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中国的欢乐梦想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wh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5月底,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欢乐梦想》(Dreams of joy,也被译作《梦中的喜悦》、《喜梦》和《幸福之梦》等)一书。该书一经出版,迅速成为畅销书,在发行两周内便登上了《纽约时报》新书排行榜的榜首。《欢乐梦想》的作者,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她就是华裔女作家邝丽莎(Lisa See)。她此前的小说《雪花和秘扇》经改编,由好莱坞华人导演执导、集中外一流演员阵容,被拍摄成了电影《雪花秘扇》,于6月份在中国公映,这位金发碧眼的华裔后代及其文学作品,也开始进入中国普通大众的视野。
  《欢乐梦想》甫一出版就好评不断,也使得这位在美国读者中享有盛名,在中国学术界也具有一定声誉的华裔美国女作家的名字再次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众多批评者认为,该小说是邝丽莎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作品。
  《欢乐梦想》既是邝丽莎的第七部小说,更是其前一部作品《上海女孩》的姊妹篇。小说以1957至1960年代初大跃进时期的中国上海和安徽农村为背景,围绕着一个美国女孩从洛杉矶来到上海寻找生父、在安徽农村结婚生女的经历而展开。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喜悦,就是《上海女孩》的主人公——秦珠和秦美两姐妹共同养育的女儿。在《上海女孩》中,喜悦的生母秦美为了保全自己未婚的名誉,使自己能够在夫家拥有立足之地,在旧金山的天使岛移民站生下喜悦后,便把她直接交给姐姐秦珠收养。而喜悦的生父却是姐妹俩在上海同时爱上的一位画家——Z.G.。小说《欢乐梦想》一开始,19岁的喜悦在承受父亲自杀的沉重压力下,意外地得知了自己家庭的秘密,她无法接受母亲和姨妈身份颠倒的真相,无法忍受自己原来与慈爱的父亲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事实,固执地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场骗局。她还认为,是自己在大学里参加了支持中国的进步组织从而引起联邦调查局的调查,才导致了养父的自杀。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为了惩罚自己,一方面为了逃避现状,任性的喜悦做出了一个决定:离开洛杉矶,前往上海寻找生父。
  邝丽莎擅长把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相结合,展现历史对人物的影响。1950年代后期,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尚处在变革之中,随之而来的全国范围的“大跃进”更是给农村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后果。在这个时候来到中国、对海关人员信誓旦旦地说回来是为了“建设新中国”的喜悦对前途更是感到一片茫然。当她来到上海,顺利地找到生父时,他已经成了上海的一位著名画家。但按照组织的安排,他正准备到安徽农村接受思想改造,任务就是给农民开办绘画辅导班。就这样,刚到上海的喜悦便随着生父到了安徽农村的青龙村。在这里,她与生父的学生、一位农民画家冯涛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喜悦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冯涛的求婚,于是,两人很快在安徽农村结婚安了家。在短期内匆匆完成人生重要过程的喜悦,显然对未来生活并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农村贫瘠的物质条件、迥异的观念习俗、空白的精神生活、索然无味的婚姻,这些都把喜悦渴望蜕变的美棼击得粉碎。在短短的三年内,她尝尽了人生百味。而与此同时,时刻牵挂女儿的母亲秦珠也追随女儿来到上海,希望把女儿带回美国,好让她继续完成学业,继续她无忧无虑的生活。
  邝丽莎的小说通常以女性人物和家庭关系为主线,以爱和亲情为差题。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情感浓墨重染着家庭成员中的真挚情感,尤其是母女之爱和姐妹亲情。《欢乐梦想》作为一部反映母女关系的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分别从喜悦和母亲秦珠两个叙述者的视角来阐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理活动,描述青春期女儿的叛逆与倔强,中年母亲的宽厚与慈爱。但不同于其他展示母女关系、表现文化差异的华裔作品,《欢乐梦想》中的母女并没有太多的文化冲突。在中国城的氛围中生活,并且在爱的怀抱中长大的喜悦,既能接受美国教育,也能认同中国风俗。在大学里,她还积极参加拥护新中国的进步组织,对新中国充满了憧憬和渴望。但是,年少的盲目与冲动、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她难以避免地与母亲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在女儿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之后,母亲依然如故地悉心关爱着她,但女儿的愤然离家出走和草率婚姻,却让母亲时时牵挂、忧心忡忡。小说中,作者把母亲那种既希望守护女儿,又害怕影响女儿生活,还担心女儿安危的心理,刻画得既细致入微又真实生动。作为母亲,秦珠总是及时地把女儿最需要的东西送到她身边,不断地给女儿忠告和安慰。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是母亲读懂了女儿信里发出的求救信号,把女儿从痛苦的边缘解救出来。而喜悦在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之后,逐渐变得成熟,也开始审视自己的莽撞和冲动,学会理解母亲的关爱。经过三年的磨难,她们也终于找回了原有的母女亲情。最后,母亲欣慰地说:我是幸运的,我看到了幸福的生活,不再需要担惊受怕。我找回了女儿喜悦,也找回了快乐。
  邝丽莎的小说总是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在《欢乐梦想》这部小说中,她注重用专门术语来表现一段历史时期的特点。小说中信手拈来的历史词汇和口号如“大跃进”、“大炼钢铁”、“百花齐放”、“人民公社好”等,都把读者带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全村人聚集起来吃大锅饭、广州外贸交易会的喧闹,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
  邝丽莎还特别擅长把地域环境与人物的命运结合起来审视。小说中喜悦生下女儿后在夫家遭受的冷遇,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她不堪忍受丈夫的冷漠提出离婚时,周围的每一个人,包括她非常信任、无私帮助过的好友都站出来指责她。这种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观念,更是让她倍感无奈和窒息。在生存无望的情况下,在三年自然灾害几乎让她的女儿成为牺牲品的情况下,她以特殊的方式给母亲发出了求救信。而母亲在Z.G.的帮助下,千方百计取得了必须的通行证来到了安徽的青龙村,找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喜悦。最终,在经历了生命和心灵的历练之后,喜悦终于领悟了深沉的母爱,答应跟随母亲重返美国。
  作为《上海女孩》的续集,《欢乐梦想》续写了秦珠和秦美的姐妹情。秦珠在到中国之后,起初女儿自行其是,并不听从她的劝告跟她回美国,于是她只好另作打算。她找到了过去的老房子,回到了依然如故的自己的房间,并临时找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在上海生存下来。租住在她家旧房子里的一位忠厚朴实的房客对她的关怀体贴,使她在上海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秦珠在上海的收入微薄,因此主要的生活来源还是要依靠秦美从美国汇款来。而秦珠知道妹妹一直爱着Z.G.,便成功地说服了单身的Z.G.一起到达香港,与早已从美国赶到香港的秦美汇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秦珠一行人为了抵达香港而来到父亲老家寻求亲戚帮助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在《上海女孩》中为躲债而失踪的父亲。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他们才顺利地抵达了香港。
  邝丽莎的小说文字清新、语句优美,人物性格塑造丰满,情感描写细腻感人,细节描写是小说的一大亮点。这些细节不仅反映了作者善于表达的优美文笔,还展示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特点和民俗风情深入的研究。从上海旧街道的名称和地理特征,到上海不同阶层人士的居住环境、家庭布置、衣着打扮,再到对每一道食物的细致描写,都使这部小说时而如同一幅旧上海的地图,时而像是一幅市井百态的素描画。这里有上层人士的代表——生活优越、经常出入国家一流画展、参加广州外贸交易会的Z.G.,有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尽力保持温婉风雅生活的胡太太,也有20年前就租赁在秦珠家、几家人共用一间厨房的低收入房客。这些生活在不同阶层人士的粉墨登场,勾勒出了旧上海的生活实景图。而喜悦在安徽农村的土坯房,几代人挤在两间土屋里的生存环境,连基本生活用品都没有的生活状态,则与上海的生活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邝丽莎一直以中国文化作为其创作的基石。她早期的侦探系列小说,通常被美国读者列入通俗读物之列。但邝丽莎非常擅长捕捉热点题材,特别是从中国历史中挖掘创作的素材。她成功地把历史的真实与小说的虚构创作巧妙地结合起来。随着她创作手法的日臻成熟,加上中国文化对美国读者有着越来越大的吸引力,邝丽莎在美国文学界的声誉也日益飙升,影响力越来越大。她的作品也开始从普通读者俱乐部走向大学课堂,从通俗读物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的榜首,这些都充分展示着邝丽莎超人的创作魅力。
  应该说,在众多的美国华裔作家中,邝丽莎是近年来最为活跃和多产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因取材于中国文化而独树一帜,也使她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美国图书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邝丽莎也一直以自己的华裔身份为荣,以中国文化为骄傲。在《欢乐梦想》的发布会上,她再次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称“尽管我看起来不像中国人,但我的确是华裔出身,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中国家庭”。同时,她说,“我希望通过写作把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传播向更多的读者。”对于渴望解开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神秘面纱、全面了解中国的美国读者,邝丽莎的作品也的确是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显示社会特征、记录历史变迁、见证政治得失的方式有多种,最有力、最可信的莫过于法律。“文革”之后,中国重上民主与法制的轨道,步履尽管缓慢,目标始终坚定。在改革开放的大旗下。每一个重要法律的出台,每一项法律条文的修改,每一件震惊全国的司法大案,不仅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不仅反映出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也深刻地影响着改革开放的方向和历史定位。像颁布通过《宪法》(修订)《破产法》《公司法》(修订)《物权法》
《洪宪帝制——袁氏帝梦破灭记》读后。    近年来,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大众文化的崛起呈现锐不可当之势。学术走向通俗、历史走进大众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许多学者和机构为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张华腾著《洪宪帝制——袁氏帝梦破灭记》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该书是中华书局所出“大史记书系”之一种,它选择历史上具有影响力或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介绍其经过,而且关注其影响,并将这个事件作为
把握教材特点、文本内容、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读透文本字面意思,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阅读得到增值;要读透文本背后的故事,读透文本的情感意蕴,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文本的情思,调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下面以《背影》教学设计为例,阐述读透文本在教学中的推动作用。   一、读透文本字面意思的教学设计   《背影》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文章以“背影”为线索,引出那年冬天父亲再次
江苏人民出版社    《开放的帝国:1600前的中国历史》本书作者着重使用考古资料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料,改变传统关于中国历史以政治为主线、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等方面作了细致的描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显然,教育不仅是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是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及其生命品质的提升。语文教育尤为如此,因为语文的高贵在于让生命诗意的栖居,语文学习本质上应是学生生命的体验,是学生理解生命内涵、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近年来,在全区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指导、整体推进“行知品质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构建
台湾于1949年开始“戒严”,并颁布《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严禁大陆作家、学者的书在台湾出版和流通。可是,有不少大陆学术著作,对于台湾地区的学者、研究人员、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都想看。慑于台湾当局的压力,他们不能光明正大地读。出版商为了适应读者这一需求,只好采取盗版的方式。盗版可免付作者稿费,对讲究经济效益的书商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为避免查禁,台湾书商只能将大陆学者的著
当我们谈论政治的时候,总会把它当做是“他们”的事——那些领导人,那些喜爱权力的人,那些政客,那些热衷获取利益的人……然而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政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这意味着,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或者说他们可以被我们所取代。人类社会本身是以复数的人组成的,我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人,有独立的思想与行为,和他们平等地站立在社会上,平等地期待和创造自己有限生命之幸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法律、制
借用电影《匹夫》的一句广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帮要混”——每部小说也都有自己要站的类型,或言情,或武侠,或历史、军事、职场、推理等,不一而足。当然,小说本身的创造很可能只是一个随心所欲的过程,作者在创作中是自由的,甚至在完成之后也不在意它到底属于哪个类型。但读者在意,包括围观者和评论者。面对一种沛然而起的新局面,人们总是希望构建出一套系统框架,以便于在这个框架内达成一定的共识,梳理其规律和发展趋势
笔者看到《鲁迅虐待过原配夫人朱安吗》(《博览群书》2010年第6期,以下简称《虐待文》)之后,和看到该文作者的《鲁迅触犯了(婚姻法)了吗》(《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26日,以下简称《婚姻文》)、《鲁迅和许广平犯有“通奸罪”吗?》(《中华读书报》2010年1月20日,以下简称《通奸文》)两文的感觉一样,就是需要指出其错误以正视听。  既然从法律层面讨论鲁迅的婚姻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回到历史的语境,
从1995年至今我一直在关注生活在中国的一个特殊的族群,我将其称之为“俄裔”。顾名思义,俄裔就是俄罗斯人的后裔。这个族群可以继续分为两个亚族群,一个亚族群是纯血统的俄罗斯人,按国籍可分为俄罗斯侨民(简称“俄侨”)、无国籍侨民和中国籍的纯血统的俄罗斯人。另一个亚族群是中俄混血人。“混血人”是民间使用的汉语族称,“中俄”二字是我加上去的,以示与以“混血人”为族称的其他族群相区别。  如今生活在中国的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