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中存在很多不文明现象,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礼仪观念的淡漠。提高大学生礼仪观念,知礼用礼,是大学礼仪教学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定位,从高职礼仪课程教学现状入手,提出建议加强传统礼仪教学、礼仪操常态化及量表考核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通识教育 礼仪教学 传统礼仪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150-02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知礼、懂礼、习礼、用礼是现代文明社会对每个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公民应当从小就培养礼仪习惯,提高礼仪意识。而当下社会中却存在着很多无礼、非礼的现象。大量不文明用语,甚至粗话、脏话改头换面,堂而皇之地成了“流行语”,即使大学生也将其当成了口头禅;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屡屡见诸报端;机闹事件层出不穷;贴吧里各种恶意谩骂、攻击比比皆是;高铁上随意占用他人座位;观看演出时打电话、吃零食,甚至喝倒彩;正式场合衣着不整、行为不端。大学生步入社会,由于不守规矩、不懂礼仪而引发误解、影响面试甚至耽误工作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尤其是礼仪素质势在必行。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有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应将礼仪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改革礼仪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人修养,以个体文明逐渐促进社会文明。
一、礼仪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定位
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通常分为四大类别:思想政治类、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工具应用类。多数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建设一批覆盖广泛、类别丰富的通识课程,形成课程仓库,便于学生选修。
礼仪课程属于人文社科大类,传统礼仪是“国学”的组成部分。社交礼仪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开设礼仪通识课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文明素质,提高个人修养。英国传统的博雅教育倡导培养“绅士”,日本的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标,我国高职院校当从此借鉴,通过礼仪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丰富内涵,使人才培养契合国家政策与战略。
二、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礼仪类的选修课或通识课,如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也开设了对应的职业礼仪课程,如“职业礼仪修养”“民航服务礼仪”“客运服务礼仪”。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可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丰富,如案例教学、示范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辅以音视频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礼仪教学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来看,公共礼仪课程侧重于常识性的礼仪知识,如礼仪基本知识、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和面试礼仪等。而专业礼仪课程则侧重于职业礼仪,不仅讲授礼仪常识,还根据职业需要,加强职业礼仪的仪容仪态实践训练,采用“理论 实践技能”的模式。特别是空中乘务专业,不仅礼仪课程课时多,实践训练占比高,而且学生参加接待礼仪、运动会礼仪、展会礼仪等活动频繁,有利于提高礼仪服务的能力。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礼仪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了礼仪动作,懂得了一些仪式,但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最为普遍的一个现象是,课上课下截然两人。学生课上学礼仪,可以按要求完成规范动作,而课下就忘记了礼仪要求,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甚至与礼仪要求背道而驰。重“仪”而轻“礼”是根源,教师引导得不够,学生对礼仪的理解有失偏颇,礼仪课变成了形体课、体操课,“礼”没有在思想意识上形成烙印。
从教学目标来看,礼仪教学目标执行不力,高职院通识课教学经常流于形式。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礼仪课程,课程教学比较随意。
三、礼仪课教学改革思路
(1)礼仪课程的整合。高职通识教育中的礼仪课通常是理论教学,介绍礼仪常识,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不大。
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全面育人目标,更好地发挥礼仪课优势,凸显其在通识课程中的重要性,有必要将礼仪课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如中国古代史与传统礼仪相结合形成“中国礼制”课程,西方文明史与现代社交礼仪相结合形成“西方文明礼仪的演进”、美育课程与礼仪相结合形成“礼仪之美”等课程。跨学科的组合增加了礼仪教学的维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角,实现通识教育的“贯通”功能。
(2)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素质养成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需要长久的积累。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懂礼”,而要做到“用礼”,就要创设条件,增加学生礼仪活动类型和频次,让礼仪观念深入人心。如每日的迎宾服务、(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50页)为学校举办的比赛和会务活动提供礼仪服务等。用礼仪服务实践活动的积累作为取得学分的依据。
(3)加强传统礼仪教学。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文化基因,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然而传统礼仪教学未成独立体系,多数是通过国学这个大门类包含在内。大多数礼仪方面的教材对传统礼仪涉及不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也甚少提及,这是礼仪教学的缺失。我国现代文明礼仪不仅有西方礼仪的借鉴,更多的是对传统礼仪的继承。只讲西方礼仪,摒弃中华礼仪,显然是不恰当的。溯礼仪之源、复礼仪之本,有助于传承传统礼仪的精髓,有助于增强民族精神,还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操。因此,将传统礼仪渗透在礼仪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职业礼仪操常态化。礼仪操就是将规范化的礼仪动作编成体操,通过例行练习,逐渐提高学生的知礼、懂礼、用礼的习惯,使礼仪成为一种自然生发的意识和行动。
高职礼仪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和职业需要,对礼仪操进行创编,将职业标准动作编入礼仪操,选择合适的音乐,把礼仪操作为专业学生的常态活动,并纳入考核体系。
(5)礼仪践行与考核量表。为了提高礼仪实践能力,使礼仪成为一种习惯,潜移默化为内在的需要,有必要首先通过量表考核的方式加强学生守礼用礼的自觉性。教师创设竞争氛围,根据礼仪教学重点设计考核项目,通过对考核项目的日常考量,使学生明确自身礼仪弱项并加以改进。
量表可设计为若干个问题的组合,如:是否正确使用问候语?是否做到礼让?是否做到诚信、守约?是否衣着得体?礼仪操动作是否规范、到位?是否做到约见准时?等等。
对于各个问题,除了用“是”“否”等回答来定性,也可以按每个问题的重要性分配不同的权数,以进行定量打分。
(6)开展礼仪主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礼仪主题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礼仪的重要性和礼仪的美感。如开展汉服展示活動、古代宴会礼仪模拟、商务礼仪知识竞赛、职业礼仪技能竞赛等。礼仪主题活动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合作企业组织的,礼仪主题活动要有一定的观赏性,也要具备一定的内涵,使参与者能学习到礼仪常识,主动运用这些常识。
(7)校园文明礼仪环境的创建。高职院校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硬件主要是校园环境和设施,如在图书馆借书处设置一米黄线,在篮球场上布置简易看台,有助于促使学生有秩序地进行活动。软件指的则是各种文明礼仪的宣传资料、可视化的标志、名人名言等。重要的是,学校的每个教职员工也要做到尊重他人(包括学生)、以礼待人,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仪要求。在这些以礼仪为要素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发现和欣赏礼仪之美,
当然,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不断挖掘,为礼仪教学寻求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72-173.
[2]黎群芳.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三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2):204-207.
[3]李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72-173.
[4]王琳.院校礼仪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8).
责任编辑:赵慧敏
关键词:通识教育 礼仪教学 传统礼仪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150-02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知礼、懂礼、习礼、用礼是现代文明社会对每个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公民应当从小就培养礼仪习惯,提高礼仪意识。而当下社会中却存在着很多无礼、非礼的现象。大量不文明用语,甚至粗话、脏话改头换面,堂而皇之地成了“流行语”,即使大学生也将其当成了口头禅;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屡屡见诸报端;机闹事件层出不穷;贴吧里各种恶意谩骂、攻击比比皆是;高铁上随意占用他人座位;观看演出时打电话、吃零食,甚至喝倒彩;正式场合衣着不整、行为不端。大学生步入社会,由于不守规矩、不懂礼仪而引发误解、影响面试甚至耽误工作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尤其是礼仪素质势在必行。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有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应将礼仪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改革礼仪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人修养,以个体文明逐渐促进社会文明。
一、礼仪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定位
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通常分为四大类别:思想政治类、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工具应用类。多数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建设一批覆盖广泛、类别丰富的通识课程,形成课程仓库,便于学生选修。
礼仪课程属于人文社科大类,传统礼仪是“国学”的组成部分。社交礼仪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开设礼仪通识课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文明素质,提高个人修养。英国传统的博雅教育倡导培养“绅士”,日本的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标,我国高职院校当从此借鉴,通过礼仪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丰富内涵,使人才培养契合国家政策与战略。
二、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礼仪类的选修课或通识课,如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也开设了对应的职业礼仪课程,如“职业礼仪修养”“民航服务礼仪”“客运服务礼仪”。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可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丰富,如案例教学、示范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辅以音视频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礼仪教学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来看,公共礼仪课程侧重于常识性的礼仪知识,如礼仪基本知识、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和面试礼仪等。而专业礼仪课程则侧重于职业礼仪,不仅讲授礼仪常识,还根据职业需要,加强职业礼仪的仪容仪态实践训练,采用“理论 实践技能”的模式。特别是空中乘务专业,不仅礼仪课程课时多,实践训练占比高,而且学生参加接待礼仪、运动会礼仪、展会礼仪等活动频繁,有利于提高礼仪服务的能力。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礼仪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了礼仪动作,懂得了一些仪式,但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最为普遍的一个现象是,课上课下截然两人。学生课上学礼仪,可以按要求完成规范动作,而课下就忘记了礼仪要求,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甚至与礼仪要求背道而驰。重“仪”而轻“礼”是根源,教师引导得不够,学生对礼仪的理解有失偏颇,礼仪课变成了形体课、体操课,“礼”没有在思想意识上形成烙印。
从教学目标来看,礼仪教学目标执行不力,高职院通识课教学经常流于形式。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礼仪课程,课程教学比较随意。
三、礼仪课教学改革思路
(1)礼仪课程的整合。高职通识教育中的礼仪课通常是理论教学,介绍礼仪常识,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不大。
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全面育人目标,更好地发挥礼仪课优势,凸显其在通识课程中的重要性,有必要将礼仪课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如中国古代史与传统礼仪相结合形成“中国礼制”课程,西方文明史与现代社交礼仪相结合形成“西方文明礼仪的演进”、美育课程与礼仪相结合形成“礼仪之美”等课程。跨学科的组合增加了礼仪教学的维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角,实现通识教育的“贯通”功能。
(2)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素质养成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需要长久的积累。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懂礼”,而要做到“用礼”,就要创设条件,增加学生礼仪活动类型和频次,让礼仪观念深入人心。如每日的迎宾服务、(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50页)为学校举办的比赛和会务活动提供礼仪服务等。用礼仪服务实践活动的积累作为取得学分的依据。
(3)加强传统礼仪教学。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文化基因,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然而传统礼仪教学未成独立体系,多数是通过国学这个大门类包含在内。大多数礼仪方面的教材对传统礼仪涉及不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也甚少提及,这是礼仪教学的缺失。我国现代文明礼仪不仅有西方礼仪的借鉴,更多的是对传统礼仪的继承。只讲西方礼仪,摒弃中华礼仪,显然是不恰当的。溯礼仪之源、复礼仪之本,有助于传承传统礼仪的精髓,有助于增强民族精神,还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操。因此,将传统礼仪渗透在礼仪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职业礼仪操常态化。礼仪操就是将规范化的礼仪动作编成体操,通过例行练习,逐渐提高学生的知礼、懂礼、用礼的习惯,使礼仪成为一种自然生发的意识和行动。
高职礼仪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和职业需要,对礼仪操进行创编,将职业标准动作编入礼仪操,选择合适的音乐,把礼仪操作为专业学生的常态活动,并纳入考核体系。
(5)礼仪践行与考核量表。为了提高礼仪实践能力,使礼仪成为一种习惯,潜移默化为内在的需要,有必要首先通过量表考核的方式加强学生守礼用礼的自觉性。教师创设竞争氛围,根据礼仪教学重点设计考核项目,通过对考核项目的日常考量,使学生明确自身礼仪弱项并加以改进。
量表可设计为若干个问题的组合,如:是否正确使用问候语?是否做到礼让?是否做到诚信、守约?是否衣着得体?礼仪操动作是否规范、到位?是否做到约见准时?等等。
对于各个问题,除了用“是”“否”等回答来定性,也可以按每个问题的重要性分配不同的权数,以进行定量打分。
(6)开展礼仪主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礼仪主题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礼仪的重要性和礼仪的美感。如开展汉服展示活動、古代宴会礼仪模拟、商务礼仪知识竞赛、职业礼仪技能竞赛等。礼仪主题活动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合作企业组织的,礼仪主题活动要有一定的观赏性,也要具备一定的内涵,使参与者能学习到礼仪常识,主动运用这些常识。
(7)校园文明礼仪环境的创建。高职院校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硬件主要是校园环境和设施,如在图书馆借书处设置一米黄线,在篮球场上布置简易看台,有助于促使学生有秩序地进行活动。软件指的则是各种文明礼仪的宣传资料、可视化的标志、名人名言等。重要的是,学校的每个教职员工也要做到尊重他人(包括学生)、以礼待人,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仪要求。在这些以礼仪为要素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发现和欣赏礼仪之美,
当然,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不断挖掘,为礼仪教学寻求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72-173.
[2]黎群芳.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三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2):204-207.
[3]李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72-173.
[4]王琳.院校礼仪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8).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