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回顾臭氧技术三种主要方法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PEM低压电解臭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PEM低压电解技术的原理、结构和优势。认为用PEM低压电解技术生成的臭氧浓度高,成分纯洁;节能环保,运行费用低;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氮氧化物;是电解法臭氧技术的重要突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回顾臭氧技术三种主要方法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PEM低压电解臭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PEM低压电解技术的原理、结构和优势。认为用PEM低压电解技术生成的臭氧浓度高,成分纯洁;节能环保,运行费用低;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氮氧化物;是电解法臭氧技术的重要突破。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越发重视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光伏装机量不断攀升,但光伏系统的长时间运行和恶劣的天气状况都容易引发组件故障,影响其正常工作,甚至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光伏电站的定期巡检尤为重要。采用搭载相机的无人机对光伏电站进行巡检的方式可以有效满足光伏电站的运维需求。本文以无人机巡检光伏电站为背景,以提升光伏组件红外图像故障检测的效率为目标,研究了红外光伏组件图像的故障检测技术,并结合实际需求,设计
采用固体电解质代替具有可燃性的液态电解液可有效解决当今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然而,固态电池中的电极/电解质的固-固接触通常具有较大的界面阻抗,从而导致电池极化增加。采用聚氧化乙烯(PVDF)基固体电解质作为正负极界面缓冲层,可有效地解决固体电解质与电极的高界面阻抗问题,使正极界面单位面积阻抗从1716 Ω/cm2降至213 Ω/cm2。在负极处,PVDF可提供良好的弹性支撑,使负极界面单位面积阻抗
节点用水量的动态估计是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动态更新的主要工作,以扩展Kalman滤波(EKF)为代表的数据同化方法已被应用于管网水力模型参数动态校核和估计中,但现有研究未考虑用户节点24 h用水模式对节点用水量估计的影响。该文研究了节点用水模式先验信息对EKF方法节点用水量动态估计结果的影响。根据用户24 h的用水模式和t时刻用水量估计值预测t+1时刻节点用水量,并采用t+1时刻管网测量数据校正t+1
针对城市平均管网漏损率居高不下,达不到区域居民对水量与水压的要求等问题,结合规划方案,建立区域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对新建管网进行优化。通过EPANET,对研究区内68.696 km的新建管网进行概化,管网粗糙系数取值145,水源取定水头,计算总历时24 h,时间步长15 min;分别采用研究区域北部新增加压泵站、不增设加压泵站两种不同的工况,来模拟分析研究区域供水管网压力的变化;实践应用表明,通过模
利用黏土矿物独特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可以吸附水中的镉,从而降低Cd(Ⅱ)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探究伊利石对Cd(Ⅱ)的吸附特性,通过吸附试验,考察了pH、吸附剂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Cd(Ⅱ)在伊利石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伊利石对Cd(Ⅱ)吸附的最佳剂量为15 g/L,碱性条件有利于伊利石对Cd(Ⅱ)的吸附;Cd(Ⅱ)在伊利石上吸附过程的动力学规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行为适合用
本文从供水企业营业抄收和漏损管理绩效博弈分析出发,分析出了“管理漏损”的成因,提出了分区经济计量理念及其综合绩效指标模型。
介绍了A自来水公司的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建立与校核的过程。该模型基于AQUIS软件建立,并结合多种技术与方法,通过流量和压力监测点的实测值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校验和修正,使压力和流量校验点的相对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该水力模型的成功建立可实现对管网的多维度仿真,帮助自来水公司对管网的运行状态做出科学的评估与决策,提升自来水公司的运维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
教育新基建背景下,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发展策略、教育管理信息化转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创新应用方式转变等新趋势。文章在分析浙江省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四条路径:一是树立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战略思维,二是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基座一体化建设,三是将数字赋能组织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四是以场景化策略推动教育教学应用创新,以期为各地区域性推进教育新基建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为有效实施压力管理策略,建立以最小化管网节点富余压力、最小化管网漏失量为目标的减压阀优化控制模型,设计混合蛙跳算法求解减压阀最优安装位置及压力设置值。算法比较表明:采用混合蛙跳算法求解模型,其收敛速度较遗传算法提高19.6%,较粒子群算法提高39.3%。混合蛙跳算法在计算效率、算法稳定性和计算有效性方面均有较强优势。利用模型优化案例管网的压力控制策略,优化后管网平均压力下降了10.04%,漏失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