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小班化教育教学方式的逐步普及,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的教学实践工作中被广泛的应用。根据笔者一线教学经验,本文将阐述合作学习的理念时,归纳开展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小组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合作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索。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142-0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动手实践、小组合作、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看似是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但是正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一、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从开始到发展至今,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各个国家在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者和实践者不胜枚举。虽然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所强调的理论基础各有侧重,但是他们也都有着共同点,那就是:强调课堂教学的组织构成是由几人(以4-6人为宜)组成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人际关系是“合作”;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合作学习”。美国学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包含五个基本要素:
(一)积极互赖。也就是说学生拥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小组的框架下,他们彼此联系,荣辱与共。
(二)编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生活经验等差异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达到兵教兵、将教将,相互指导。
(三)责任制。小组成员是相互联系的紧密群体,小组内的每一名成员要对自己和组内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
(四)合作技巧。小组内的成员不仅要有小组合作的技巧,有一个共同的合作主题,同时要跟组内的成员处理好人际关系。
(五)小组自审。小组内的成员在达成组内共同的学习目标时,有效的工作关系保持得怎么样、哪些小组成员的行为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哪些小组成员的行为限制了目标的达成,对此进行的组内评议。
二、小学数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的过程,绝对不仅是老师的教、学生被动接受的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每一学段教材呈现的内容来看,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四个领域内容的学习上做到循序渐进。但是,是否每一学段的内容都符合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呢?是否所有的学习内容,学生在有能力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迁移探究呢?笔者认为在一線教学中并不完全契合。
从数学学习的特点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正确把握数学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构建过程
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小组合作教学的得失,并参考国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一)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将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各方面特点,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挥自身的优点,让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得到最大发挥。因此,在进行小组分组时,笔者做到如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来分。在分组时实行优生与学困生互助的交叉合作,做到异质分组。在学生学有所困时,发挥优秀生的带动作用,激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取长补短,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进行分组。班级学生有的个高,有的个矮;有的近视眼,有的眼睛灵秀。那么在分组时,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分组,自身条件差的,小组就靠前一些。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之间要想产生较强的凝聚力,组员间必须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而组员间所探究的内容是相同的,他们所创设的氛围是宽松的。
(二)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确保合作的实效性,而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是确保合作具有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三)要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其次,问题的提出要有可操作性。第三,合作时机要恰当准确。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会学习的一种方法,要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实践,长期坚持,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不断地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从而逐步培养他们自觉合作的习惯。只有在教师的坚持和学生的实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才会产生实实在在的转变,从而确保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142-0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动手实践、小组合作、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看似是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但是正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一、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从开始到发展至今,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各个国家在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者和实践者不胜枚举。虽然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所强调的理论基础各有侧重,但是他们也都有着共同点,那就是:强调课堂教学的组织构成是由几人(以4-6人为宜)组成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人际关系是“合作”;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合作学习”。美国学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包含五个基本要素:
(一)积极互赖。也就是说学生拥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小组的框架下,他们彼此联系,荣辱与共。
(二)编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生活经验等差异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达到兵教兵、将教将,相互指导。
(三)责任制。小组成员是相互联系的紧密群体,小组内的每一名成员要对自己和组内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
(四)合作技巧。小组内的成员不仅要有小组合作的技巧,有一个共同的合作主题,同时要跟组内的成员处理好人际关系。
(五)小组自审。小组内的成员在达成组内共同的学习目标时,有效的工作关系保持得怎么样、哪些小组成员的行为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哪些小组成员的行为限制了目标的达成,对此进行的组内评议。
二、小学数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的过程,绝对不仅是老师的教、学生被动接受的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每一学段教材呈现的内容来看,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四个领域内容的学习上做到循序渐进。但是,是否每一学段的内容都符合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呢?是否所有的学习内容,学生在有能力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迁移探究呢?笔者认为在一線教学中并不完全契合。
从数学学习的特点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正确把握数学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构建过程
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小组合作教学的得失,并参考国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一)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将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各方面特点,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挥自身的优点,让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得到最大发挥。因此,在进行小组分组时,笔者做到如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来分。在分组时实行优生与学困生互助的交叉合作,做到异质分组。在学生学有所困时,发挥优秀生的带动作用,激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取长补短,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进行分组。班级学生有的个高,有的个矮;有的近视眼,有的眼睛灵秀。那么在分组时,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分组,自身条件差的,小组就靠前一些。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之间要想产生较强的凝聚力,组员间必须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而组员间所探究的内容是相同的,他们所创设的氛围是宽松的。
(二)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确保合作的实效性,而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是确保合作具有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三)要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其次,问题的提出要有可操作性。第三,合作时机要恰当准确。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会学习的一种方法,要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实践,长期坚持,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不断地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从而逐步培养他们自觉合作的习惯。只有在教师的坚持和学生的实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才会产生实实在在的转变,从而确保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