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只能成为空洞而机械的理论灌输,教学枯燥,没有生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益低下。只有植根于生活的沃土,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展开教学,才能让数学教学富有生机与活力,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精彩。本文探讨了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讲解,要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及时地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样也能使教师的教学达到融入生活中的目的。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数学情境”,是指与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有关的情境,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越发接近,就越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接纳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建立教学活动,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思考、交流、操作,使学生在不断反思和思维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大众化,将知识以生活化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例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先拿出一个天平,将物体A 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然后将等重量的物体B 放在天平的右盘中,保持天平的平衡状态; 再将几个质量等重的砝码分别放入左盘和右盘中,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加上或减去同等质量的砝码天平依然保持平衡,这样的情境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再引入等式性质的教学,则会让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学生也乐于投入学习活动。
二、利用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很多初中生会产生望而却步的感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厌烦心理,让学生一看到数学题就头疼不已。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非常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趣味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并将其展示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收集到了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有的学生收集到了树木倒映在水中的风景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图片从中间对折,看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然后让学生找到图画的中线,并要求学生从教材中找出这条中线的名字叫什么。由此引出“对称轴”的相关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在教学初中数学时,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活泼好动的初中生多设计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和创新,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开拓学生思维,为他们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发现,比如在学习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台风预测、河宽和山高测量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师还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如在教学完圆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像锅盖、盆底等,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的。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逐渐用数学头脑去发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完初步统计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估一下自己的考试浮动情况; 让学生利用分圆周知识来制作五角星; 在进行完“垂线距离最短”的学习后,在体育课上检测自己跳远的情况等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唯一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用数学的头脑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把学习到的知识、技能、经验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做到学以致用,真正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立足于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一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也能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进而再将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更容易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这节知识点的时候,引言中也提到“在铁塔、房顶结构、桥梁、吊桥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三角形,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再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如“在台球比赛中,当球P撞到桌边A点后反弹击中邻边之后再次反弹,那么球P再次路经的线路是否与之前的PA平行?理由又是什么呢?”等,通过列举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将数学教学与广泛的现实生活练习,引入生活這潭源头活水,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数学素材,抽象成为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究,顺利解决,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同步,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卢青.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讨[J]. 新校园(中旬). 2015(05)
[2] 肖娅.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种新方法[J]. 学周刊. 2016(04)
[3] 白雅云.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微[J]. 学周刊. 2016(04)
[4] 刘冬,高明松.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几点探索[J]. 学周刊. 2016(08)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讲解,要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及时地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样也能使教师的教学达到融入生活中的目的。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数学情境”,是指与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有关的情境,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越发接近,就越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接纳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建立教学活动,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思考、交流、操作,使学生在不断反思和思维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大众化,将知识以生活化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例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先拿出一个天平,将物体A 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然后将等重量的物体B 放在天平的右盘中,保持天平的平衡状态; 再将几个质量等重的砝码分别放入左盘和右盘中,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加上或减去同等质量的砝码天平依然保持平衡,这样的情境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再引入等式性质的教学,则会让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学生也乐于投入学习活动。
二、利用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很多初中生会产生望而却步的感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厌烦心理,让学生一看到数学题就头疼不已。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非常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趣味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并将其展示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收集到了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有的学生收集到了树木倒映在水中的风景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图片从中间对折,看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然后让学生找到图画的中线,并要求学生从教材中找出这条中线的名字叫什么。由此引出“对称轴”的相关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在教学初中数学时,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活泼好动的初中生多设计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和创新,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开拓学生思维,为他们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发现,比如在学习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台风预测、河宽和山高测量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师还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如在教学完圆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像锅盖、盆底等,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的。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逐渐用数学头脑去发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完初步统计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估一下自己的考试浮动情况; 让学生利用分圆周知识来制作五角星; 在进行完“垂线距离最短”的学习后,在体育课上检测自己跳远的情况等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唯一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用数学的头脑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把学习到的知识、技能、经验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做到学以致用,真正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立足于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一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也能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进而再将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更容易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这节知识点的时候,引言中也提到“在铁塔、房顶结构、桥梁、吊桥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三角形,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再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如“在台球比赛中,当球P撞到桌边A点后反弹击中邻边之后再次反弹,那么球P再次路经的线路是否与之前的PA平行?理由又是什么呢?”等,通过列举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将数学教学与广泛的现实生活练习,引入生活這潭源头活水,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数学素材,抽象成为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究,顺利解决,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同步,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卢青.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讨[J]. 新校园(中旬). 2015(05)
[2] 肖娅.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种新方法[J]. 学周刊. 2016(04)
[3] 白雅云.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微[J]. 学周刊. 2016(04)
[4] 刘冬,高明松.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几点探索[J]. 学周刊.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