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优秀生”的教育自然无须太多操心,而“学困生”往往会成为“应试教育”的“弃儿”和牺牲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学困生”,深入了解造成“学困生”的因素,分析其主要表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转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学困生 老师 转化
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然后是相对于“优秀生”而言的,在学习过程中算是弱势群体。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优秀生”的教育自然无须太多操心,而“学困生”往往会成为“应试教育”的“弃儿”和牺牲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学困生”,深入了解造成“学困生”的因素,分析其主要表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转化。以下是我二十多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转化的一点体会: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造成“学困生”的因素及其主要表现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每个“学困生”都能够得到转化;“学困生”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早期发展和后来的学习过程中的缺陷积累造成的;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缺陷积累和情感障碍积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智障者自不必赘述,就后天原因而言,主要表现有:
1.自学能力差:不能认真主动地学习分析教材,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概念、法则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法则等,主要是他们不能认真阅读课本,搞不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搞不清图形的对称方式。还有用简便方法计算125×4×25×8时,他们用了乘法分配律125×8+25×4来计算,结果错了。
3.缺乏自信心: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缺乏自信,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或者请教别人,而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缺乏责任感;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和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法则、公式,死搬硬套;对作业练习等应付了事。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考后更是缺乏总结反思。久而久之,造成误差积累,造成恶性循环,使学习更加困难,丧失了学习信心。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久而久之,先是消极,后是厌恶,导致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而又因为成绩的落后,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落,更加丧失信心,最后放弃,严重抑制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既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任务。
二、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实现转化的前提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动手实践。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结论。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通过亲自动手积极参与学习。
2.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事实表明,学生对教师按部就班式枯燥无味的语言讲授听不进耳,对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更不感兴趣,出现上课时学生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对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情绪,适时恰当地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學生的情感都很丰富,他们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学困生”尤为如此。“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亲近学生,爱护学生,对“学困生”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十倍、百倍。孩子的成长既需要他人的教导,更需要成人特别是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这对于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激发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无疑能起到十分重要和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困生情感方面的教育,每次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取得一丁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由衷地充分肯定并放大他们的成绩,帮助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亮点,善于应用多种奖赏方式,鼓励和培养“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开发他们的潜能。
4.对“学困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也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又一重要途径,如口算小组、解决问题小组、制图小组等。
三、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转化的基础 1.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恰当造成的。他们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或抄答案(现在的学生所买的与教材同步的资料附有答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促动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2.坚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具体教学过程时,我们要注意难易程度,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我们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他们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就很不可取。对待“学困生”,要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采用谆谆诱导的方法,从其知识缺陷的起点开始,耐心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辅导他们,让他们逐步提高,由此弥补他们的知识缺陷,完善知识结构。对不同程度的“学困生”可制定不同的“小目标”,如4—6道的口算、估算、笔算的加、减、乘、除的一步计算或5个填空的计量单位等,使学困生能达到“小目标”弥补漏洞,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困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3.开展“一帮一”互相学习的活动。即每个学困生和优秀生结成一对一的小组,开展优秀生个别辅导学困生的一帮一活动。优秀生带学困生,因为认知水平比较接近,所以从操作到练习等随时都可以帮助。而且学困生与优秀生之间无隔阂,无拘无束,讲得认真,学得透彻。这样可以弥补学困生的知识,培养“学困生”爱学习、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4.坚持“宽严相济”,严格要求“学困生”。对他们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坚强,生活懒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自习课不认真复习,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好的习惯所造成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困生”要放低要求,爱护、体谅、宽容他们,同时也要提出严格要求,时刻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四、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实现转化的保证
对于小学生来说,考试成绩的高低是个人成就的标志。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考试这个环节大有文章可做。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考试测验中,我们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困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的薄弱知识进行個别辅导。这样还可使他们经过努力也有得到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的印象,从而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河。”学习也是一样的,“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今天没领会一个数学概念,明天没弄懂一个法则、公式,从而逐渐形成误差积累,造成每次作业、小测验、单元检测都不及格,越来越失去信心,厌烦学习,也就越来越差。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同时勤于发现机遇,善于抓住机遇,不断利用机遇,适时适地、持之以恒地去做,一定会使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奇葩绽放。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学困生 老师 转化
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然后是相对于“优秀生”而言的,在学习过程中算是弱势群体。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优秀生”的教育自然无须太多操心,而“学困生”往往会成为“应试教育”的“弃儿”和牺牲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学困生”,深入了解造成“学困生”的因素,分析其主要表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转化。以下是我二十多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转化的一点体会: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造成“学困生”的因素及其主要表现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每个“学困生”都能够得到转化;“学困生”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早期发展和后来的学习过程中的缺陷积累造成的;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缺陷积累和情感障碍积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智障者自不必赘述,就后天原因而言,主要表现有:
1.自学能力差:不能认真主动地学习分析教材,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概念、法则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法则等,主要是他们不能认真阅读课本,搞不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搞不清图形的对称方式。还有用简便方法计算125×4×25×8时,他们用了乘法分配律125×8+25×4来计算,结果错了。
3.缺乏自信心: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缺乏自信,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或者请教别人,而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缺乏责任感;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和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法则、公式,死搬硬套;对作业练习等应付了事。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考后更是缺乏总结反思。久而久之,造成误差积累,造成恶性循环,使学习更加困难,丧失了学习信心。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久而久之,先是消极,后是厌恶,导致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而又因为成绩的落后,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落,更加丧失信心,最后放弃,严重抑制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既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任务。
二、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实现转化的前提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动手实践。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结论。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通过亲自动手积极参与学习。
2.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事实表明,学生对教师按部就班式枯燥无味的语言讲授听不进耳,对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更不感兴趣,出现上课时学生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对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情绪,适时恰当地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學生的情感都很丰富,他们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学困生”尤为如此。“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亲近学生,爱护学生,对“学困生”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十倍、百倍。孩子的成长既需要他人的教导,更需要成人特别是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这对于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激发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无疑能起到十分重要和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困生情感方面的教育,每次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取得一丁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由衷地充分肯定并放大他们的成绩,帮助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亮点,善于应用多种奖赏方式,鼓励和培养“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开发他们的潜能。
4.对“学困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也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又一重要途径,如口算小组、解决问题小组、制图小组等。
三、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转化的基础 1.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恰当造成的。他们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或抄答案(现在的学生所买的与教材同步的资料附有答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促动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2.坚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具体教学过程时,我们要注意难易程度,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我们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他们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就很不可取。对待“学困生”,要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采用谆谆诱导的方法,从其知识缺陷的起点开始,耐心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辅导他们,让他们逐步提高,由此弥补他们的知识缺陷,完善知识结构。对不同程度的“学困生”可制定不同的“小目标”,如4—6道的口算、估算、笔算的加、减、乘、除的一步计算或5个填空的计量单位等,使学困生能达到“小目标”弥补漏洞,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困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3.开展“一帮一”互相学习的活动。即每个学困生和优秀生结成一对一的小组,开展优秀生个别辅导学困生的一帮一活动。优秀生带学困生,因为认知水平比较接近,所以从操作到练习等随时都可以帮助。而且学困生与优秀生之间无隔阂,无拘无束,讲得认真,学得透彻。这样可以弥补学困生的知识,培养“学困生”爱学习、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4.坚持“宽严相济”,严格要求“学困生”。对他们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坚强,生活懒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自习课不认真复习,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好的习惯所造成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困生”要放低要求,爱护、体谅、宽容他们,同时也要提出严格要求,时刻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四、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实现转化的保证
对于小学生来说,考试成绩的高低是个人成就的标志。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考试这个环节大有文章可做。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考试测验中,我们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困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的薄弱知识进行個别辅导。这样还可使他们经过努力也有得到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的印象,从而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河。”学习也是一样的,“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今天没领会一个数学概念,明天没弄懂一个法则、公式,从而逐渐形成误差积累,造成每次作业、小测验、单元检测都不及格,越来越失去信心,厌烦学习,也就越来越差。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同时勤于发现机遇,善于抓住机遇,不断利用机遇,适时适地、持之以恒地去做,一定会使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奇葩绽放。