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剧专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大高校陆续开设起来,如何更加科学地设置该专业的课程,成为各大高校随之而来的问题之一。高校育人,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是开办好本专业的有利手段。本文通过笔者自身任教高校的音乐剧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作出归纳总结,抛砖引玉,希望更多高校对此引起重视,更加合理安排该专业的课程。
关键词:音乐剧;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J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49-1音乐剧演员的专业能力是集演唱、舞蹈、表演于一身的,要求非常全面,我国中央戏剧学院对音乐剧演员的定位是“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和演唱素质,扎实的舞蹈基本功素质,过硬的艺术语言功力和熟练掌握塑造舞台形象能力,能够胜任音乐剧、话剧、影视剧等不同艺术创作的全能型表演人才”①①刘红梅:《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音乐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编,《音乐剧教育在中国》,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第41页。。中央戏剧学院培养音乐剧演员的目标是全能型人才,国内多位音乐剧专业的专家也分别提出了音乐剧演员是全能型人才的观点,如南京艺术学院的居其宏先生曾提出:“音乐剧对其表演艺术的基本要求就是能歌善舞、唱演俱佳,我将具备了这种全面表演素质和技能的演员称之为‘全能型演员’”②②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320页。。
音乐剧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例,基本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表演、台词、形体、声乐、艺术概论、化妆、中国话剧史、中国戏曲史、外国戏剧史、舞台技能、芭蕾、爵士舞、踢踏舞、外国代表性舞蹈与礼仪、中国代表性舞蹈与礼仪。选修课有:朗诵、话筒语言表现技巧、中国民间舞戏曲身段、独唱、国际标准舞、导演基础、曲艺、音乐欣赏、音乐剧欣赏、名剧欣赏③③刘思思:《高校音乐剧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大舞台,2001年02期,第208-209页;。这样的课程也是根据音乐剧独有的特点,如很强的综合性、艺术元素的多元性、时代化等特点来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出个性鲜明、基本功扎实、能力全面、思维活跃的音乐剧创作人才④④刘思思:《高校音乐剧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大舞台,2001年02期,第208-209页。。
中央戏剧学院的音乐剧专业课程设置,是在长期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得来的,只有不断探索和调整,才能达到最科学、兼顾最全面、与时俱进的一种设置方式。国内其他高校因为地域环境、教学资源、招生规模、考生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在音乐剧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各有不同特点。
该系一年级学生每周的课程设置为:信息检索2节、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4节、舞蹈基本功训练6节、大学英语4节、视唱练耳4节、表演技巧4节、体育2节、戏剧语言4节、计算机基础4节、钢琴课2节、伴奏课0.5节、声乐0.5节(2人共上一节),一共是37节课,其中公共文化课程16节,占43%,专业课程21节,占57%,而相当重要的声乐课只有0.5节,占0.013%。一周五天,平均每天7、8节课,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复习再创新?他们能否消化掉这一周接近四十节课的内容?有很多学生每次上声乐课时都是疲惫不堪的状态,面对一周0.5节的声乐课,虽然倍感珍惜,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学一年级是打好专业理论基础的重要学习阶段,然而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音乐剧概论》就是一门对于音乐剧的学生来讲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曾经在不同的年级开设过,后来却被取消。《意大利语音》课程开设后,声乐教师在给学生上小课时,尤其是演唱意大利语发音的歌曲时,在认识歌词上节约了很多时间,然而也被取消。学生应当在公共课堂上掌握的这些歌唱语言、理论基础等,却放在时间原本就很有限的声乐课堂里,由声乐老师在小课上完成这部分教学是十分不妥的。笔者认为,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所要求设置的课程之外,不必要的课程课时量太多,应该酌情减少或者适当调整。
该系二年级的课程设置为:舞蹈基本功训练4节、戏剧语言4节、大学英语4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节、乐理与视唱练耳4节、体育2节、表演技巧4节、声乐0.5节。三年级为:现代舞4节、戏剧小品创编与表演4节、剧目排练6节、声乐0.5节。四年级为:现代舞4节、剧目排练12节、声乐课上学期每人0.5节,下学期没有设置声乐课。虽然声乐课从二年级开始采取了培优的方式,即每学期期末考试中排名在前10%的学生,将他们的声乐课增加至每周每人一节,但从以上的课程设置比例中可以看出,声乐课的课时量仍然十分少。二年级占总课时的0.019%,三年级占0.034%,四年级上学期占0.03%,四年级下学期没有声乐课,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是很困难的。
从各门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我们必须提出“整合式教学”的方式,根据以上的课程设置特点,各门专业课几乎是分别独立完成的,没有形成交叉,而对于音乐剧这门艺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来讲,实际是要求学生将学到的所有本领集于一身再表演出来,因此必须提出“整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将相互间联系紧密的多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比如《戏剧语言》这门课,除了学习一些经典的剧中台词以外,还可以增加很多音乐剧选段里重唱、合唱等部分歌词的教学。演唱部分交由声乐教师来排练,剧目课教师与声乐教师一同进课堂,甚至可以与舞蹈教师一同,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共同指导学生边演、边唱、边跳,打破传统的剧目排练只有一位教师上课的方式。根据排练的需要,安排舞蹈教师、声乐教师也进入《剧目排练》的课堂中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为了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的需要,将相互间联系紧密的多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式教学这是非常可行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音乐剧专业综合性的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
谭洁,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讲师。
关键词:音乐剧;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J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49-1音乐剧演员的专业能力是集演唱、舞蹈、表演于一身的,要求非常全面,我国中央戏剧学院对音乐剧演员的定位是“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和演唱素质,扎实的舞蹈基本功素质,过硬的艺术语言功力和熟练掌握塑造舞台形象能力,能够胜任音乐剧、话剧、影视剧等不同艺术创作的全能型表演人才”①①刘红梅:《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音乐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编,《音乐剧教育在中国》,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第41页。。中央戏剧学院培养音乐剧演员的目标是全能型人才,国内多位音乐剧专业的专家也分别提出了音乐剧演员是全能型人才的观点,如南京艺术学院的居其宏先生曾提出:“音乐剧对其表演艺术的基本要求就是能歌善舞、唱演俱佳,我将具备了这种全面表演素质和技能的演员称之为‘全能型演员’”②②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320页。。
音乐剧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例,基本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表演、台词、形体、声乐、艺术概论、化妆、中国话剧史、中国戏曲史、外国戏剧史、舞台技能、芭蕾、爵士舞、踢踏舞、外国代表性舞蹈与礼仪、中国代表性舞蹈与礼仪。选修课有:朗诵、话筒语言表现技巧、中国民间舞戏曲身段、独唱、国际标准舞、导演基础、曲艺、音乐欣赏、音乐剧欣赏、名剧欣赏③③刘思思:《高校音乐剧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大舞台,2001年02期,第208-209页;。这样的课程也是根据音乐剧独有的特点,如很强的综合性、艺术元素的多元性、时代化等特点来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出个性鲜明、基本功扎实、能力全面、思维活跃的音乐剧创作人才④④刘思思:《高校音乐剧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大舞台,2001年02期,第208-209页。。
中央戏剧学院的音乐剧专业课程设置,是在长期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得来的,只有不断探索和调整,才能达到最科学、兼顾最全面、与时俱进的一种设置方式。国内其他高校因为地域环境、教学资源、招生规模、考生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在音乐剧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各有不同特点。
该系一年级学生每周的课程设置为:信息检索2节、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4节、舞蹈基本功训练6节、大学英语4节、视唱练耳4节、表演技巧4节、体育2节、戏剧语言4节、计算机基础4节、钢琴课2节、伴奏课0.5节、声乐0.5节(2人共上一节),一共是37节课,其中公共文化课程16节,占43%,专业课程21节,占57%,而相当重要的声乐课只有0.5节,占0.013%。一周五天,平均每天7、8节课,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复习再创新?他们能否消化掉这一周接近四十节课的内容?有很多学生每次上声乐课时都是疲惫不堪的状态,面对一周0.5节的声乐课,虽然倍感珍惜,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学一年级是打好专业理论基础的重要学习阶段,然而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音乐剧概论》就是一门对于音乐剧的学生来讲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曾经在不同的年级开设过,后来却被取消。《意大利语音》课程开设后,声乐教师在给学生上小课时,尤其是演唱意大利语发音的歌曲时,在认识歌词上节约了很多时间,然而也被取消。学生应当在公共课堂上掌握的这些歌唱语言、理论基础等,却放在时间原本就很有限的声乐课堂里,由声乐老师在小课上完成这部分教学是十分不妥的。笔者认为,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所要求设置的课程之外,不必要的课程课时量太多,应该酌情减少或者适当调整。
该系二年级的课程设置为:舞蹈基本功训练4节、戏剧语言4节、大学英语4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节、乐理与视唱练耳4节、体育2节、表演技巧4节、声乐0.5节。三年级为:现代舞4节、戏剧小品创编与表演4节、剧目排练6节、声乐0.5节。四年级为:现代舞4节、剧目排练12节、声乐课上学期每人0.5节,下学期没有设置声乐课。虽然声乐课从二年级开始采取了培优的方式,即每学期期末考试中排名在前10%的学生,将他们的声乐课增加至每周每人一节,但从以上的课程设置比例中可以看出,声乐课的课时量仍然十分少。二年级占总课时的0.019%,三年级占0.034%,四年级上学期占0.03%,四年级下学期没有声乐课,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是很困难的。
从各门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我们必须提出“整合式教学”的方式,根据以上的课程设置特点,各门专业课几乎是分别独立完成的,没有形成交叉,而对于音乐剧这门艺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来讲,实际是要求学生将学到的所有本领集于一身再表演出来,因此必须提出“整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将相互间联系紧密的多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比如《戏剧语言》这门课,除了学习一些经典的剧中台词以外,还可以增加很多音乐剧选段里重唱、合唱等部分歌词的教学。演唱部分交由声乐教师来排练,剧目课教师与声乐教师一同进课堂,甚至可以与舞蹈教师一同,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共同指导学生边演、边唱、边跳,打破传统的剧目排练只有一位教师上课的方式。根据排练的需要,安排舞蹈教师、声乐教师也进入《剧目排练》的课堂中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为了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的需要,将相互间联系紧密的多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式教学这是非常可行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音乐剧专业综合性的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
谭洁,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