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49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2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抗生素使用天数、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抗生素使用天数、退热时间、腹痛消退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缩短(均P<0.01)。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 阑尾周围脓肿 中西医结合 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外科收治49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22例,女14岁;年龄15~69岁,平均38.74±14.74岁;病程3~9天,平均5.53±0.43天;超声显示右下腹包块最大径为3.5~9.3cm,平均5.89±0.28cm。对照组23例,男20例,女13例;年齡16~71岁,平均40.49±13.46岁;病程2~9天,平均4.76±0.39天;右下腹包块最大径为3.2~9.0cm,平均5.47±0.31cm。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和右下腹包块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1]:①转移性右下腹痛(少数起病即为右下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和全身症状;②右下腹疼痛性包块,边界不清、位置较固定;③B超于右下腹阑尾区探及液性暗区,内有不规则强回声光团;④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抗炎,补液,解痉,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治疗。抗生素选用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及甲硝唑联合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将氨苄青霉素改用第一、二代头孢类抗生素。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内服药基本方:金银花20g,败酱草30g,蒲公英15g,炮山甲10g,皂刺15g,当归15g,陈皮15g,薏苡仁30g,三棱15g,莪术15g,白芷15g,牡丹皮10g。体虚者加黄芪15g、党参15g;腹痛腹胀较甚者加木香10g;食欲减退者加焦楂曲20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外用药: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7天为1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制定的阑尾周围脓肿疗效标准并略加改动。①治愈:全身症状及腹部体征完全消失,体温及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右下腹肿块消失并经B超检查证实;②好转: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肿块明显缩小,B超复查右下腹包块明显缩小或仅有条索,近期无反复;③无效:全身症状改善不明显,肿块无缩小,B超复查脓肿未缩小或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采用似然比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效者中转手术治疗,治疗组有3例中转手术,而对照组有11例中转手术。
两组抗生素使用天数、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治疗组的抗生素使用天数、退热时间、腹痛消退时间、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阑尾周围脓肿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中医学认为阑尾周围脓肿系气血瘀滞、湿热内蕴、热毒郁结引起,治则宜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本研究内服中药中金银花、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炮山甲、皂刺、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消散结聚,促进脓肿吸收;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排脓;白芷、败酱消肿排脓;牡丹皮活血散瘀;当归补血活血、止痛通便;陈皮理气调中。辅以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活血,可以改善阑尾周围局部血运,提高局部抗病能力。现代实验研究证实如意金黄散不仅有抗菌消炎作用,还可同时激活巨噬细胞,增加其吞噬能力,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3]。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毒祛瘀、抗菌消炎之功。与抗生素合用能明显加速炎症消退,使粘连和炎症包裹消散,尽快缓解临床症状,对阑尾周围脓肿确有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1-492.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8.
3 李志新,黎芳.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9):160-161.
关键词 阑尾周围脓肿 中西医结合 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外科收治49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22例,女14岁;年龄15~69岁,平均38.74±14.74岁;病程3~9天,平均5.53±0.43天;超声显示右下腹包块最大径为3.5~9.3cm,平均5.89±0.28cm。对照组23例,男20例,女13例;年齡16~71岁,平均40.49±13.46岁;病程2~9天,平均4.76±0.39天;右下腹包块最大径为3.2~9.0cm,平均5.47±0.31cm。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和右下腹包块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1]:①转移性右下腹痛(少数起病即为右下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和全身症状;②右下腹疼痛性包块,边界不清、位置较固定;③B超于右下腹阑尾区探及液性暗区,内有不规则强回声光团;④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抗炎,补液,解痉,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治疗。抗生素选用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及甲硝唑联合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将氨苄青霉素改用第一、二代头孢类抗生素。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内服药基本方:金银花20g,败酱草30g,蒲公英15g,炮山甲10g,皂刺15g,当归15g,陈皮15g,薏苡仁30g,三棱15g,莪术15g,白芷15g,牡丹皮10g。体虚者加黄芪15g、党参15g;腹痛腹胀较甚者加木香10g;食欲减退者加焦楂曲20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外用药: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7天为1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制定的阑尾周围脓肿疗效标准并略加改动。①治愈:全身症状及腹部体征完全消失,体温及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右下腹肿块消失并经B超检查证实;②好转: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肿块明显缩小,B超复查右下腹包块明显缩小或仅有条索,近期无反复;③无效:全身症状改善不明显,肿块无缩小,B超复查脓肿未缩小或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采用似然比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效者中转手术治疗,治疗组有3例中转手术,而对照组有11例中转手术。
两组抗生素使用天数、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治疗组的抗生素使用天数、退热时间、腹痛消退时间、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阑尾周围脓肿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中医学认为阑尾周围脓肿系气血瘀滞、湿热内蕴、热毒郁结引起,治则宜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本研究内服中药中金银花、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炮山甲、皂刺、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消散结聚,促进脓肿吸收;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排脓;白芷、败酱消肿排脓;牡丹皮活血散瘀;当归补血活血、止痛通便;陈皮理气调中。辅以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活血,可以改善阑尾周围局部血运,提高局部抗病能力。现代实验研究证实如意金黄散不仅有抗菌消炎作用,还可同时激活巨噬细胞,增加其吞噬能力,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3]。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毒祛瘀、抗菌消炎之功。与抗生素合用能明显加速炎症消退,使粘连和炎症包裹消散,尽快缓解临床症状,对阑尾周围脓肿确有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1-492.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8.
3 李志新,黎芳.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9):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