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儿的脑和神经系统具有一种奇妙的能力,它能对无限繁多、各种各样、川流不息的刺激物进行筛选,仅使数量有限的刺激物作为信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输入到脑内进行加工处理,更多的刺激物则作为无关刺激被有机体摒弃不顾。有机体的这种能力叫做注意。从心理水平上说,任何刺激物要对婴儿起作用,只有通过注意这种脑的功能活动,才能实现。
学前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注意常常指向有鲜明外部特征的事物。如漂亮的颜色、悦耳的声音、生动的形象等。对感兴趣的人和事幼儿能够集中注意,但当事物的新颖性消失后,则会发生注意的消失或转移。此外,由于注意的有意性和稳定性较差,即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幼儿也容易因其他外部刺激的吸引而产生分心现象。
经过研究发现,培养学前儿童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主要有:
一、在日常生活中,从小注意训练儿童的捕捉行为和搜寻行为
捕捉行为包括注视、倾听、嗅闻、触及等各种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指向活动。新生儿早期发生的对某种亮度的光线、某种响度的声音或某种形状的轮廓的注意,是在这些刺激适合于新生儿生理上可接受条件下被捕捉的,因而是无意注意。婴儿时期对许多感觉刺激均可发生无意注意。如中等强度、优美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母亲的高频语调,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的玩具等,都能吸引婴儿的无意注意。随着婴儿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意愿、需要和偏好倾向则能诱导他们有意注意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应该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些规律和特点对儿童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身心的良好发展。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一)实物观察。
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大人要创造机会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尽情活动,使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实地考察。
这种实地考察不但使儿童了解了事物的真实状况,培养了儿童的观察能力,而且会使儿童有足够的机会体验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在观察过程中,儿童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儿童的专业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培养儿童对各种活动和周围事物的兴趣
培养儿童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在游戏和教学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一)3-4岁
1. 训练儿童在活动中出现分心现象(如小动作、东张西望等)时,在家长和教师的提醒或暗示下能改正。
2. 训练儿童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能集中注意5-10分钟。
(二)4-5岁
1. 训练儿童逐渐在学习活动中偶有分心现象时能自己调整。
2. 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能集中注意10-15分钟。
(三)5-6岁
1. 训练儿童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能集中注意15-20分钟。
2. 训练儿童逐渐能不受环境中干扰因素的影响,保持注意力集中。
3. 训练儿童逐渐在独立进行的游戏或学习活动(如阅读活动、绘画活动、小制作、音乐活动等)中注意力集中。
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时间不要限制得太死,在幼儿真正沉浸到活动时,尽量不要打扰他们。活动的内容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组织的活动强度不宜过大,又能为幼儿提供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内容,这样儿童能全心全意投身其中,面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教师只要稍加指导,儿童便会兴趣盎然。
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发展与水平的提高与其生理心理的成熟有关,特别是与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发展有关,但更重要的促进因素则是成人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有意识地让学前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但又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的活动提出时间、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这将对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发展十分有益。为了完成活动任务,学前儿童必须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有意注意就会逐渐得到发展。
作为一种学习习惯的注意力,主要是指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即儿童为了实现某种认知目的,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注意的有意性、持久性和稳定性等品质。良好的注意力是学前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必要心理前提和有力保证。注意力发展好,儿童可以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大量信息,提高认识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一种习惯,注意力可以伴随并影响人的终生。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对其进入学校后的学业成败有重要影响,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中小学生,大多并不存在明显的智力问题,而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久。因此,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应把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注意品质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幼儿园)
学前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注意常常指向有鲜明外部特征的事物。如漂亮的颜色、悦耳的声音、生动的形象等。对感兴趣的人和事幼儿能够集中注意,但当事物的新颖性消失后,则会发生注意的消失或转移。此外,由于注意的有意性和稳定性较差,即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幼儿也容易因其他外部刺激的吸引而产生分心现象。
经过研究发现,培养学前儿童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主要有:
一、在日常生活中,从小注意训练儿童的捕捉行为和搜寻行为
捕捉行为包括注视、倾听、嗅闻、触及等各种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指向活动。新生儿早期发生的对某种亮度的光线、某种响度的声音或某种形状的轮廓的注意,是在这些刺激适合于新生儿生理上可接受条件下被捕捉的,因而是无意注意。婴儿时期对许多感觉刺激均可发生无意注意。如中等强度、优美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母亲的高频语调,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的玩具等,都能吸引婴儿的无意注意。随着婴儿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意愿、需要和偏好倾向则能诱导他们有意注意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应该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些规律和特点对儿童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身心的良好发展。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一)实物观察。
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大人要创造机会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尽情活动,使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实地考察。
这种实地考察不但使儿童了解了事物的真实状况,培养了儿童的观察能力,而且会使儿童有足够的机会体验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在观察过程中,儿童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儿童的专业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培养儿童对各种活动和周围事物的兴趣
培养儿童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在游戏和教学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一)3-4岁
1. 训练儿童在活动中出现分心现象(如小动作、东张西望等)时,在家长和教师的提醒或暗示下能改正。
2. 训练儿童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能集中注意5-10分钟。
(二)4-5岁
1. 训练儿童逐渐在学习活动中偶有分心现象时能自己调整。
2. 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能集中注意10-15分钟。
(三)5-6岁
1. 训练儿童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能集中注意15-20分钟。
2. 训练儿童逐渐能不受环境中干扰因素的影响,保持注意力集中。
3. 训练儿童逐渐在独立进行的游戏或学习活动(如阅读活动、绘画活动、小制作、音乐活动等)中注意力集中。
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时间不要限制得太死,在幼儿真正沉浸到活动时,尽量不要打扰他们。活动的内容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组织的活动强度不宜过大,又能为幼儿提供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内容,这样儿童能全心全意投身其中,面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教师只要稍加指导,儿童便会兴趣盎然。
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发展与水平的提高与其生理心理的成熟有关,特别是与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发展有关,但更重要的促进因素则是成人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有意识地让学前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但又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的活动提出时间、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这将对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发展十分有益。为了完成活动任务,学前儿童必须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有意注意就会逐渐得到发展。
作为一种学习习惯的注意力,主要是指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即儿童为了实现某种认知目的,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注意的有意性、持久性和稳定性等品质。良好的注意力是学前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必要心理前提和有力保证。注意力发展好,儿童可以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大量信息,提高认识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一种习惯,注意力可以伴随并影响人的终生。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对其进入学校后的学业成败有重要影响,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中小学生,大多并不存在明显的智力问题,而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久。因此,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应把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注意品质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