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用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去看一道中考题的演变,这是一道2016年的中考题,经过“再创造”又在2018年的中考试卷上出现了.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再创造;弗赖登塔尔理论;二次函数;压轴题
弗赖登塔尔的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现实、数学化、再创造.本文着重用“再创造”理论看问题.“再创造”的核心是数学过程再现.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中考压轴题一直是众多中考学生的头痛之处.很多人进入题海,再从题海上岸后,仍然对压轴题束手无策.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触类旁通,实现“再创造”.
试题1 (2016·连云港)如图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x2 bx经过两点A(-1,1),B(2,2).过点B作BC∥x轴,交抛物线于点C,交y轴于点D.
(1)求此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及点C的坐标;
(2)若抛物线上存在点M,使得△BCM的面积为7,求出点M的坐标;
(3)连接OA,OB,OC,AC,在坐标平面内,求使得△AOC与△OBN相似(边OA与边OB对应)的点N的坐标.
本题是压轴题,第(1)问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和点的坐标问题,难度不大;第(2)问则是与二次函数结合的三角形面積问题,难度中上;第(3)问则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三角形相似问题,二次函数和相似本来都是初中阶段的重难点所在,这两者又结合在一起,难度自然就很大了,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它体现了中考对优秀学生的选拔要求.
试题2 (2018·连云港)如图2所示,图形ABCD是由两个二次函数y1=kx2 m(k<0)与y2=ax2 b(a>0)的部分图像围成的封闭图形.已知A(1,0),B(0,1),D(0,-3).
(1)直接写出这两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判断图形ABCD是否存在内接正方形(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均在图形ABCD上),并说明理由;
(3)如图3所示,连接BC,CD,AD,在坐标平面内,求使得△BDC与△ADE相似(其中点C与点E是对应顶点)的点E的坐标.
试题1和试题2都是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中考压轴题.那么,试题2是如何由试题1“再创造”而来的呢?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图形的“再创造”.试题1是一条抛物线,试题2则是2条抛物线,而且试题2的2条抛物线还组成了近似椭圆的封闭图形,学生从视觉上易产生害怕情绪.
2.所提问题的“再创造”.都是3个小问题,第(1)问很相近,都是主要考查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求法;第(2)问则完全不同,试题1的第(2)问是有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试题2的第(2)问则是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问题;第(3)问都是最难的,但考查的都是三角形相似的存在性问题,考查点和所用方法的核心都是一样的.
作为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先要学会讲题,然后再对题目本身进行再创造,从容应对一道题目的各种演变,以保证将学生引上“再创造”的道路上去,让学生的数学活动更为主动、有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再创造;弗赖登塔尔理论;二次函数;压轴题
弗赖登塔尔的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现实、数学化、再创造.本文着重用“再创造”理论看问题.“再创造”的核心是数学过程再现.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中考压轴题一直是众多中考学生的头痛之处.很多人进入题海,再从题海上岸后,仍然对压轴题束手无策.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触类旁通,实现“再创造”.
试题1 (2016·连云港)如图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x2 bx经过两点A(-1,1),B(2,2).过点B作BC∥x轴,交抛物线于点C,交y轴于点D.
(1)求此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及点C的坐标;
(2)若抛物线上存在点M,使得△BCM的面积为7,求出点M的坐标;
(3)连接OA,OB,OC,AC,在坐标平面内,求使得△AOC与△OBN相似(边OA与边OB对应)的点N的坐标.
本题是压轴题,第(1)问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和点的坐标问题,难度不大;第(2)问则是与二次函数结合的三角形面積问题,难度中上;第(3)问则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三角形相似问题,二次函数和相似本来都是初中阶段的重难点所在,这两者又结合在一起,难度自然就很大了,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它体现了中考对优秀学生的选拔要求.
试题2 (2018·连云港)如图2所示,图形ABCD是由两个二次函数y1=kx2 m(k<0)与y2=ax2 b(a>0)的部分图像围成的封闭图形.已知A(1,0),B(0,1),D(0,-3).
(1)直接写出这两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判断图形ABCD是否存在内接正方形(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均在图形ABCD上),并说明理由;
(3)如图3所示,连接BC,CD,AD,在坐标平面内,求使得△BDC与△ADE相似(其中点C与点E是对应顶点)的点E的坐标.
试题1和试题2都是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中考压轴题.那么,试题2是如何由试题1“再创造”而来的呢?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图形的“再创造”.试题1是一条抛物线,试题2则是2条抛物线,而且试题2的2条抛物线还组成了近似椭圆的封闭图形,学生从视觉上易产生害怕情绪.
2.所提问题的“再创造”.都是3个小问题,第(1)问很相近,都是主要考查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求法;第(2)问则完全不同,试题1的第(2)问是有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试题2的第(2)问则是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问题;第(3)问都是最难的,但考查的都是三角形相似的存在性问题,考查点和所用方法的核心都是一样的.
作为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先要学会讲题,然后再对题目本身进行再创造,从容应对一道题目的各种演变,以保证将学生引上“再创造”的道路上去,让学生的数学活动更为主动、有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