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海相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

来源 :天然气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l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角探1井、南充1井、潼探1井、高石18井、磨溪42井等在中二叠统茅口组和栖霞组勘探获得高产工业气流,使得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成为了天然气勘探的热门层系.研究表明:川中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的供烃层系主要为下古生界和中二叠统自身的烃源岩,天然气大多表现为混源气的特征.当前对于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的研究程度较高,但对于中二叠统海相烃源岩的研究程度较低,因此明确中二叠统海相烃源岩的展布及生烃潜力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精细刻画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特征及生烃潜力,分别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以及烃源岩展布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对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海相烃源岩主要为差—中等品质烃源岩,茅口组烃源岩品质要优于栖霞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其次为Ⅱ2型,均处于过成熟阶段;②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沉积时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性沉积水体环境;③烃源岩总有机碳(TOC)测井响应特征明确,TOC含量与自然伽马(GR)和声波时差(AC)相关性最好,可以据此针对川中地区中二叠统开展TOC预测;④纵向上,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栖霞组中下部(栖一段)和茅口组中下部(茅一段—茅二c亚段);横向上,呈现出向北东方向逐渐增厚的特征;⑤川中地区茅口组生烃强度优于栖霞组,主要介于(10~50)×108 m3/km2之间,由南西向北东方向逐渐增高,茅口组总生烃量为57.38×1012 m3.
其他文献
以廉价的椰壳为原料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碳材料,然后在密闭的反应釜中以硝酸蒸汽对多孔碳材料进行了后处理,制备了亲水性更好的多孔碳材料.采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物理吸附、X射线粉末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和接触角测试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孔道结构、组成和亲水性进行了表征,探究了不同温度下硝酸蒸汽对多孔碳材料的形貌、结构的影响,并采用循环伏安法、恒电流充放电法和交流阻抗法考察了多孔碳材料的超级电容性能.结果表明,经过硝酸蒸汽处理后的多孔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有所降低,且随着处理温度的升
六水合四氟硼酸亚铁、三水合四氰基铂酸钾和4-甲基吡啶-N-氧化物在水和乙醇中自组装形成了一种新的二维金属有机框架(Fe-MOF).单晶结构分析表明,Fe-MOF结晶于单斜空间群P21/c.在Fe-MOF中,每个[Pt(CN)4]2-通过氰基桥联4个Fe原子,而每个Fe原子与4个[Pt(CN)4]2-的 N相连形成二维(4,4)网格结构.二维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沿c轴形成AB堆积,层间距约为0.6 nm.亚铁中心存在2种[FeN4O2]八面体配位环境,一种亚铁离子的轴向与2个水分子配位,而另一种亚铁离子的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