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果把城市干道比作人体主动脉,那么与干道相连的支路以及支路之间的通路就像是人体毛细血管,也就是城市的微循环系统。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是城市道路网中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道路系统。随着城市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和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重要性越发凸显。完善支路网体系建设,疏通城市“毛细血管”,建立道路微循环系统,对于缓解交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道路网系统;支路网建设;微循环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城市支路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道路系统普遍存在密度较低、路网稀疏、缺少主次干路以下层次道路的问题,并被普遍认为这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由于对支路作用的认识不足,对支路沿线地区功能和交通特点的研究不充分,以及现有的土地开发模式等原因,使得我过城市支路网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支路网密度不足,“毛细血管”严重缺失
合理的道路网等级应呈金字塔结构,支路网密度越占总路网的60%-80%。然而除了青岛、大连等少数沿海城市老城区路网密度很高之外,我国绝大部分城市支路网密度均严重偏低。由于支路系统的缺乏,许多本部应有骨干路网承担的交通量也由跨区交通服务的快速路和主干路承担,造成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现象凸显。
(2)支路利用率低下,“微循环”不畅
我国交通传统的发展模式似乎很自然地使城市道路网的供应系统偏重于主干道、次干道的建设和完善, 而忽视支路系统的利用和建设。由于支路网规划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断头路、丁宇路、迂回路多,造成支路网不成系统,连贯性和方位感差,因而无法有效地吸引和分流近距离的出行交通,使用率低下,导致整体“微循环”不畅。同时,支路和巷路又存在大量占道经营,违章搭建,违章停车等现象,使城市支路雪上加霜,有許多支路甚至完全丧失了交通功能。
2、支路网缺失的原因
(1)原有支路在道路升级过程中消失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迅速攀升,原有的城市道路无法满足交通需求。很多城市把“城市交通”等同于“城市机动交通”,认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就是解决机动交通问题,把满足机动车交通需求当作唯一标准。新建道路和原有道路拓宽改造成为改善交通的重中之重,除了新建干路网之外,大量适合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通行的支路也按照机动车通行标准进行拓宽、升级和改造成为城市干路。城市道路网变成了城市“干路网”,路网结构变成“倒金字塔”也就不足为怪。
(2) 城市用地单元规模过大
①新区建设成片开发导致支路的消失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中,为便于招商、便于出让、便于开发,突出“成片开发”的理念,不对用地进行小尺度的划分,规划形成以大尺度地块为主体的土地利用结构,道路网也以主次干路为主。土地出让后,地块内部道路由于在前期规划中没有加以明确,支路的深化落实无法保证,并且很多内部道路无法作为城市道路使用,导致新区中缺乏支路。
②围墙减少和破坏了城市道路的微循环
中国自古代起就有建造围墙的习惯,比如四合院,家家都有院墙,安全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延续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单位都有围墙,包括政府机关、教育科研单位、住宅小区等。由围墙围合起来的地块大都为封闭式管理,占用了城市原有道路,不仅造成许多断头路,还降低了路网密度,破坏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微循环,使交通环境更加恶化。
(3) 支路缺乏制度保障
在我国的法定规划体系中,对支路规划的规定不够明确,支路规划的技术标准尚有不够明确之处。我国目前还缺乏支路规划方面的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
①支路的规划层次不明晰
根据城市编制办法,作为最重要的法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不要求进行支路系统规划,导致后续规划对支路的深化落实缺乏依据,随意性较大,实施效果不佳。
②规范要求不明确、不细致
虽然现行《规范》对支路的设计车速、路网密度、机动车道条数、红线宽度都做了明确规定,但从规划的可操作性角度看,还是存在一些不够明确、不够细致的地方。
3、支路网对于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的重要性
支路网是道路网中尺度最小的道路(一般路宽≤12m),所承担的功能是沿线居民的出行、休憩、交往和消防救护、辅助灾难逃离等。城市支路就像是肌体内的毛细血管一样,对组织城市交通的微循环系统至关重要。发达的支路系统可以有效的疏解城市交通,降低干路网压力,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1)交通结构更优化
支路是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发达的支路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干路网的交通压力,减少城市对“大马路”的依赖。更重要的是,支路是改善步行、自行车、常规公交等绿色出行条件的重要网络,提高公交的可达性,从而提高“绿色出行结构”的比例,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交通结构,遏制机动车在城市中的蔓延。
(2)路网结构更合理
支路是交通分流和疏解的重要基础性网络,是完善城市道路网结构的重要基础环节。发达的支路系统能够为城市的“短出行”提供有效服务,使之不必进入干路网络即可达到出行目的。调查发现,一般城市60%左右的出行都低于5km,如果这部分交通量由支路系统承担,将大大降低对干路的需求。同时,发达的支路系统又可减少不必要的长距离出行,从而使路网功能和结构更为清晰合理。
(3)公交系统更便捷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公交线网常常集中布置在干路网上,一方面造成公交线网覆盖率不足,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车外步行距离长等问题;另一方面,使干路上的交通更为复杂,影响其疏通性功能的发挥。如果一部分常规公交线路与支路网相结合,那么采用“走街串巷”式的线网布局更能符合实际需求,从而减少步行距离,为普通市民创造更为便捷的出行条件。
4、结语
城市支路虽小,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城市道路中的微循环系统与由快速路和主干路组成的主循环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路网密度和更长的道路总长。完善的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能够合理分配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速度,是城市道路网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S].1995.
[2]松下胜二著,万国朝,杨付成译.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H].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 史峰,黄恩厚,王英姿.论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的功能特征[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38-40.
[4] 宋雪鸿. 城市交通微循环问题的解决策略及其应用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8.
[5]徐循初.城市道路网系统规划思想及实例解析[J].城市交通,2006,(1):31-35.
[6]赵燕菁.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J].城市规划,2002,(11) : 24-30.
[7]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H].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谢顺妮,女,1984年8月23日出生,本科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为沈阳建筑大学10级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
关键字:道路网系统;支路网建设;微循环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城市支路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道路系统普遍存在密度较低、路网稀疏、缺少主次干路以下层次道路的问题,并被普遍认为这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由于对支路作用的认识不足,对支路沿线地区功能和交通特点的研究不充分,以及现有的土地开发模式等原因,使得我过城市支路网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支路网密度不足,“毛细血管”严重缺失
合理的道路网等级应呈金字塔结构,支路网密度越占总路网的60%-80%。然而除了青岛、大连等少数沿海城市老城区路网密度很高之外,我国绝大部分城市支路网密度均严重偏低。由于支路系统的缺乏,许多本部应有骨干路网承担的交通量也由跨区交通服务的快速路和主干路承担,造成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现象凸显。
(2)支路利用率低下,“微循环”不畅
我国交通传统的发展模式似乎很自然地使城市道路网的供应系统偏重于主干道、次干道的建设和完善, 而忽视支路系统的利用和建设。由于支路网规划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断头路、丁宇路、迂回路多,造成支路网不成系统,连贯性和方位感差,因而无法有效地吸引和分流近距离的出行交通,使用率低下,导致整体“微循环”不畅。同时,支路和巷路又存在大量占道经营,违章搭建,违章停车等现象,使城市支路雪上加霜,有許多支路甚至完全丧失了交通功能。
2、支路网缺失的原因
(1)原有支路在道路升级过程中消失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迅速攀升,原有的城市道路无法满足交通需求。很多城市把“城市交通”等同于“城市机动交通”,认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就是解决机动交通问题,把满足机动车交通需求当作唯一标准。新建道路和原有道路拓宽改造成为改善交通的重中之重,除了新建干路网之外,大量适合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通行的支路也按照机动车通行标准进行拓宽、升级和改造成为城市干路。城市道路网变成了城市“干路网”,路网结构变成“倒金字塔”也就不足为怪。
(2) 城市用地单元规模过大
①新区建设成片开发导致支路的消失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中,为便于招商、便于出让、便于开发,突出“成片开发”的理念,不对用地进行小尺度的划分,规划形成以大尺度地块为主体的土地利用结构,道路网也以主次干路为主。土地出让后,地块内部道路由于在前期规划中没有加以明确,支路的深化落实无法保证,并且很多内部道路无法作为城市道路使用,导致新区中缺乏支路。
②围墙减少和破坏了城市道路的微循环
中国自古代起就有建造围墙的习惯,比如四合院,家家都有院墙,安全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延续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单位都有围墙,包括政府机关、教育科研单位、住宅小区等。由围墙围合起来的地块大都为封闭式管理,占用了城市原有道路,不仅造成许多断头路,还降低了路网密度,破坏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微循环,使交通环境更加恶化。
(3) 支路缺乏制度保障
在我国的法定规划体系中,对支路规划的规定不够明确,支路规划的技术标准尚有不够明确之处。我国目前还缺乏支路规划方面的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
①支路的规划层次不明晰
根据城市编制办法,作为最重要的法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不要求进行支路系统规划,导致后续规划对支路的深化落实缺乏依据,随意性较大,实施效果不佳。
②规范要求不明确、不细致
虽然现行《规范》对支路的设计车速、路网密度、机动车道条数、红线宽度都做了明确规定,但从规划的可操作性角度看,还是存在一些不够明确、不够细致的地方。
3、支路网对于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的重要性
支路网是道路网中尺度最小的道路(一般路宽≤12m),所承担的功能是沿线居民的出行、休憩、交往和消防救护、辅助灾难逃离等。城市支路就像是肌体内的毛细血管一样,对组织城市交通的微循环系统至关重要。发达的支路系统可以有效的疏解城市交通,降低干路网压力,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1)交通结构更优化
支路是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发达的支路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干路网的交通压力,减少城市对“大马路”的依赖。更重要的是,支路是改善步行、自行车、常规公交等绿色出行条件的重要网络,提高公交的可达性,从而提高“绿色出行结构”的比例,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交通结构,遏制机动车在城市中的蔓延。
(2)路网结构更合理
支路是交通分流和疏解的重要基础性网络,是完善城市道路网结构的重要基础环节。发达的支路系统能够为城市的“短出行”提供有效服务,使之不必进入干路网络即可达到出行目的。调查发现,一般城市60%左右的出行都低于5km,如果这部分交通量由支路系统承担,将大大降低对干路的需求。同时,发达的支路系统又可减少不必要的长距离出行,从而使路网功能和结构更为清晰合理。
(3)公交系统更便捷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公交线网常常集中布置在干路网上,一方面造成公交线网覆盖率不足,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车外步行距离长等问题;另一方面,使干路上的交通更为复杂,影响其疏通性功能的发挥。如果一部分常规公交线路与支路网相结合,那么采用“走街串巷”式的线网布局更能符合实际需求,从而减少步行距离,为普通市民创造更为便捷的出行条件。
4、结语
城市支路虽小,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城市道路中的微循环系统与由快速路和主干路组成的主循环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路网密度和更长的道路总长。完善的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能够合理分配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速度,是城市道路网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S].1995.
[2]松下胜二著,万国朝,杨付成译.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H].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 史峰,黄恩厚,王英姿.论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的功能特征[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38-40.
[4] 宋雪鸿. 城市交通微循环问题的解决策略及其应用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8.
[5]徐循初.城市道路网系统规划思想及实例解析[J].城市交通,2006,(1):31-35.
[6]赵燕菁.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J].城市规划,2002,(11) : 24-30.
[7]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H].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谢顺妮,女,1984年8月23日出生,本科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为沈阳建筑大学10级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