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体叙事探析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iudy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词,源于唐而盛于宋,是继五、七言,古、近体诗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词通常被认为是抒情文学,因而其蕴含的叙事成分很少有人提及。本文试以几首词作为例,探讨词体叙事的独特手法与特色。
  关键词:词;叙事手法;叙事特点;细节;跳跃性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44-02
  在文学研究领域,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以小说、史传、民间故事、叙事诗等等为主。而词体是继五、七言,古、近体诗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同样,纵观历代词论家论词,亦均从写景、抒情、言志等方面来考察这一“别是一家”的文学体裁,即“词长于言情”、“诗庄词媚”、“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等等。而对于大量词作中客观存在的叙事成分及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与特色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就词体中的叙事方法与特色做些探讨。
  正如中国叙事传统与西方之间存有殊异一样,作为以抒情为主,曲折婉转、深细入微见长的词,其在叙事手法与特色上,也同样因与中国传统的叙事手法之间存有差异而独具一格。
  一、细节叙事
  词体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叙事特色之一,就是其能够突破篇幅短小之限,舍弃铺陈详述手法,巧用精练之笔叙事写人,寥寥数语之中便能使所叙之事妙趣横生,所写之人生动传神。如李清照《点绛唇》一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是李清照初识赵明诚时所作,也是其少女时代幸福生活的缩影。全词虽只有41字,但词作者却以传神之笔,巧用连串精练的动词,仅通过对主人公“蹴”、“慵整”、“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等一系列动作的细致描绘,便将一位天真烂漫的贵族少女春日园中玩耍,却偶遇来客,匆忙逃避的生活趣事完整道出,语言精练简洁但却情节曲折,极富情趣。尤其词之下片“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中“倚”、“回首”、“嗅”三个连贯精练的动词,犹如高超的摄影镜头,不仅如画般展现出主人公的动作、神情、姿态,而且准确地刻画了主人公既率真又羞涩、既天真无邪又充满好奇(因难掩好奇而借“嗅”青梅之举回首观瞧来客)的微妙心理。同时,词作采用这种犹如写意画般的经济之笔,却使一位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汗、见有人来含羞而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跃然纸上,人物刻画生动传神,如在眼前。
  追溯至唐五代,敦煌民间曲词《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在叙事写人方面与前例词相比亦有异曲同工之妙。《鹊踏枝》全词表现的是有喜兆而无喜事,希望乍现而又归于幻灭的闺中思妇的难遣之愁、相思之苦。而作者并未极尽铺叙之能事描述闺怨愁情,却采用拟人化,人、鹊对答的精妙叙事手法,上片写思妇思归怨鹊,下片写“灵鹊”谑嘲思妇,将沉重的主题以谐谑的方式予以表现。叙事凝练通俗,却情味盎然,虽情节单一却充满喜剧色彩。同时“灵鹊”形象的精灵、可爱,思妇盼归的烦闷、愁苦而又无可奈何遂迁怒于喜鹊的复杂心绪,也通过这种声口毕肖的对话形式深细入微地表现出来。无论是“灵鹊”还是思妇,其形象亦均因此种叙事方法的运用而更显鲜明丰满,性格独具。
  二、时空交叠、情节跳跃式叙事
  小说、戏曲等文体叙事一般铺陈直述,情节环环相生,详尽完整。而词体叙事却往往独辟蹊径采用类似于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原是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借以称呼电影艺术中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剪辑、组接),突破时空界限,将不同的场景、物象及情事进行剪辑组合、交叉叠映,而后并置一词,由此及彼、由今及昔,形成悲喜反衬、今昔相并的多棱镜画面,使所叙之事情节跳跃曲折,耐人寻味,这是词体叙事的又一独特手法。试看周邦彦一词:
  朝云漠漠散轻丝,阁楼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日,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此词共分两片,上片采用倒叙手法回忆往昔:在一个阴雨沉沉的初春之日,男女主人公在小楼相会。楼外漠漠朝云,轻轻细雨,满街泥泞,湿燕低飞。一片凄清之景映入楼阁,使得情人相会之境也显得更为紧张、难堪、凄苦难言。上片故事尚未说完,却至此作结。下片笔锋一转,用“而今”二字相联,情节突然一跳,转说当前。“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短短十字,交代出现在之事:男女主人公如今已安然生活在一起,并居住于风和日丽、桃花明艳、金屋辉煌的美好环境之中。但眼前之境又触及了心中往事,旧日之思油然而生,结尾三句,情节再次跳宕,反接上片结尾,续写未曾道尽之事:“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就是在那样一个难堪的情况下会晤,男女主人公还是因某种缘故,不得不冒着春雨,踏着泥泞,彼此满怀遗憾,含恨而别。综观全词,故事简洁明了,但叙事手法却新颖别致。千年前的词人虽不知现代艺术中的蒙太奇概念,但词作中的叙事手法却恰恰与之暗合。此词叙事,舍弃了平铺直述的方式,化直为曲,打破时空序列,采用倒叙、穿插等艺术手法叙说男女主人公今昔不同的情事。此外,词作将上片往日的云低雨密、花柳泣啼的凄清之景,与下片“而今”的“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的明丽景致并置一词;末尾三句又再做顿宕,词境紧承上片写来,交代前事结局,遥应篇首,又使往昔的无奈别离与今日的无忧厮守交相映衬。由此,词作者通过对这一个个不同的场景、画面的转换、交叉、剪辑、组合,使其犹如一组特写的电影蒙太奇镜头,忽而现在,忽而过去,使得全词情节曲折回环,意蕴深长。同时,词作者由眼前景,忆往昔事,今昔对比之间反不满于现今的幸福生活而怀念往日。此种微妙心曲也通过这一独特的叙事手法得以尽情展现。
  三、以词序叙事,点明创作缘起
  词的抒情性决定了词不宜以叙事为主,否则会冲淡其抒情性。但词人的某些词作又确实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事件的某些过程不得不予以交代。而词作者采用词前加序介绍创作缘起和本事的方法,以序记事、以词抒情,使词序一体、抒叙互补,这也使得词体叙事独具特色。且看苏轼《定风波》一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寒春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苏轼经“乌台诗案”磨难后写于黄州时期的一篇名作,词作上片写雨中赶路的情景,展示出作者不为外界风云干扰的达观人生态度;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情景和心态。“回首向来萧瑟处”三句,再一次表明作者在困境中泰然自若的心情。全词着力表现的是主人公对于忧患问题的透彻思考,及面对人生困境的坦然态度。但这种豁达、泰然的心境因何事而生,词作本身并未明述,其前的小序中则有详细说明:“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由这段小序可知,此词为作者和一些朋友同去沙湖看新买农田,途中遇雨一事而作。据此,词作创作背景及情感缘起一目了然。词文与小序也由此有机统一,不可分割。而小序中所叙“同行皆狼狈”之事恰与词中作者“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更加衬托出词作主人公所表现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我人生态度,达到了叙事与抒情互补的独特效果。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董晓英.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其他文献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完善的措施来奠定的,目前日益膨胀式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了充分物质追求的同时,道德建设却落后于社会现状的发展速度。从个人角度
韩国影视剧的文化性翻译失误主要表现为原作品的文化信息经翻译后,不能为中国观众所理解或接受。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译文背离了译入语的文化规约。为避免这种失误,翻译活
这两年,地方报媒经营遇到一些困难,具体表现为:媒体商业功能弱化、版面广告收入直线下降,新媒体运营的赚钱效应难实现;一些地方党报虽然因为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在非市场因素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虽然在
沈亚之是中晚唐时期以撰传奇而闻名的文士,其亲属在宪宗时期与皇室、李弼家族、郭子仪家族及京兆韦氏关系尤为密切。《沈下贤集》是作者的一部游记体文集。此文集多记述其所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国际市场营销人才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但是现有的很多人才专业化素质不高,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