是学生自主地选择,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最为重要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项目教学在应用文写作课题的教学实施上,具有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
项目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展示了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学习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当然也不能全盘的否定传统教学。我们要结合实际具体安排语文教学,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郭扬.德国职教新教法在我国中职学校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1(5).
[3] 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b)-0204-01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职教政策的调整,人们的择校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门。这既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冲击上。基础文化课首当其冲,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中要摒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理念,结合实际过渡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来。在这种教育理念以及教学实际的比照下,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创新。为了实现中职学校学生培养目标,职教各界同仁对于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地探索着新的教法。基于此,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语文教学中,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初次尝试,其中一些成功的经验会促使我们在今后语文教学中不断地创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1 项目教学法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比较生硬的知识灌输方,学生的被动式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还是广泛存在的,尤其在基础文化课程中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存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剥夺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思考和动手能力,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这种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的教学模式还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让本来具有审美价值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让中职语文教学脱离了教学实际,教与学脱节,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如在语文的诗歌教学中,侧重古典诗歌相关常识的学习,忽略了诗歌本身的内在审美情趣,忽视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利于培养学会的正确审美观念,脱离了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当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实际用人偏差越来越大时,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了,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网络不断的飞跃发展,更是使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当然这也促使我们接触到更加前沿理论指导,即以“能力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项目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在开展项目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职业学校学生所应具有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所以在理论指导层面,项目教学法与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法相比较就已经显露出优势,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促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 项目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2.1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教学法将某个工作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或模块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搜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是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当一个任务实施进行,学生的参与就使其自身能够把握任务的每一个环节及过程的重难点。这一指导思想就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相吻合,同时也不难看出学生的独立和协作的工作能力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创造性、自身个性、潜在多重能力在任务完成中的提高,这些改变了传统教学以学为目标,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被动地互动等课堂常规流程。这就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解决了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能力差、学习被动的问题,使语文课不在是一门与职业发展无关的课程,也促使语文教学走出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2.2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案例
2.2.1 选定项目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应用文的写作部分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同时也和学生今后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求职信的写作就涉及到中职学校学生的今后自主就业的问题,是就业应聘最基本、最关键的一部分。因此,选定应用文写作为一个专题,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运用,为此在应用文写作的基础上确定会议记录这一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写作课题为其一个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完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2 制定计划
为完成会议记录这一任务,教师在引入项目后明确教学任务,即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应用这一写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为此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从目标入手,确立自学课文、会议实景模拟现场写作、教师现场点评的三部分教学内容。
2.2.3 实施计划
在已经制定的计划的基础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班级分成组并确定分工。第一组学生负责真实会议情景的准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学期考普通话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现场组织并召开了“普通话学习经验交流会”,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氛围。第二组学生利用第一组学生组织会议现场的空余时间,自主学习研读课文,基本把握会议记录的内容及格式,老师负责现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第一组准备实景会议完成后,会议开始,第二组学生负责现场会议记录的写作,直到会议的结束。
2.2.4 成果交流
负责自主学习课文的小组派代表现场讲解,展示其对会议记录这一应用写作的内容和格式的理解。在自学的基础上现场记录,并进行展示写作成果即普通话会议记录,老师现场点评这一会议记录,将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错、更正、讲解,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2.2.5 活动评价
教师点评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各个活动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等。讨论完毕,让学生利用课下的剩余时间练习这一写作形式。这一系列的活动流程的安排从学生层面来讲,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或动手或动口或是动脑,而且都是学生自主地选择,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最为重要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项目教学在应用文写作课题的教学实施上,具有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
项目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展示了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学习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当然也不能全盘的否定传统教学。我们要结合实际具体安排语文教学,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郭扬.德国职教新教法在我国中职学校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1(5).
[3] 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