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逼”出“海峡西岸经济区”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_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地域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南北夹击之中,倘若不能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强有力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将找不到可赖以吸附的载体,整个区域将面临生产要素南下北上的困境,还面临中西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廉的竞争压力。当前,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正迅猛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进程也在加快,几大经济区都正在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有大手笔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思路以及政策措施,都已进入实质性的整合过程,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从2002年以来所显现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趋势,表明中国正在从以行政区划为界的行政区域竞争转变为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区域竞争,以产业、生产要素等互动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竞争格局正在开始形成。福建在已开始的这场区域经济竞争中已慢了半拍,呈现出落后之势,如果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战略定位,福建省在全国的加快发展格局中难免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就有可能在全国大发展的主流中沦为份量不重的支流。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面积9.9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GDP占全国18.5%,财政收入占全国22%,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经济增长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经济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有10个在长三角;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这里聚集着近百个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数千家大型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合同利用外资总值已超过1500亿美元。
  长三角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有大陆海岸线近千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已形成由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张家港、南通港等组成的中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长三角产业布局得天独厚,它位于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长江产业密集带组成的“T”字型产业布局的结合部,轻重工业门类齐全,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一路领先。在国家已经作出了将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部署的背景下,长三角经济区紧紧抓住今后一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龙头,带动经济区的发展,同时以长三角的腾飞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辐射和牵引我国中西部经济联手进入世界市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被世界公认为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等城市为核心的五大都市圈之后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目前长江三角洲大商贸格局已经基本完成,各成员城市经协办积极组织区域商贸、旅游、环保、信息、资产重组等专题的合作,生产要素流动更趋合理,整体优势得到进一步凸现。
  对今后的发展,长三角三省市已确定重点在五个领域推进联合,包括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统一治理、推动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探讨和研究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三省市天然气供应工程。并确定了未来区域发展的九大战略:
  第一,产业优势互补发展战略。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按照长三角经济区现有产业基础,共同构筑苏、浙、沪优势产业互补发展生产体系,形成规模型、集约型、外向型的区域一体化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分工协作,联动发展。长三角经济区将统一规划要素市场网络建设,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要素市场体系,尤其是金融、人才、技术、产权等大市场,并形成长三角大旅游圈。根据各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层次,来选择各城市的支柱产业,不同层面的城市,形成分工和协作的关系。
  第二,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突出科技创新对区域现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支持作用,重点围绕支柱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培育,整合区域科技研发资源,优化科研开发投入结构,加强区域产学研合作,建立国际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产业转化、孵化基地。以科技创新、技术引进和科技产业的国际化,提升长三角经济区联动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功能。
  第三,与国际接轨的物流经济发展战略。长三角经济区像镶嵌在太平洋西海岸上的一颗明珠,而中国的长江、沿海大通道和欧亚大陆桥,在此聚汇。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日显突出,有望成为全球物流的战略高地。
  第四,全球贸易便捷化发展战略。构筑高效、便捷、通畅的服务贸易平台和新的“绿色通关大门户”,实现整个区域全球贸易的高度便捷化。
  第五,亚洲国际组合大港发展战略。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未来亚洲国际组合大港的一部分,而长三角的亚洲组合大海港也将逐步形成。
  第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一体化战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把长三角生态建设转变为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行为。围绕太湖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建立三省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合作框架,并建立三省市环境违法行为的联防机制,使多数城市的大气和水质达到或接近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
  第七,经济运行与管理机制一体化战略。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上有所创新,在建设、科研、环保、服务、贸易等方面协调一致,以实现“长三角”经济的融合。建立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重大事宜,建立“城市联盟”来统一行使跨界职能,协调政府间的利益,解决政府间的公共服务问题。
  第八,“错位发展”战略。特定区域内各大城市的错位发展(即分工协作)能很好地整合一个地区的优势,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在长三角,上海与苏州及浙江形成了服务与制造分工协作的格局。
  第九,其他战略。包括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以民营经济活力促进国企转型、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相互融合发展战略,以及全球化人才资源开发战略。
  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小珠三角,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的一块小平原,土地面积4.16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万,在改革开放开始后,靠与香港“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率先发展起来,7万多家制造企业使小珠三角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另一个是大珠三角,是在小珠三角基础上加上香港、澳门。
  以前所谈的珠三角一般是指小珠三角,现在小珠三角在市场空间、人力资源、城市化水平、经济实力、区域经济协作等方面都难同长三角抗衡。由于小珠三角市场经济率先发展,民间、市场、企业在区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导致城市之间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在珠三角经济格局里,出现了争资源、争项目、争中心和龙头老大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同构。小珠三角曾是外资最早登陆的滩头,随着浦东崛起和长三角经济不断一体化,国际资本赶集似地涌向长三角经济区,小珠三角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现在借CEPA新机遇,提出了大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念。
  大珠三角经济区未来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区域,借助CEPA,内地与港澳建立了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粤港澳加快了一体化进程,香港中心城市的引擎作用将得到发挥。区域发展战略可初步整理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打通深港第四陆路通道。在目前深港之间的三条陆路跨界通道的容车量已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深圳在策划兴建深港西部通道。有关部门预计,西部通道落成会提供多达每天8万辆次的容车量,使整体跨界通道容车量提高至每天12.2万辆次,将会大大改善现时深港两地跨界交通的拥挤状况。
  第二,改善粤港经贸合作效率。第六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提出了共筑大珠三角战略,把大珠三角地区建成全球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广东将致力发展制造业,而香港则发展物流、金融及服务业。专家认为,要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改进跨境交通。只有疏通了交通,才有利于物流、商贸和制造企业的成本下降,从而提高香港与深圳及珠三角腹地的合作效率。
  第三,拟建港珠澳大桥。建深港西部通道、尽快疏通铜鼓航道和建设跨海大桥,都是为了达到同样目的,努力把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4条陆路通道还是无法满足形势的需求。为粤港澳三地长远的经济利益,为加快香港、澳门与内地之间的人流、物流及货流,需要加快推动大型跨界基建项目。一个由香港、广东和澳门三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已经开展“港珠澳大桥”的前期工作。
  第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区。粤港把推动两地旅游合作作为突破口,加强粤港澳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大珠三角国际知名旅游区。
  第五,打造3小时经济圈。港珠澳大桥兴建的前期工作开始后,为迎接大珠三角战略激活后三地形成的巨大人流、物流、资金流,粤港澳决定海陆空并举建设大珠三角现代化交通网络,着力打造3小时经济圈。广东计划到2005年建成覆盖全省的高速公路网,大部分山区和珠三角地区都将处于3小时经济圈内;在2020年以前,投资千亿元建设600公里的珠三角轨道交通,使整个珠三角城市形成“1小时都市圈”。而港珠澳大桥落成后,香港至澳门及珠海两地的陆路距离将缩至30公里,行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粤港澳100多个城镇都将纳入3个小时车程辐射圈。
  三、环渤海经济区。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1994年之前,环绕渤海湾的北京、天津和辽宁、河北、山东三省称为环渤海地区。1994年将环渤海地区的地域范围扩大至山西和内蒙古。环渤海经济区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南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北联结着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该经济区的铁、煤炭、石油、盐、天然气、石灰岩的储量分别占全国的44%、40%、37%、50%、23%和16%,拥有辽河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中国重要石油生产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鞍钢、首钢、太钢、包钢都是大型钢铁企业,燕山石化集团和渤海化工集团是全国大型化工企业,沈阳重型机械和精密机床制造业、京津电子产品和汽车制造业、石家庄棉纺业、呼和浩特毛纺业、太原矿山机械制造业等,闻名全国。在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环渤海地区有5个:天津、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还有天津港、大连、青岛3个保税区。
  京津两大直辖市的合作大大增强了环渤海地区的向心力和辐射力。环渤海经济区今后将以京津“双子星座”为依托,建设京津塘科技新干线,区域发展思路可整理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共同构造、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增创产业新优势;共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增创竞争新优势;共同打造一体化流通市场,增创市场新优势;共同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增创科研新优势;共同促进环境协调发展,增创生态新优势;共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创交通新优势;共同创新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增创财政新优势;共同建立各园区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增创合作新优势。
  西部大开发进程也在加快,以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经济区开始形成,国家还将编制成渝地区重点区域规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在增强东北的综合竞争力;中部地区也正在努力形成长株潭经济区、环郑州经济圈等等,区域经济激烈竞争的大幕已经拉开。面对长三角、大珠三角等经济区的强劲发展态势,在“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适者生存规律面前,福建省的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审时度势,找准定位,整合力量,构建经济区,敢于同长三角、大珠三角等经济区展开竞争,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以竞争寻求主动权,才会使福建不被边缘化。要竞争,就要发挥福建省自身的比较优势去参与竞争。对台是福建省最大的优势,与台湾有独特的地缘人缘血缘关系;海岸线长(位居全国第二)、良港众多是福建省另一大优势(福、厦两港已进入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凭借两大优势,加上位处海峡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方能与其他几大经济区展开竞争,因此可以说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竞争的必然产物,只有面对挑战,居安思危,发挥优势,敢于竞争,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才能使福建在未来全国发展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其他文献
2004年以来,我国住房价格不断攀升,为了平抑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收效甚微,房价仍然不断飙升,今年5月29日,建设部等九部委继房产新政“国六条”后,又联合公布了十五条“实施细则”,试图稳定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但人们普遍当心出现“硬政策,软着陆”的尴尬,期待当下“调而未控”的房地产局面早日打破,旨在平抑房价的政策能一一落实。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