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幻亦真,亦虚亦实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墉/逐鸟记120cm×90cm 2016年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帛画中,那些生动形象、诡异奇形的绘画艺术,皆源于古代图腾崇拜、阴阳五行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人物御龙图》中的升天图景,T型帛画中的三界物象,无不蕴藏着中国先民对天地自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知,表达了他们对生命世界的永恒追求,展现了中国神秘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种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文化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不断演进之中。
  我们既要以历史的视角,以崇敬的态度去审视那些教科书式的传统,更要以当代的视野和感知力去重读那些经典。《洛神赋》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图像阐释,而其中所呈现出的神话与现实的交汇,从当代的视野来看,实际上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而《瑞鹤图》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群仙鹤在城楼上盘旋飞舞的祥瑞景象,但实则在不自觉中透露出一位末代帝王挣扎于现实和梦想的心声。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说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经典范本。《骷髅幻戏图》则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最诡异神秘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其所展现出的飘移在现实世界和另一世界的阴阳之境,具有十足的后现代意味。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超现实情境,与其说是一种幻象,不如说是一种对天地、自然的超越,既来源于对现实生命世界的认知,又升华为一种心与物、情与境的独特关联方式。而这种方式始终统摄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统摄之下,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以当代的视野重新审视这些艺术经典,可以探寻到一个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契合点,从而使中国工笔画能够在强調多元与个性的当代文化语境下,挖掘出直面全球化的可能性。特别当传统绘画中那些以文人理想为中心的情感体验,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内心中的情感诉求时,此类绘画情境恰成为当代画家寻求价值体现和秩序重建的突破口。
  而我在作品中即通过某种幻象的呈现,试图将观者带入一个游离于现实与梦幻的奇异空间。画作中的人物多为包裹着透明雨衣的少女,或戏蟾,或逐鸟,或在雨中蹒跚前行,或在梦境中逍遥游走。作品《逍遥游》中的人物形象安详自在地畅游于虚幻的空间,或持笛,或拈花,或舞动飘带,其动态主要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式,不过在表现形式上却部分舍弃了经典飞天图像中的线条韵律,取而代之以具有现代构成意识的空间分割和色彩对比,既把握了传统飞天形象的飘逸之韵和空灵之境,又呈现出一种具有当代审美性的精神内涵,从而形成了全新的艺术面貌。作品《戏蟾》借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经典题材《刘海戏蟾》,以少女与金蟾的互动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主题,并展现一种现代青年群体所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首先在人物形象的动作上部分参考了古代绘画中刘海的形象,亦即人物将一条腿抬起,作行走状或弹跳状,表现主体人物的灵动活泼之感,并以一串金币与金蟾形成互动关系,而金蟾则位于人物的脚下,与人物形成一种互动姿态。再者,人物形象被笼罩在红色雨衣之下,从形式上与中国古代服饰相类似,其目的在于将现代人物形象与传统图式之间形成连接,使传统与现代得到较好的融合。而我在作品《失衡》《逐鸟记》中,则试图通过阳光和雨衣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元素,展现一种梦幻、游离、捉摸不定的精神状态。既是一种幻象,亦是一种真实,充满着童真般的欢乐与神秘。
王墉/逍遥游210cm×160cm 2018年
王墉/失衡210cm×140cm 2017年

  雨衣如同一张覆于脸颊的面具,让人获得逃离现实的片刻宁静,游走于真实与虚幻之间,几分景象,几分想象。与时装的那种靓丽多彩相比,其单纯明净的透明质感没有喧嚣的外表,却带着丝缕通透的凉意,使人进入到一个宁静诗意的迷幻空间,亦虚亦实,亦幻亦真。“雨衣”系列绘画中的元素,或许来源于童年时期的“模仿秀”。少年时代的我,总是喜欢模仿影视剧中那些自由逍遥、武功高强的侠客,一件破旧的床单、一根歪斜的木棍就可以让人进入到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快活世界。尤其喜欢在雨雪天气中穿上雨衣跑进雨中,听着水滴落在雨衣上的声音,欣赏着在水滩中激起的浪花,并透过雨衣的缝隙看着外面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行走于乱世的侠客。我庆幸能够始终保持着童真,以一颗好奇的目光感知周围的世界,在平凡无奇的事物中发掘惊喜。
  我的作品始终坚持着传统的绘画方式,在保持中国传统工笔画精神气质的基础上,寻求当代与传统的完美契合。工笔画依靠色彩层层渲染的方式塑造形象,形成一种内敛含蓄的视觉效果,并具有深邃、迷幻等特征的语言质地,与画面中隐喻、象征的语义目标极为吻合。当代工笔画的发展是多元与个性的。画家们不愿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古典艺术的吊唁和重复,试图重勘当代工笔画的边界,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表现。不过在这过程中仍需保留传统工笔画最基本的勾线渲染方法,这种绘画传统并非一种陈旧的模式化标准,它在当代文化视野中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包容性,更是当代中国工笔画保持传统文化精神的底线所在。我们既需要激活传统经典艺术的无限可能,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更要坚守住传统文化精神的底线,捍卫传统艺术的独立品格,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找回中国艺术的文化自信。
王墉/渔乐生活240cm×180cm 2015年
王墉/戏蟾160cm×60cm 2017年
王墉/晨光210cm×120cm 2014年
王墉/馴马记70cm×140cm 2017年
王墉/出水芙蓉40cm×150cm 2014年

  王墉

  1989年生于山东潍坊。2008年至2019年本科、硕士、博士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韩振刚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导师陈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家。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第八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首届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等展览。作品及论文多次发表在《美术》《美术学报》《中华文化论坛》等报刊。
其他文献
余昭  陕西西安人。201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师从画家徐步教授,主攻山水。2014年7月至今任教于商洛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商洛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论文作品发表于《美术界》《教育评论》《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等报刊。余昭/庐山石门涧50cm×50cm余昭/廬山三叠瀑50cm×50cm余昭/五老峰上有奇松50cm×50cm余昭/庐山五老峰50cm×50cm
期刊
林若熹简历  1963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200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获文艺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年《春夏秋冬》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1993年《黄金时代》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1994年《夕阳》获第三届中国画展二等奖;2001年《幽香》入选文化部等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及《百年中国画集》;2010年《千秋》入
期刊
在我接触的众多画家中,就其主体的素质而言,约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格法型画家,比较重法度,重传统,在作品中追求古典的完美;一类是性情型画家,比较重感悟,重情趣,任情恣性,率意为之。田华当属后者,皆因他学出文科,格法对他没有多少约束力。但他却多思善悟,能于常中求变新,能于法外见性灵,不为形役,超以外象,如禅宗之彻悟,直探艺术的本源。  我从他的个展、联展,乃至画室壁间未完成之作中,看到过他不同时期的
期刊
【摘要】高立根先生是广西著名的戏曲舞台艺术家,他的新作《中国京剧脸谱大观》于2019年5月正式面世。书中收入他的手绘脸谱366个,穿插了238个与脸谱人物相关的剧目故事,以500多页的规模兼有艺术画册、工具书、文化读本等多种职能,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含量。本文以责编的视角,尝试勾勒这位为传承国粹不遗余力的京剧人,品读这本书丰富的展卷意味。  【关键词】脸谱画集;中国掌故;文化关联一、琳琅满目的
期刊
著名导演李安说过一段话,经常被我引用来肯定艺术生活对于人的重要性。他大概意思是说中国人情感方式很含蓄,对于很多敏感禁忌的话题说不出口,那么就需要通过艺术来表达(不一定是创作,对大家来说更多是艺术欣赏),很多隐秘的情感、讳莫如深的感受,都可借助艺术达到一个深层次的交流。  我初看这组《快递时代》,觉得很有意思,这分明就是我们生活里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一景。但也正因为稀松平常,可供阐释的空间变得足够大。 
期刊
作为成长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画人物画家,谭乃麟耳闻目睹了中国画在现实中的复杂境遇和艰难起伏。在空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谭乃麟这一代画家的艺术思想和觀念,经历了巨大的起伏和震荡,正是在这里,历史成为一道难解的命题。同时,也为他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谭乃麟都是幸运的,时势造英雄,他正是在文化担当中,自觉地重审并转换笔墨意识与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注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不断
期刊
郑虹天生丽质,多才多艺,她不仅是中国工笔画家,而且是女中音歌手。她近期创作的工笔重彩画《华彩筑梦》,可以代表她如歌如咏、如梦如幻的绘画风格。在这里,“华彩”既指咏叹调独唱者即兴发挥的音乐的华彩乐段,又指工笔重彩、青绿山水等绘画的华美色彩。“筑梦”是指画家综合运用超时空的构图、歌曲般的节奏、梦幻般的色彩以及建筑、山水、人物、花鸟、岩画图像等多种元素,构筑斑斓绮丽的梦幻境界。  郑虹1988年生于安徽
期刊
最近一个时期,在中国鞍马人物画创作领域,袁辉先生是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家。  绘事一道,首贵气韵。袁辉先生的作品仿佛是喧嚣世界的另一种文化心境。  提到袁辉先生近期的创作,就不得不提他的《卓歇图》系列。每次看到他以中国古代民族契丹和女真人物为主的鞍马人物系列,我都叹为观止,心生敬畏。有时,我也很诧异,他是怎么画出来如此多的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千载的少数民族人物的?仿佛他曾亲见似的。那些披坚执锐弯弓射
期刊
梁旭才/迷失方向的路3布面油画60cm×128cm 2018年朱军/茶壶花瓶与苹果纸板油彩50cm×40cm 2017年黄志华/花非花之一纸本彩铅159.5cm×107.5cm 2019年刘宪标/雨如丝布面丙烯200cm×150cm 2019年马驰/似水流年纸本水墨89cm×182cm 2014年廖有才/物语·二纸上丙烯25cm×18cm 2019年廖有才/物語布面综合材料140cm×180cm
期刊
江西修水人。1990年12月入伍,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2010年5月转业,现为柳州市公安局城中分局一级警长、一级警督警衔、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柳州画院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2018年国画作品《守护》入选2018年广西艺术作品展览;2019年国画作品《密林深处》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西新时代人物画展览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