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厌烦。究竟如何令学生喜欢习作,这就看你怎样设计使用新教材,怎样巧设课堂教学。其实,教材犹如一把钥匙,你能用好它,你就可以走进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
学生是因为不会写,没兴趣写,才导致他厌写。因此,要让学生有习作的自信心,有习作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因此,作文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使学生对作文“有饥饿感”、“有食欲”。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要让学生从“害怕写”到“喜欢写”作文,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降低要求,让学生对习作有信心
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对写作有自信心,他才会有兴趣去写。我们平常都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期望过高,要求过多,急于求成,反而效果更差。面对学生不太喜欢习作的时候,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更需要有一颗等待幼苗成长的耐心,多宽容学生,允许他们出错,即使他们的习作语句不通顺,错字多,也别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记得,去年年底,我们学校由于灾后重建,搬迁到一个乡村里借校上课。当時我们接受乡里的一个要求就是无条件接收他们的学生。我班分来将近十个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较差,刚开始第一篇作文,我布置写《我的新老师》,结果第二天令我大吃一惊。这10人,只有2本作文交给我,8本没交。交上来的连我班较差的都比不上。天啊,我从没一下子接收到这么多底子这样差的学生。我当时非常气愤,很想批评他们,以为是自己上课讲得不清楚,还是他们偷懒不写。后来,我才找出他不交的原因就是——不会写。那时候,我才静下心来反思,怎么办?那么多学生不会写?于是,我就对他们降低要求,不限字数,容许有错误,只要肯写就行了。经过半学期的改良教学,期中自查后,他们每次习作都基本上能交齐作业,渐渐地他们对写作有了信心。
二、自由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写作文,最不喜欢的是老师规定内容范围。因此,我一直以来都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舞台上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
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写《我的家乡景物》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家乡景物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有关媒体介绍都可以。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边展示,边口头介绍。这样,学生可以向同学们大胆介绍家乡的景物,表达了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我还让其他学生在恰当的时候给他提意见,让他把话说得更完整。同学们也可以一起帮他修改不当的词语,从而在快乐的气氛中,让学生的口头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再指导他们写下来。
三、点滴进步,对学生适时表扬
在习作教学中,班上都会存在一种情况,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快,而有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很难提高。如何令这部分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
在我现在所教的班级,就有这样的学生,他每次习作都达不到要求,不会动笔写,字数不够,总是说没内容可写。于是,我就叫他写班上的事情,就从最简单的事写起。比如说,今天的班干部做什么事,得到了老师怎样的评价,今天班上发生什么新鲜事……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应该不难写。尽管他们所写的文章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字数不够,我都不会批评他。但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会对他的的表现作出肯定和赞赏。
四、点评有效,互相促进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我的作文评讲课中,我常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再由老师批改后再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我不仅仅会对那些优秀习作进行点评,几乎全班学生的作文我都会点评。比如,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后,在用词、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写得好的,我就在班上表扬他们。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点评,他们都会觉得很高兴,开始有写作的喜悦感、成功感,从而就消除了他们对习作的畏惧。
五、拓展阅读,以读促写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老舍先生曾经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输出”的关系。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很高,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为目前小学生最大的问题是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太少,缺乏写作技巧,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要有大量阅历,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真正把心放到文章里,把自己当成作者,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班成立了“读书娱乐圈”,建立了舒适的图书角,把从图书馆借到的书籍,以及学生自己借。
作者简介:姓名:喻艳(1973.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射洪职务教师/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专,单位,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涪江路小学校。研究方向。
学生是因为不会写,没兴趣写,才导致他厌写。因此,要让学生有习作的自信心,有习作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因此,作文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使学生对作文“有饥饿感”、“有食欲”。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要让学生从“害怕写”到“喜欢写”作文,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降低要求,让学生对习作有信心
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对写作有自信心,他才会有兴趣去写。我们平常都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期望过高,要求过多,急于求成,反而效果更差。面对学生不太喜欢习作的时候,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更需要有一颗等待幼苗成长的耐心,多宽容学生,允许他们出错,即使他们的习作语句不通顺,错字多,也别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记得,去年年底,我们学校由于灾后重建,搬迁到一个乡村里借校上课。当時我们接受乡里的一个要求就是无条件接收他们的学生。我班分来将近十个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较差,刚开始第一篇作文,我布置写《我的新老师》,结果第二天令我大吃一惊。这10人,只有2本作文交给我,8本没交。交上来的连我班较差的都比不上。天啊,我从没一下子接收到这么多底子这样差的学生。我当时非常气愤,很想批评他们,以为是自己上课讲得不清楚,还是他们偷懒不写。后来,我才找出他不交的原因就是——不会写。那时候,我才静下心来反思,怎么办?那么多学生不会写?于是,我就对他们降低要求,不限字数,容许有错误,只要肯写就行了。经过半学期的改良教学,期中自查后,他们每次习作都基本上能交齐作业,渐渐地他们对写作有了信心。
二、自由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写作文,最不喜欢的是老师规定内容范围。因此,我一直以来都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舞台上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
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写《我的家乡景物》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家乡景物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有关媒体介绍都可以。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边展示,边口头介绍。这样,学生可以向同学们大胆介绍家乡的景物,表达了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我还让其他学生在恰当的时候给他提意见,让他把话说得更完整。同学们也可以一起帮他修改不当的词语,从而在快乐的气氛中,让学生的口头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再指导他们写下来。
三、点滴进步,对学生适时表扬
在习作教学中,班上都会存在一种情况,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快,而有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很难提高。如何令这部分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
在我现在所教的班级,就有这样的学生,他每次习作都达不到要求,不会动笔写,字数不够,总是说没内容可写。于是,我就叫他写班上的事情,就从最简单的事写起。比如说,今天的班干部做什么事,得到了老师怎样的评价,今天班上发生什么新鲜事……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应该不难写。尽管他们所写的文章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字数不够,我都不会批评他。但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会对他的的表现作出肯定和赞赏。
四、点评有效,互相促进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我的作文评讲课中,我常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再由老师批改后再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我不仅仅会对那些优秀习作进行点评,几乎全班学生的作文我都会点评。比如,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后,在用词、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写得好的,我就在班上表扬他们。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点评,他们都会觉得很高兴,开始有写作的喜悦感、成功感,从而就消除了他们对习作的畏惧。
五、拓展阅读,以读促写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老舍先生曾经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输出”的关系。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很高,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为目前小学生最大的问题是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太少,缺乏写作技巧,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要有大量阅历,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真正把心放到文章里,把自己当成作者,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班成立了“读书娱乐圈”,建立了舒适的图书角,把从图书馆借到的书籍,以及学生自己借。
作者简介:姓名:喻艳(1973.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射洪职务教师/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专,单位,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涪江路小学校。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