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在内的全方位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没有文化上的进步,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现代化。因此,深入审视和探讨文化建设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现代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87-03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在内的全方位建设。在其中,文化建设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没有文化上的进步,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现代化。“人的发展越全面,文化在整个生活中的比重就越大。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生活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生活中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1]因此,在如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深入审视和探讨文化建设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化建设与中国的国际形象
国际形象就是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对一国所形成的综合印象和整体评价。国际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各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他们在密切关注日益强大的中国将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也就是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一国的国际形象如何,当然要取决于其拥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的实力与水平,但也绝对不能忽视文化建设对国际形象的重要塑造作用。因为,国家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纵观当今世界,一国的国际形象总是和该国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成正相关系,而这种影响力的强弱,又与这个国家对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大小相关。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如何,直接影响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形象。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却不是当今世界上的文化强国,而美国是文化资源小国,但却是当今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因此,当代中国不应当只是五千年華夏文化传统的继承者,也应当是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应当对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的来,这与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虽然中国对世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却还很少。很多欧美学者到中国访问后都说:“中国原来是这样!”模模糊糊的孔夫子加上美味可口的中国餐,代表了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由此可见,在全世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异常严峻的任务。良好的形象是一个国家无形的宝贵资产,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就必须在全世界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2]既然文化对国家形象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我们就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找准自身形象定位,发展与世界大国相称的文化实力。从以上发达国家文化建设的经验来看,这些国家都非常注重从本国国情出发,对国家形象的树立都有明确的目标定位,都注重塑造符合自身特点的形象。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对此,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自己的国家形象进行明确的定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品牌,并长期贯彻下去。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化大国就必须承担起一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全球文化责任。我们不仅应该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而且也要对世界文化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全面复兴,发展出与我们作为世界大国相称的文化实力。
第二,规划构建国家形象的系统工程,适时拓展国家文化实力的战略疆域。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分步骤实施。我们应该设立国家形象的专门构建机构,根据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举全国之力,对外传播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当然包含着文化疆域的拓展问题。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上升,中国应当适时考虑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扩展问题,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今天中国文化的发展态度和关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文化战略疆域的不断拓展,也是中国成就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第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创造国家文化安全良性发展的新环境。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是市场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今时代,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为了满足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新一轮文化主权的保卫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同国家的综合实力成正比,它不仅能表明一个国家生产力发达的程度,而且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纪之交兴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结果。我国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文化资源配置、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份额、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当然,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建设。所有的文化产品,都关系着国家的文化身份、文化形象和文化安全问题。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必须注重产业中的文化创造,把“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主题,不断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传承中国优良文化传统,提升中国文化创新能力。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创意经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其意义不仅在于经济层面,更重要的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当前,中国作为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资源的大国家,却处在世界工场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中国每年都用相当大的支出来买韩国游戏、日本动画、美国大片。和这些国家相比,我们一方面缺少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的信念,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创新能力不足。一部中国的《三国演义》,经过韩国的游戏和日本的动画改编,回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由此可见,当今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新的价值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意义之大。华夏民族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民族,其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巨大的文化潜力,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其他民族有益的文化经验,发掘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大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创造能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在逐步上升。中国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理解乃至支持、赞赏。中国正以良好的国家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二、文化建设与中国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首先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政治思想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约瑟夫·奈把软实力的来源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可以看出,他把文化放在了软实力的首要位置,之所以如此,我认为,其用意就是要强调文化建设在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意义。有的学者说,“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3]。约瑟夫·奈说得更形象:“在战斗中,剑强于笔,但从长远看,却是笔指导剑。”[4]由此可见,在当今时代,文化建设对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现出来。
当今,在文化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从国内情况来看,当前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市场化的强烈冲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原则逐渐向文化领域渗透,导致文化领域出现了文化的功利化、商业化和世俗化。中国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文化形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整合功能开始面临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对原有的文化体制进行适应时代变革需要的调整或转型,以便防止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失范”问题,从而为中国的崛起提供足够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其次,从国际情况来看,文化全球化导致中外文化交往日益广泛,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从而给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文化全球化一方面加速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共享;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文化殖民主义的扩张。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借助自己的经济优势进行文化扩张,其目的就是企图以他们的价值观念统领世界,达到和平时代称霸世界的野心。在各种纷至沓来的“西流”中,美國的霸权意图尤其明显。美国试图凭借其文化价值观“重塑”冷战后世界的新秩序,一位美国高级官员曾毫不掩饰地说:“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么它们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5]在这种趋势下,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更为直接地与国家主权联系起来,“捍卫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捍卫自己国家的主权”[6],这已是发展中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共识。因此,对于中国而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壮大民族文化以保证中国政治主权的独立完整和在世界上的文化主权已经成为我们当前的一大紧迫任务。
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有赖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采取积极的发展战略举措。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当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国进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社会思想日益复杂多变,国际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涤荡,在这种情形下,只有保证指导思想正确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也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其次,适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的总出发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经济上,文化建设跟在经济建设后面,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中国现代化必经的一个阶段。但当经济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适时调整这种战略,否则必然会制约我国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末就不断强调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再次,复兴和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精华,这些精华成为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铸就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由此可知,“民族国家的概念并非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首先是一种心理概念。换言之,民族国家生存的基石在于拥有自主性的文化,而维护民族国家生存的命脉,从根本上说就存在于对这种文化的认同之中。”[7]从本质上讲,文化认同体现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身份,它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同一,其现实力量主要表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及对本民族文化壮大的需求。可见,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这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前提。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我国软实力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现代文化,我们才能不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之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壮大的唯一道路。当然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不仅仅只是依靠文化的力量。但软实力主要产生于我们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又主要通过我们的文化表现出来。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继续深入和政治多极化的曲折发展,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因素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文彰.推动海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求是杂志,2008(9).
[2]江忆恩.中国参与国际体制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7).
[3]许嘉.美国战略思维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313.
[4]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5.
[5]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41.
[6]印秀杰.论综合国力竞争与文化冲突[J].学术交流,2005(8).
[7]张杰.文化自觉、文化战争、文化立国[J].南京社会科学,2008(2).
关键词:文化;现代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87-03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在内的全方位建设。在其中,文化建设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没有文化上的进步,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现代化。“人的发展越全面,文化在整个生活中的比重就越大。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生活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生活中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1]因此,在如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深入审视和探讨文化建设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化建设与中国的国际形象
国际形象就是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对一国所形成的综合印象和整体评价。国际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各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他们在密切关注日益强大的中国将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也就是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一国的国际形象如何,当然要取决于其拥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的实力与水平,但也绝对不能忽视文化建设对国际形象的重要塑造作用。因为,国家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纵观当今世界,一国的国际形象总是和该国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成正相关系,而这种影响力的强弱,又与这个国家对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大小相关。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如何,直接影响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形象。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却不是当今世界上的文化强国,而美国是文化资源小国,但却是当今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因此,当代中国不应当只是五千年華夏文化传统的继承者,也应当是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应当对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的来,这与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虽然中国对世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却还很少。很多欧美学者到中国访问后都说:“中国原来是这样!”模模糊糊的孔夫子加上美味可口的中国餐,代表了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由此可见,在全世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异常严峻的任务。良好的形象是一个国家无形的宝贵资产,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就必须在全世界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2]既然文化对国家形象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我们就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找准自身形象定位,发展与世界大国相称的文化实力。从以上发达国家文化建设的经验来看,这些国家都非常注重从本国国情出发,对国家形象的树立都有明确的目标定位,都注重塑造符合自身特点的形象。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对此,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自己的国家形象进行明确的定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品牌,并长期贯彻下去。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化大国就必须承担起一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全球文化责任。我们不仅应该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而且也要对世界文化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全面复兴,发展出与我们作为世界大国相称的文化实力。
第二,规划构建国家形象的系统工程,适时拓展国家文化实力的战略疆域。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分步骤实施。我们应该设立国家形象的专门构建机构,根据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举全国之力,对外传播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当然包含着文化疆域的拓展问题。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上升,中国应当适时考虑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扩展问题,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今天中国文化的发展态度和关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文化战略疆域的不断拓展,也是中国成就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第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创造国家文化安全良性发展的新环境。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是市场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今时代,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为了满足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新一轮文化主权的保卫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同国家的综合实力成正比,它不仅能表明一个国家生产力发达的程度,而且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纪之交兴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结果。我国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文化资源配置、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份额、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当然,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建设。所有的文化产品,都关系着国家的文化身份、文化形象和文化安全问题。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必须注重产业中的文化创造,把“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主题,不断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传承中国优良文化传统,提升中国文化创新能力。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创意经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其意义不仅在于经济层面,更重要的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当前,中国作为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资源的大国家,却处在世界工场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中国每年都用相当大的支出来买韩国游戏、日本动画、美国大片。和这些国家相比,我们一方面缺少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的信念,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创新能力不足。一部中国的《三国演义》,经过韩国的游戏和日本的动画改编,回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由此可见,当今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新的价值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意义之大。华夏民族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民族,其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巨大的文化潜力,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其他民族有益的文化经验,发掘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大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创造能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在逐步上升。中国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理解乃至支持、赞赏。中国正以良好的国家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二、文化建设与中国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首先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政治思想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约瑟夫·奈把软实力的来源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可以看出,他把文化放在了软实力的首要位置,之所以如此,我认为,其用意就是要强调文化建设在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意义。有的学者说,“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3]。约瑟夫·奈说得更形象:“在战斗中,剑强于笔,但从长远看,却是笔指导剑。”[4]由此可见,在当今时代,文化建设对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现出来。
当今,在文化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从国内情况来看,当前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市场化的强烈冲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原则逐渐向文化领域渗透,导致文化领域出现了文化的功利化、商业化和世俗化。中国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文化形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整合功能开始面临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对原有的文化体制进行适应时代变革需要的调整或转型,以便防止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失范”问题,从而为中国的崛起提供足够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其次,从国际情况来看,文化全球化导致中外文化交往日益广泛,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从而给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文化全球化一方面加速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共享;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文化殖民主义的扩张。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借助自己的经济优势进行文化扩张,其目的就是企图以他们的价值观念统领世界,达到和平时代称霸世界的野心。在各种纷至沓来的“西流”中,美國的霸权意图尤其明显。美国试图凭借其文化价值观“重塑”冷战后世界的新秩序,一位美国高级官员曾毫不掩饰地说:“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么它们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5]在这种趋势下,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更为直接地与国家主权联系起来,“捍卫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捍卫自己国家的主权”[6],这已是发展中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共识。因此,对于中国而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壮大民族文化以保证中国政治主权的独立完整和在世界上的文化主权已经成为我们当前的一大紧迫任务。
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有赖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采取积极的发展战略举措。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当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国进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社会思想日益复杂多变,国际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涤荡,在这种情形下,只有保证指导思想正确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也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其次,适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的总出发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经济上,文化建设跟在经济建设后面,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中国现代化必经的一个阶段。但当经济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适时调整这种战略,否则必然会制约我国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末就不断强调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再次,复兴和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精华,这些精华成为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铸就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由此可知,“民族国家的概念并非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首先是一种心理概念。换言之,民族国家生存的基石在于拥有自主性的文化,而维护民族国家生存的命脉,从根本上说就存在于对这种文化的认同之中。”[7]从本质上讲,文化认同体现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身份,它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同一,其现实力量主要表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及对本民族文化壮大的需求。可见,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这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前提。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我国软实力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现代文化,我们才能不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之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壮大的唯一道路。当然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不仅仅只是依靠文化的力量。但软实力主要产生于我们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又主要通过我们的文化表现出来。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继续深入和政治多极化的曲折发展,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因素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文彰.推动海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求是杂志,2008(9).
[2]江忆恩.中国参与国际体制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7).
[3]许嘉.美国战略思维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313.
[4]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5.
[5]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41.
[6]印秀杰.论综合国力竞争与文化冲突[J].学术交流,2005(8).
[7]张杰.文化自觉、文化战争、文化立国[J].南京社会科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