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与创造性审美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双赢关系。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在感性的形式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内容。理解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反过来,美的愉悦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双方互相促进完好结合,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审美 双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1-0208-01
柏拉图说:“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精妙无穷的汉文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强劲的生命力,蕴含着美的力量。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挖掘出语言文字中潜藏的意蕴,还应该让其包含的巨大生命力完全绽放,让学生不只是自己受到强烈的感染,还可以用文字去感染他人,这就需要审美与教学的完好结合。
1 语文教学为创造性审美打下基础
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它能引起欣赏者的想象,具有深刻的感染力。语文教学中所接触到的中外文学精品,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还是小说,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作品,里面都有灿烂闪光的东西,语文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挖掘出这些东西,再去咀嚼品味,再去进行审美。而这些灿烂闪光的东西又往往和文字的时代背景,风格意境,人物形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注重的关于这些方面的分析,直接为审美欣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 通过意境感知美
我国的诗歌,常常以精炼的语言,造形,韵律创造出感人的美的意境。要体会诗中的意境,就得具备较强的理解鉴赏能力,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下的功夫。首先,学生得弄清楚文字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比如《菜薇》中关于战场情形描写的句子,“四牡业业,四牡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这些词语,只要知道它的准确的意思,是写周王室的军队兵强马壮,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才可以在此基础上纵情发挥想象,进行审美,去感知战场上刀光剑影的厮杀,感知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自豪,想象王朝军队屡战屡胜的骄傲。再如现代经典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里面那些精妙独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那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些打动人心的拟人,荷花“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中体现出来的或是奔放或是羞怯,还有通感,“缕缕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所描绘出的隐隐约约似有若无的荷香,这些,学生要懂得,会分析,能运用,然后才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审美的层面,才可以品味出月下荷塘迷蒙多姿恬淡多情的唯美画面。
3 了解背景思索美
生活孕育了作家的激情,也推动作家创作技巧的发展,因此了解作家的生活以及作品的時代背景,对感知文字里蕴藏的激动人心的美有着极大的帮助。如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哪里走〉里写到,“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编者),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这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心情,就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景为什么是迷迷蒙蒙的不能朗照,休现出来的情为什么是淡淡的喜悦还杂夹着淡淡的忧伤。
4 分析形象鉴赏美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典型化的结果。这些形象既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揭示一定的社会本质。成功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艺术美的集中体现,是对生活形象提炼的结果,它具有代表性,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美。如〈满江红〉,岳飞在这首词里塑造了一个英勇杀敌,精忠报国,一尽要把入侵的金兵驱逐出去,收复失地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热情,分析这个形象,才可以感悟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美。
5 创造性审美可以促进语文教学
审美过程中理性与感性融合渗透,理性沉淀于知觉表象之中,它溶解于生动具体形象之中,从不脱离和抛弃感性的生动的形象的同时,而又见不到理性的认识,但却能给人以精神上的理解和自由的喜悦与快慰。审美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其特征之一就是有情感体验。当人在对象中直观到人的自由创造,体验到人的智慧,才能和力量,见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和理想的实现,从而热爱生活,在精神上感到一种满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么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又说“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及审美创造,能从学生们心底激发起一种幸福与愉悦,这种幸福与愉悦可以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品味,审美中去。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学生被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又敢干追求真理反抗邪恶的刘和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美而深深感动,纷纷以发自内心的热情创作一首首小诗来歌颂这位英勇的女子。再如学《故都的秋》时,作者笔下那独有的清静悲凉的意味令学生品读之后余韵绕梁不绝,再发挥联想,联想起别的关于秋的诗词文章,同时又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从自己的视角写出独有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如果没有一种审美力量的感染,只是干巴巴枯燥的分析与理解,学生是很难点燃自己潜能的火花的。美感作为一种精神的喜悦和享受,它震撼人的整个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所谓“潜移默化”,所谓“寓教于乐”,都是讲审美的作用。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理解是审美的前提。美感就是这种理解之后的感觉,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在感性的形式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内容。理解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反过来,美的愉悦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双方互相促进完好结合,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美学原理》 《语文创造教育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审美 双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1-0208-01
柏拉图说:“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精妙无穷的汉文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强劲的生命力,蕴含着美的力量。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挖掘出语言文字中潜藏的意蕴,还应该让其包含的巨大生命力完全绽放,让学生不只是自己受到强烈的感染,还可以用文字去感染他人,这就需要审美与教学的完好结合。
1 语文教学为创造性审美打下基础
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它能引起欣赏者的想象,具有深刻的感染力。语文教学中所接触到的中外文学精品,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还是小说,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作品,里面都有灿烂闪光的东西,语文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挖掘出这些东西,再去咀嚼品味,再去进行审美。而这些灿烂闪光的东西又往往和文字的时代背景,风格意境,人物形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注重的关于这些方面的分析,直接为审美欣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 通过意境感知美
我国的诗歌,常常以精炼的语言,造形,韵律创造出感人的美的意境。要体会诗中的意境,就得具备较强的理解鉴赏能力,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下的功夫。首先,学生得弄清楚文字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比如《菜薇》中关于战场情形描写的句子,“四牡业业,四牡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这些词语,只要知道它的准确的意思,是写周王室的军队兵强马壮,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才可以在此基础上纵情发挥想象,进行审美,去感知战场上刀光剑影的厮杀,感知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自豪,想象王朝军队屡战屡胜的骄傲。再如现代经典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里面那些精妙独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那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些打动人心的拟人,荷花“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中体现出来的或是奔放或是羞怯,还有通感,“缕缕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所描绘出的隐隐约约似有若无的荷香,这些,学生要懂得,会分析,能运用,然后才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审美的层面,才可以品味出月下荷塘迷蒙多姿恬淡多情的唯美画面。
3 了解背景思索美
生活孕育了作家的激情,也推动作家创作技巧的发展,因此了解作家的生活以及作品的時代背景,对感知文字里蕴藏的激动人心的美有着极大的帮助。如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哪里走〉里写到,“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编者),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这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心情,就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景为什么是迷迷蒙蒙的不能朗照,休现出来的情为什么是淡淡的喜悦还杂夹着淡淡的忧伤。
4 分析形象鉴赏美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典型化的结果。这些形象既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揭示一定的社会本质。成功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艺术美的集中体现,是对生活形象提炼的结果,它具有代表性,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美。如〈满江红〉,岳飞在这首词里塑造了一个英勇杀敌,精忠报国,一尽要把入侵的金兵驱逐出去,收复失地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热情,分析这个形象,才可以感悟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美。
5 创造性审美可以促进语文教学
审美过程中理性与感性融合渗透,理性沉淀于知觉表象之中,它溶解于生动具体形象之中,从不脱离和抛弃感性的生动的形象的同时,而又见不到理性的认识,但却能给人以精神上的理解和自由的喜悦与快慰。审美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其特征之一就是有情感体验。当人在对象中直观到人的自由创造,体验到人的智慧,才能和力量,见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和理想的实现,从而热爱生活,在精神上感到一种满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么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又说“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及审美创造,能从学生们心底激发起一种幸福与愉悦,这种幸福与愉悦可以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品味,审美中去。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学生被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又敢干追求真理反抗邪恶的刘和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美而深深感动,纷纷以发自内心的热情创作一首首小诗来歌颂这位英勇的女子。再如学《故都的秋》时,作者笔下那独有的清静悲凉的意味令学生品读之后余韵绕梁不绝,再发挥联想,联想起别的关于秋的诗词文章,同时又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从自己的视角写出独有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如果没有一种审美力量的感染,只是干巴巴枯燥的分析与理解,学生是很难点燃自己潜能的火花的。美感作为一种精神的喜悦和享受,它震撼人的整个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所谓“潜移默化”,所谓“寓教于乐”,都是讲审美的作用。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理解是审美的前提。美感就是这种理解之后的感觉,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在感性的形式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内容。理解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反过来,美的愉悦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双方互相促进完好结合,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美学原理》 《语文创造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