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但目前在县域经济这个传导链条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货币政策在县域受到障碍。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传导中的障碍分析,提出相关改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县域经济;传导链条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6-0086-03
一、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传导中的障碍
(一)中央银行方面障碍
1.货币政策缺乏灵活性。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差异较大,货币政策“一刀切”,缺乏不同县域经济灵活性,不能有效调节地区之间资金供求状况。基层央行在贯彻货币政策和发展县域经济中处于两难境地,形成信贷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现实不对称状况,产生县域经济发展差别性与货币政策统一性之间矛盾,削弱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1]
2.基层央行调控工具缺失。基层央行运用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这三大调控工具,但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受限较多,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一是再贷款操作没有活力。目前支农再贷款已经失去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而变成了农业信贷相对固有的资金来源。原因是上级行对支农再贷款指标控制较严、总量投放较少、使用范围过窄,难于起到调控农村基础货币作用,导致支农再贷款这个基层央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失去活力。
二是再贴现操作日益萎缩。目前再贴现操作已名存实亡,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备付金充足,其它融资渠道较多,再贴现这种融资方式已不再是最佳选择。国有商业银行办理贴现和再贴现收益较小,而风险较大,量本利分析不划算。同时,目前假汇票较多,容易遭受诈骗。所以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行限制过严,包括汇票承兑审批权过于集中,收取高额保证金,有的银行只对本行开立基本帐户的企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这些限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汇票业务的推广应用,导致基层央行通过再贴现政策手段调节资金需求成了无米之炊。
三是窗口业务指导不具约束力。目前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授权授信受制于上级行,信贷权力统的过死,缺乏自主权,不能适时根据本地区产业变化和市场变化调整信贷结构,对基层央行窗口指导很难作出积极反应。另一方面,基层央行窗口业务指导又缺乏相应配套措施作保证,往往陷入一厢情愿境地,很难达到预想效果。
(二)金融市场方面障碍
1.利率在资金市场价格导向作用不明显,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对利率这一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反应不敏感所致。目前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对企业和居民信任危机普遍存在“惧贷”心理,导致“惜贷”行为,宁可保持高额备付率囤积资金,或将资金上存、投资股票、债券等,不愿意放款。资金使用不充分,开拓市场、开发客户内在激励和动力不足,利率资金价格导向作用往往失灵,所以尽管利率下调,但银行贷款并无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对市场信心不足、居民对预期收入不确定,对教育、养老保险、医疗等预期支出增加等因素影响,往往对利率调整带来的存款或投资预期收入变化不能及时作出反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信贷传导渠道中利率与投资链条发生断裂,造成利率工具在信贷传导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2]
2.县域资金流失严重,削弱货币政策传导资金基础。一是近几年邮政储蓄存款增长迅猛,而且只存不贷,象抽水机一样抽走了县域本来匮乏资金,流向资金相对宽裕的大中城市,客观上削弱了货币政策在县域传导的资金基础。二是县域商业金融机构经营收缩,大量县域资金被吸收上存。信贷管理权限上收,县级机构只保留小额贷款权限,组织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了上级行储蓄机构,造成资金在本地运用很少。
(三)金融机构方面障碍
金融机构既是货币政策调控的对象,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央行的货币政策只有得到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并以信贷投放或信贷收缩等形式加以贯彻,才能达到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经营后,普遍强调经营效益和风险防范,致使基层商业银行活力不足,对货币政策反应不灵。
1.严格风险管理制约了基层行信贷扩张能力。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信贷权限上收,贷款集中审批,提出以贷款终身责任和“零风险贷款”的风险控制指标,造成资金过渡向上集中,制约了基层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极度短缺,信贷极度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县域金融货币创造功能被抵制,货币乘数效应不能有效放大,货币政策力度不断减弱,时滞不断延长。同时贷款风险责任约束过度,弱化了基层信贷人员信贷拓展能力,造成上级行权利过大,基层行权利过小,不能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作出及时充分反应。
2.县域金融机构的撤并削弱了货币政策赖以传导的载体。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减员增效,大量撤并分支机构及网点,而且上收贷款权限,在有些欠发达的山区县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在县级信贷市场没有发放贷款,县域经济的发展仅靠农村信用社唱独角戏。商业性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血管”,如果一个地区的“血管”过少或全部堵塞,那么这个地区必将成为货币政策作用的肓区。
(四)企业和居民等微观经济主体方面障碍
1.企业方面。多数国有老企业由于经营不佳,在改革改制过程中多以变卖、破产方式进行,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借改革之机逃避悬空金融债务,将改革成本转嫁到银行,造成银行坏帐急剧增加,损坏正常银企关系,抵制银行投放信贷资金积极性。同时,企业有效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尚未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来,对宏观金融调控信号还不能作出灵敏反应。国有企业改制后,中小民营企业大量增加,成为县域经济主体,同时也成为货币供给主要接受者和货币政策重要微观客体。这些民营中小企业由于成长时间短,机制不健全,普遍存在着诚信度不高,会计核算资料不完整,不能按照资金市场价格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等问题,金融机构为自身利益和风险防范考虑,对这些企业不敢轻易涉足,往往将信贷资金投放集中于少数优势大企业、大项目,造成少数大企业资金充裕,众多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影响了货币政策对企业的作用效果。
2.居民个人方面。目前,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积极,一是因为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居民超前消费意识不强。二是受收入水平限制,居民消费难于扩大。三是受社会保障机制影响,储蓄养老意愿较强。四是受消费环境制约,尚未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五是受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影响,消费信贷难以全面拓展。六是投资经验不足使个人投资理财信赖于传统的储蓄方式。
二、改善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传导的对策建议
(一)避免货币政策“一刀切”,适当增强货币政策灵活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区域性货币政策,避免货币政策“一刀切”,增强货币政策传导实效性和地区差别性。制定和出台货币政策时,在与国家货币政策协调一致前提下,授予人民银行县域机构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运行整体状况、特点及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制定相应区域性货币政策的权力以及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上适当的审批权限,或在出台货币政策时按照区域性经济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促使货币政策实施更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和金融机构发展需要,以提高货币政策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发挥基层央行职能作用,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执行系统
基层央行应充分利用所处地理优势和职能优势,积极采取灵活却实效性强的政策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针对商业银行信贷过度集中行为进行预警预报,严格要求各家商业银行按照资产负债管理要求,控制信贷集中风险,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已建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对系统性或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采取措施对信贷集中进行控制。同时应赋予基层央行在控制本地区信贷规模方面一定管理权,对于积极响应人民银行窗口指导、对货币政策反映积极、上级行授信比较宽松的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应在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和金融业务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的权利。积极发挥人民银行窗口指导作用,通过银企座谈会、重大投资项目恳谈会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密切银企、政企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合理信贷投放,促进经济、金融双赢双活。
(三)尽快建立市场利率体系,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神经系统
尽快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发挥资金市场价格信号导向作用,提高企业和居民对利率变动敏感性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和企业改革,调整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资产结构,培育真正的市场活动主体,提高经济活动的利率弹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改善县域金融体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系统
一是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为货币政策高效传导构筑良好传导轨道。尽快建立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商业银行对人民银行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敏锐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强化货币政策传导实效性。改变目前信贷管理过于集中局面,对各分支机构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收益状况和资金成本承受能力,实行区别对待信贷政策。三是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填补金融体系空白,提高当地银行业竞争程度,促进地方金融体系完善,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建立更多“毛细血管”,以实现在微观层面非银行金融机构担当金融支撑重心的艰巨任务。
(五)努力打造县域“资金洼地”,促进信贷资金回流
一是加大支农再贷款调控总量,以激活县域广大农村基础货币量,充实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载体。二是限制商业银行县域机构资金外流,解除商业银行对县域机构授信额度的过度控制,保证县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将不低于资产负债比例的资金用于本地。努力在产业政策、社会信用环境等层面上打造县域“资金洼地”,鼓励和吸引外来资金流向县域。三是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变县域邮政储蓄“抽水机”为“引水渠”,使邮政储蓄资金取之于县用于县。
(六)努力拓展金融市场,搭建货币政策传导平台
一是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积极发展县域货币市场。当前要从扩大货币市场主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同业拆借市场吞吐基础货币能力等方面加快县域货币市场发展,建立一个多元化、高效率货币市场体系。二是适当放宽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联社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条件,对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可通过具有市场主体资格的银行代理融资,使大量县域中小金融机构间接进入拆借市场,为县域货币市场发展和货币政策有效传导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使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中介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七)县域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宏观环境
一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可在现有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扩大征信范围,增强征信查询系统时效性,建立涵盖企业与居民个人主要经济活动的全国范围内联网社会征信体系,为诚实守信提供外在的硬约束,提高全社会诚信程度。二是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度,解决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三是建立存款保险体系,防范金融机构特别是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通过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为货币政策传导奠定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新海.新形势下人民银行基层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思考[C].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调研报告文集,2005.
[2] 李宁.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差别货币政策的现实思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货币政策;县域经济;传导链条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6-0086-03
一、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传导中的障碍
(一)中央银行方面障碍
1.货币政策缺乏灵活性。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差异较大,货币政策“一刀切”,缺乏不同县域经济灵活性,不能有效调节地区之间资金供求状况。基层央行在贯彻货币政策和发展县域经济中处于两难境地,形成信贷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现实不对称状况,产生县域经济发展差别性与货币政策统一性之间矛盾,削弱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1]
2.基层央行调控工具缺失。基层央行运用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这三大调控工具,但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受限较多,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一是再贷款操作没有活力。目前支农再贷款已经失去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而变成了农业信贷相对固有的资金来源。原因是上级行对支农再贷款指标控制较严、总量投放较少、使用范围过窄,难于起到调控农村基础货币作用,导致支农再贷款这个基层央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失去活力。
二是再贴现操作日益萎缩。目前再贴现操作已名存实亡,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备付金充足,其它融资渠道较多,再贴现这种融资方式已不再是最佳选择。国有商业银行办理贴现和再贴现收益较小,而风险较大,量本利分析不划算。同时,目前假汇票较多,容易遭受诈骗。所以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行限制过严,包括汇票承兑审批权过于集中,收取高额保证金,有的银行只对本行开立基本帐户的企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这些限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汇票业务的推广应用,导致基层央行通过再贴现政策手段调节资金需求成了无米之炊。
三是窗口业务指导不具约束力。目前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授权授信受制于上级行,信贷权力统的过死,缺乏自主权,不能适时根据本地区产业变化和市场变化调整信贷结构,对基层央行窗口指导很难作出积极反应。另一方面,基层央行窗口业务指导又缺乏相应配套措施作保证,往往陷入一厢情愿境地,很难达到预想效果。
(二)金融市场方面障碍
1.利率在资金市场价格导向作用不明显,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对利率这一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反应不敏感所致。目前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对企业和居民信任危机普遍存在“惧贷”心理,导致“惜贷”行为,宁可保持高额备付率囤积资金,或将资金上存、投资股票、债券等,不愿意放款。资金使用不充分,开拓市场、开发客户内在激励和动力不足,利率资金价格导向作用往往失灵,所以尽管利率下调,但银行贷款并无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对市场信心不足、居民对预期收入不确定,对教育、养老保险、医疗等预期支出增加等因素影响,往往对利率调整带来的存款或投资预期收入变化不能及时作出反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信贷传导渠道中利率与投资链条发生断裂,造成利率工具在信贷传导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2]
2.县域资金流失严重,削弱货币政策传导资金基础。一是近几年邮政储蓄存款增长迅猛,而且只存不贷,象抽水机一样抽走了县域本来匮乏资金,流向资金相对宽裕的大中城市,客观上削弱了货币政策在县域传导的资金基础。二是县域商业金融机构经营收缩,大量县域资金被吸收上存。信贷管理权限上收,县级机构只保留小额贷款权限,组织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了上级行储蓄机构,造成资金在本地运用很少。
(三)金融机构方面障碍
金融机构既是货币政策调控的对象,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央行的货币政策只有得到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并以信贷投放或信贷收缩等形式加以贯彻,才能达到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经营后,普遍强调经营效益和风险防范,致使基层商业银行活力不足,对货币政策反应不灵。
1.严格风险管理制约了基层行信贷扩张能力。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信贷权限上收,贷款集中审批,提出以贷款终身责任和“零风险贷款”的风险控制指标,造成资金过渡向上集中,制约了基层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极度短缺,信贷极度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县域金融货币创造功能被抵制,货币乘数效应不能有效放大,货币政策力度不断减弱,时滞不断延长。同时贷款风险责任约束过度,弱化了基层信贷人员信贷拓展能力,造成上级行权利过大,基层行权利过小,不能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作出及时充分反应。
2.县域金融机构的撤并削弱了货币政策赖以传导的载体。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减员增效,大量撤并分支机构及网点,而且上收贷款权限,在有些欠发达的山区县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在县级信贷市场没有发放贷款,县域经济的发展仅靠农村信用社唱独角戏。商业性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血管”,如果一个地区的“血管”过少或全部堵塞,那么这个地区必将成为货币政策作用的肓区。
(四)企业和居民等微观经济主体方面障碍
1.企业方面。多数国有老企业由于经营不佳,在改革改制过程中多以变卖、破产方式进行,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借改革之机逃避悬空金融债务,将改革成本转嫁到银行,造成银行坏帐急剧增加,损坏正常银企关系,抵制银行投放信贷资金积极性。同时,企业有效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尚未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来,对宏观金融调控信号还不能作出灵敏反应。国有企业改制后,中小民营企业大量增加,成为县域经济主体,同时也成为货币供给主要接受者和货币政策重要微观客体。这些民营中小企业由于成长时间短,机制不健全,普遍存在着诚信度不高,会计核算资料不完整,不能按照资金市场价格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等问题,金融机构为自身利益和风险防范考虑,对这些企业不敢轻易涉足,往往将信贷资金投放集中于少数优势大企业、大项目,造成少数大企业资金充裕,众多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影响了货币政策对企业的作用效果。
2.居民个人方面。目前,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积极,一是因为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居民超前消费意识不强。二是受收入水平限制,居民消费难于扩大。三是受社会保障机制影响,储蓄养老意愿较强。四是受消费环境制约,尚未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五是受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影响,消费信贷难以全面拓展。六是投资经验不足使个人投资理财信赖于传统的储蓄方式。
二、改善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传导的对策建议
(一)避免货币政策“一刀切”,适当增强货币政策灵活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区域性货币政策,避免货币政策“一刀切”,增强货币政策传导实效性和地区差别性。制定和出台货币政策时,在与国家货币政策协调一致前提下,授予人民银行县域机构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运行整体状况、特点及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制定相应区域性货币政策的权力以及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上适当的审批权限,或在出台货币政策时按照区域性经济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促使货币政策实施更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和金融机构发展需要,以提高货币政策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发挥基层央行职能作用,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执行系统
基层央行应充分利用所处地理优势和职能优势,积极采取灵活却实效性强的政策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针对商业银行信贷过度集中行为进行预警预报,严格要求各家商业银行按照资产负债管理要求,控制信贷集中风险,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已建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对系统性或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采取措施对信贷集中进行控制。同时应赋予基层央行在控制本地区信贷规模方面一定管理权,对于积极响应人民银行窗口指导、对货币政策反映积极、上级行授信比较宽松的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应在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和金融业务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的权利。积极发挥人民银行窗口指导作用,通过银企座谈会、重大投资项目恳谈会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密切银企、政企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合理信贷投放,促进经济、金融双赢双活。
(三)尽快建立市场利率体系,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神经系统
尽快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发挥资金市场价格信号导向作用,提高企业和居民对利率变动敏感性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和企业改革,调整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资产结构,培育真正的市场活动主体,提高经济活动的利率弹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改善县域金融体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系统
一是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为货币政策高效传导构筑良好传导轨道。尽快建立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商业银行对人民银行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敏锐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强化货币政策传导实效性。改变目前信贷管理过于集中局面,对各分支机构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收益状况和资金成本承受能力,实行区别对待信贷政策。三是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填补金融体系空白,提高当地银行业竞争程度,促进地方金融体系完善,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建立更多“毛细血管”,以实现在微观层面非银行金融机构担当金融支撑重心的艰巨任务。
(五)努力打造县域“资金洼地”,促进信贷资金回流
一是加大支农再贷款调控总量,以激活县域广大农村基础货币量,充实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载体。二是限制商业银行县域机构资金外流,解除商业银行对县域机构授信额度的过度控制,保证县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将不低于资产负债比例的资金用于本地。努力在产业政策、社会信用环境等层面上打造县域“资金洼地”,鼓励和吸引外来资金流向县域。三是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变县域邮政储蓄“抽水机”为“引水渠”,使邮政储蓄资金取之于县用于县。
(六)努力拓展金融市场,搭建货币政策传导平台
一是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积极发展县域货币市场。当前要从扩大货币市场主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同业拆借市场吞吐基础货币能力等方面加快县域货币市场发展,建立一个多元化、高效率货币市场体系。二是适当放宽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联社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条件,对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可通过具有市场主体资格的银行代理融资,使大量县域中小金融机构间接进入拆借市场,为县域货币市场发展和货币政策有效传导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使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中介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七)县域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宏观环境
一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可在现有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扩大征信范围,增强征信查询系统时效性,建立涵盖企业与居民个人主要经济活动的全国范围内联网社会征信体系,为诚实守信提供外在的硬约束,提高全社会诚信程度。二是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度,解决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三是建立存款保险体系,防范金融机构特别是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通过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为货币政策传导奠定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新海.新形势下人民银行基层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思考[C].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调研报告文集,2005.
[2] 李宁.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差别货币政策的现实思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